APP下载

“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2018-01-29张晶晶

大观 2017年12期
关键词: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对比分析

摘要: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汉语学界对“比”字句的研究也从基于汉语的本体研究转移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本文在比较范畴的视角下,对“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字句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字句本体研究,二是“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其中,第二点也包含了汉外对比研究和针对不同国别的偏误分析。

关键词:“比”字句;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对比分析;偏误分析

“比”字句是比较句的一种,“比”字句指的是由“比”字介词短语充当状语的句子,它有明显的外在标志形式“比”。作为比较句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初级阶段的教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法点,但从目前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比”字句时仍出错,甚至是中高级阶段的学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误。对此,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详细论述。本文旨在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以期能为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提供适宜的教学指导。

一、现代汉语“比”字句本体研究

比较句的汉语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前期和中后期,以高名凯、吕叔湘、黎锦熙、朱德熙等一批学者为主。谢白羽在博士论文《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中提到:立足于汉语本体的比较句研究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繁荣四个阶段。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汉语本体研究主要是前三个阶段,其中对于“比”字句的研究所探讨的问题主要有:“比”字句的构成成分、替换规律、省略问题等。但这一时期的研究是纯粹的语言学研究,并未涉及到教学。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90年代,随着对比语言学在中国的重振和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这时对于“比”字句的本体研究已不再是纯粹语言学研究,而是对比语言学出现后的本体研究,是因教学需要而產生的。本文所要综述的正是这种适应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研究。

二、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字句本体研究

“比”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但又复杂的句式,对于“比”字句的汉语本体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出一条适合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研究思路来。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情况可以参看许国萍的《“比”字句研究综述》,从许文可以看出,八九十年代对“比”字句的研究以句法层面为主,语义、语用层面相对较少,而且以一些具体句式的研究最为突出。如李临定(1986)考察了形谓“比”字句比较项的类别,一些学者就比较项的不对称问题提出了省略说、替换说、C-控制关系等。语义平面的研究如邵敬敏(1992)研究语义对“比”字句中助动词的制约,语用平面的研究如周小兵(1992)探讨了“不”在“比”字句中的四种位置。

新世纪以来,对“比”字句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程度也不断加深,在语言的三个平面上(句法、语义、语用)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徐茗(2005)考察了“比”字句中结果项和比较点的联系,认为结论项和比较点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比较点可以帮助找回不存在的结论项。该文运用激活——扩散的理论解释了比较点隐现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我们对“比”字句的掌握。

此外,对“比”字句的否定形式进行研究的文章也不少。史银姈(2003)认为“不比”句式的典型表达式为:X+不比Y+AP/VP,“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是在“比”字句的基础上加否定词“不”而来的,当然它也有些特殊形式。张雪(2009)分析了“A+不比+B+形容词”在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我们进行“比”字句教学时要注意它在三个平面上的使用条件。

语义层面的研究如李杰等人对“X比Y还W”语义功能的分析,张爱民、王忠等人对“比N还N”句式中“N”的性质的研究,邵敬敏、刘焱对“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目前“比”字句的研究在句法、语义层面取得了建设性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语用和语法化方面探讨的文章仍旧很少。主要如:对“比”字句否定形式的语用功能研究和语法化的研究。而且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仍难以形成一致的看法。如对“比N还N”这一句式中两个“N”的性质问题,自王霞(1992)首次提出后,宗守云(1995)、张爱民(2002)、徐苠(2006)、王忠、王强(2009)、陈永生(2011)等一批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论述过这一问题,但目前学界对“N”的性质问题仍见解不一。

纵观汉语的本体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比”字句的语法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来研究“比”字句,并试图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三、“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如果说“比”字句的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起着关键性作用,那么反过来从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出发研究“比”字句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对外汉语的教学研究出发,对“比”字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比分析理论下的汉外对比研究

对比分析理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就是外语教学,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可以预测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对于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运用这一理论,学界对“比”字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

李成军(2001)比较了汉语的“比”字句和英语中由“than”引导的比较句。认为汉语和英语比较句的差异是由两种语言的类型不同造成的,前者是话题——说明句,后者是主语——谓语句。李文从句法和语义角度分析了英汉典型比较句的差异,但语言中的特殊现象毕竟大量存在,为了更好地揭示二者间的异同,便于英语学生的“比”字句学习,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郑湖静(2007)通过对初级水平韩国留学生的调查,从汉韩差比句中对比较标记位置、比较项、宾语、谓语、补语、程度副词、否定形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将汉语的“了”与韩国语的“??/??”进行对比。该文对我们了解韩国学生的“比”字句学习偏误有很大指导意义,也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比”字句的句法特征和语义功能。刘美丽(2011)通过对句型、比较项、省略、比较结果项、比较点和否定形式等的详细对比,分析了汉语“比”字句和印尼语“lebih … dari(pada)”结构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就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必要的意见。文章对汉语和印尼语比较句的对比详细、清楚,但在理论上的研究仍显得不足。endprint

(二)偏误分析理论下的偏误研究

随着对比分析理论自身局限性的暴露和认知理论、转换生成理论的兴起,也逐渐面临挑战。人们对对比分析理论是否可以预测学习者的学习困难产生怀疑。于是,在二十世纪末,一些学者开始从偏误分析角度来研究汉语“比”字句。

许红花(2009)认为学习者学习比较句产生的偏误是由生活背景、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可以利用母语的正迁移、重视语序的讲解等方式来减少偏误。许文是从宏观上分析了外国学习者比较句学习的偏误原因并提出建议,并没有提出针对具体句式的教学策略。谢白羽(2011)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比了偏误形式和正确形式,并根据它们的差异进行了归类,但他只是指出了存在偏误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并没有详细进行论述。

基于偏误理论的“比”字句研究较多的是针对不同国别的偏误分析。徐菁玉(2009)重点考察了十五类句式,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韩国学生“比”字句学习的偏误,他的分析可以说是十分具体的。阮氏练(2011)考察了越南留学生“比”字句偏误,他分析了结论项、比较项、比较词、误用四大偏误类型及原因,并提出了教学建议及策略,这对于越南的汉语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还有针对“比”字句的习得考察。王茂林(2005)基于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留学生使用“比”字句的十四个句式进行考察,发现留学生在使用“比”字句时会出现“误加”、“搭配偏误”、“误用”和“语序偏误”等偏误形式。从而他提出留学生的“比”字句学习要同时重视语法和实际交际,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使用“比”字句。可以说,王茂林对“比”字句的考察是比较全面的。刘璐瑶(2014)考察了留学生“比”字句的习得难点,探讨了“比”字句的类型、分类依据和特点,从而总结出偏误类型和原因,只是文章在理论上的探讨仍显不足。方晓敏(2015)从HSK动态作文库和调查问卷两方面对“预设比字句”、“不比句”和“特殊比字句(一+量词+比+ —+量词)”三种“比”字句进行考察,并分别从教材、教师、课堂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这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比”字句的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顺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等。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下的“比”字句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火玥人(2009)探讨了“比”字句肯定式、否定式和疑问式的教学策略,他从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习得和认知的角度侧重于对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的研究,更侧重于课堂教学内容顺序的研究。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比”字句内部情况的研究还很缺乏。

一些学者开始探讨用其他理论来指导“比”字句教学。杨露(2012)把“構式——语块”理论应用于二语教学中,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比”字句的教学,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她还设计了教学方案,进行了教学试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教学法的实用性。杨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比”字句教学研究视角,在教学策略上可谓是一种创新。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比”字句的研究,无论是本体研究还是教学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本体和对比研究,现在更注重偏误和习得研究,也有些学者开始尝试用新的语言理论来研究“比”字句,并指导对外汉语教学。笔者认为,目前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并把各种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周小兵.“比”字句否定式的语用分析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M].北京: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

[4]邵敬敏,刘焱.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J].汉语学习,2002(05):1-7.

[5]张蕾.留学生习得汉语“比”字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张晶晶(1991.10-),女,汉族,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对比分析
从话题一焦点结构审视连动式中的偏误问题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英语学习者焦点句式习得的偏误现象及成因研究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