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启示研究及实践
2018-01-29陈战胜
摘要:本文剖析了MOOCs的内涵及其对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要求,提出课程精品化建设是MOOCs的核心,微课程建设是MOOCs的关键。作者以Web技术应用基础为例,介绍了微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希望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MOOCs;微课程;教学资源;资源共享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02-0098-03
引言
2012年以來,被称为慕课的MOOCs[1]以其开放、灵活的特点,成为知识传播和自主学习的在线教育新形态,在线学习成为广大学习者的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将MOOCs这种教学模式融入并渗透于课程建设中,以提升学习效率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文基于MOOCs进行教学实践[2],深入研究MOOCs对课程建设的启发,并结合Web技术应用基础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进行实践,期望能为国内同行院校提供有益的参考。
MOOCs对课程建设的要求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MOOCs提供了共享精品资源以满足不同地域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MOOCs资源“课程”化
MOOCs共享课要想获得好的学习效果,需要自觉性强的学习者学习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其中,MOOCs共享资源应该具备“课程”的要素,包含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单元、课程评价、课程互动等要素。
在传统的面对面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借鉴MOOCs资源中的“课程”要素,才能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点、技能点经拆解后合理搭配,有机整合。然后,需要通过课程教学、示范,结合先进的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必要的督促和监控,通过电子化教学平台保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数据,进行学习效果的实时跟踪和客观评价,方可构成具有MOOCs式的高质量课程。
2.MOOCs“内核”教学模式
MOOCs教学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完全网络学习+网上虚拟学习社区活动”的形式,有“网络学习+学习者自学面对面活动”的形式,有“网络课程+教师课堂面对面深度教学”的形式。其中,将MOOCs融入传统课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师课堂面对面深度教学”形式最具有实际操作性、发展可持续性,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深受学生的欢迎,充分发挥了MOOCs教学模式的作用。
笔者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采用“网络课程+教师课堂面对面深度教学”的形式,将其称为基于MOOCs内核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最实用的教学资源是教学微视频,最易创造学习氛围的是学生自学,最易收获成果的教学手段是“作业”式任务、“问答”式答疑、小组协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等。
3.MOOCs融入微课程建设
MOOCs影响最大的是大学课程,要想打造优质课程就需要面对课程建设问题。在MOOCs便携式学习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必须从微课程入手。
“微课程”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创设的。他提出“知识脉冲”作为微课程的基本单元,时长约1分钟,要求讲授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被称为“一分钟”教授。微课程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学习形式多为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其中,“微”可以理解为“微知识”和“微时间”两部分。“微知识”即“知识碎片”,多表现“微”学习内容,呈现形式为微视频,内容形式多为知识点、作业题、情境任务、考点等。“微时间”即“时间碎片”,便于学习者充分利用时间碎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或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
笔者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结合Web技术应用基础的特点,多围绕精心设计的情境任务,以明确目标、任务解析、操作示范、知识点强化的思路设计内容“短而精”的教学活动视频。教学设计者须注意,一个系列教学视频围绕一个课程,教学视频根据知识点应有重点、难点、基础之分,教学视频的组织形式有知识学习、技能示范、思考问答、考核测试等组合,教学视频的学习形式可以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到移动端进行移动学习。目前,比较便捷的方式是采用微信公众号给学生推送具有趣味性、思考性的知识,最能促使学生学习的形式是图文+微视频,最可行的是基础微视频的推送,重点、难点的微视频则建议在课程教学中穿插应用,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发挥微视频的最强效应。
Web技术应用基础微课程探索与实践
课程建设实践证明,基于MOOCs内核教学模式强调“微知识”的泛在学习,将MOOCs资源的品质化与传统课程教学的面对面的答疑解惑、互动交流、协作创新的优点有机结合,既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持续性。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侧重点是资源的展示与共享,受众对象主要为学生及社会人员。Web技术应用基础作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学习研究了其MOOCs教学模式,并对该课程的微课程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国家精品共享课资源类型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类型分为教学录像、演示文稿、习题作业、试卷、教学课件、例题、教学案例等(如下图)。
2.学习者学习行为调研
MOOCs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制作是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构建的,所以平台资源的具体使用情况,须以学生的客观实际使用情况为参考,才能定量分析资源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在基于MOOCs进行课程资源投入使用初期,对软件技术专业102名学生调研分析[3],得出教学录像、习题作业和试卷的使用率最高;Web课程微视频的单元时长8~10分钟最佳,不宜超过15分钟;大多数学生较少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专业学习,每周能够保持1到2次自主学习频率的学生仅占40%;学生更倾向于“易理解、易消化”的微视频,有难度的重点知识的视频受欢迎度不高;大多数学生认为Web类课程学习存在难度,仍离不开教师的全程辅助和指导。endprint
3.MOOCs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启示
在Web技术应用基础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上,笔者对MOOCs教学设计样式[4]及MOOCs对Web应用开发技术课程的启发进行研究和实践[5],尝试了对微课程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在Web技术应用基础微课程建设中,笔者选取规模、难易度與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真实项目,采用“项目解构—对应知识点—系列任务”形式,以项目迭代教学法[6]实现教学目标。微课程以教学知识和技能为课程单元,由导学、5~10分钟的微视频、演示文稿、知识点、案例素材、任务单、测试题等组成。
考虑到学生的成长规律及学习预期,笔者在微课程设计中注重单元课程的难易度,尽量让学生“动动脑、动动手、模仿下”即可完成单元课程的预期目标,并结合传统课程面对面的教与学环节,采用启发、引导、协作交流等方式,借鉴基于问题、案例或情境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微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逐层深入和逐步拓宽,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又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在课程建设中,学生利用“微时间”学习“微课程”,知识和技能具有零碎、片段、基础等特点,仍离不开传统课堂上教师穿针引线的知识传授和技能示范。从宏观上讲,教师会把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知识点脉络结构等串成一个知识链体系、一个技能包,让学生从整体上领会课程的目的、地位等,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微课程中学习如何使用案例素材,如何高效地完成任务单等。
“Web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建设遵循课程发展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宗旨,坚持从课程单元设计“小步走”着手,遵循课程的“单元分解”,坚持课程单元设计“不停步”的持续发展模式,在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基础上,将MOOCs教学模式融入该课程建设中,顺利推动着课程作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的丰富和提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发现,MOOCs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但依然无法撼动传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吸收微视频中的精华,更多依赖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解、鲜活的展示、问题的设计,内容深度的逐层升级等。因此,同样知识点或技能点的MOOCs微视频只有形成差异化版本,才能真正助力教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发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效用,应紧抓微课程建设,借鉴视频公开课的精妙设计,汲取MOOCs灵活、自主学习、交互性强、传播广泛的优点,将精品资源内涵优质化、品质化、适度化,不仅要实现资源共享,还要激发学生吸收知识养分的能动性。此外,要想将MOOCs教学模式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深度融合,离不开一流教师团队的全员参与,更需要教师专业水平的内涵提升,以及对课程进行知识的合理划分和微课程的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王迎,刘惊铎,韩艳辉.MOOCs在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4(1):52-60
[2]http://www.zhixing123.cn/shijian/microlecture-microlearning-microcontent.html.
[3]陈战胜,刘晓宇.MOOCs教学模式下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17(23):110-112.
[4]陈战胜,陈景霞.MOOCs教学设计样式研究及其应用实践[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17(10):89-91.
[5]陈战胜,申海伟.基于MOOCs的Web应用开发技术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及应用[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17(21):87-89.
[6]陈战胜,王廷梅,李明.项目教学中应用迭代开发方法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7):130-133.
作者简介:陈战胜,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算法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Web技术应用基础”(11107541845);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JJ2016Y0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