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

2018-01-29高艳丽

考试周刊 2017年57期
关键词:趣味性

摘 要:笔者任教近20年,其中有6年的教学语文的经历,在数学教学中不自觉地会像上语文课那样用一些比喻、类比等一些形象的表述。笔者认为在不违背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的前提下,借用语文的生动性、趣味性的表述方法,变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知识。

关键词:语数联姻;生动表达;趣味性

数学总是与计算、图形、逻辑推理相关联,似乎严肃有余生动不足,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恪守数学的严谨性,语言的简洁性,不敢“越雷池半步”,那数学课将会像一潭死水。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语数联姻,沾上了“语文味”的数学课与数学学科的严谨并不背道而驰,相反它可以为数学课堂锦上添花,妙趣横生。

一、 “小数除法中的红太狼和灰太狼”

教學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主要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转化为除数是整数来计算。教学完新课后,大部分学生能够领悟方法,计算准确。可由于受前面几节“除数是整数的”知识的负迁移的影响,有一少部分学生在计算中出现了这样的几种情况:

一是除数转化为整数,被除数的小数点没有跟着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

二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转化为整数,如除数是两位小数,被除数是三位小数时,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三位。当然这样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但这样做势必麻烦。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方法:一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原以为概括成如此简洁的“一看——二移——三算”口诀学生会计算得很顺利。其实不然,仍然有学生在移动小数点的位数时卡壳。教师再次强调:大家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再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转化为整数,这样今天的新课就不“新”了。只不过要注意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跟着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是看除数的“脸色行事”的。说到这,教师脑海中出现了那个唯老婆命是从的灰太狼,笑着说:“咱们来打个比方,如果把除数是看做是‘红太狼,那被除数是——”“灰太狼!”话音未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一张张的笑脸表明拿他们喜爱的动画片“说事”,他们很感兴趣。教师趁热打铁指着一道除法竖式说“红太狼”要向右移动一位变成整数,那——“灰太狼也要向右移动一位。”下面的同学乐呵呵地接着说。教师说:“是呀,如果他移动的位数跟红太狼不一样,可就要挨平底锅了!”生大笑。在后来的做题中教师发现,没有学生再出现上述的错误,看来“灰太狼与红太狼”的比喻已经植入他们的心里了。

二、 “请注意,倒车!”

在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计算时,学生常把余数搞错。如会误认为:1.5÷0.4=15÷4=3……3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不改变的是商,而这时的余数“3”是“15除以4”这个算式的余数,看原来算式的余数,要看小数点没移动时余数对准的是哪个数位。为了让学生理解算理,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还剩多少千克面粉?学生列式计算后看着自己写的竖式迫不及待地说:“16千克!”教师并不急于指出学生是错误的,而是故作惊叹状:“一共是4千克,怎么做了12个后还能剩16千克?”学生瞪大眼睛看着竖式极力找出问题的症结,两三秒后有生纠正“是0.16”。教师顺势指着竖式问学生:“小数点移动相同的位数是方便求商的,看最初的算式里,这儿的1和6分别对准被除数的什么数位?”在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再形象地小结:“在看余数时,‘请注意,倒车——要看算式本来的样子。”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总结算法时也一遍遍地说:“看余数,要倒车!”这样生动的比喻,比一遍又一遍的生硬的强调,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且印象深刻。

三、 “从稍息到立正”

师: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思考:周长变了吗?面积呢?为什么?生边操作边思考。很快得出结论:周长不变,面积变了。师追问:面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生继续研究。少部分学生几分钟得结论:面积变大,理由是现在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大于平行四边形一条底边上对应的高。而一个学生说:“我可以用动作解释这种变化。刚才的平行四边形好比是一个人稍息,拉成长方形后就成了立正姿势,所以现在的宽比刚才平行四边形的高要长,所以,面积变大。”笔者随即让其他孩子起立,问: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呢?生不约而同地做出从立正到稍息的姿势——面积变小。好一个“从稍息到立正,从立正到稍息”,形象地说明了“从一点到已知直线画线段,垂直线段最短”。

四、 “可不能偏心眼哟”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a+b)×c=a×c+b×c,在理解了算理后,有少数同学还会直接去掉小括号,只用b与c乘。教师强调说:“两个数都要与c相乘,再把积加起来。就像妈妈(c)要同时把爱给这两个孩子(a和b),可不能偏心眼哟!”以一句玩笑话,让孩子开心轻松地记住了。

有时背的概念,一句话很长,或是容易混淆,教师就让孩子先“缩句”,找到“主干”,抓住本质。比如“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定义,孩子们背起来觉得拗口。方程的解是这样定义的: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缩句后意思是“方程的解”是“值”;“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缩句后可理解为:解方程是“过程”。无需反复的机械记忆,只需缩句,学生就豁然开朗。如此事半功倍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

在教学中,笔者总是不经意地巧妙地借鉴语文上的方法讲数学的例子还有很多,深刻感受到了这样的“语数联姻”带来的优势。孩子们也很乐意接受,使一些原本枯燥的、抽象的、难懂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形象具体、简单易懂起来。语数联姻,让数学课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的轻松。真是一举多得!

作者简介:

高艳丽,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黄河分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增强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对小学语文写作趣味性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实践探微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