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阅读法在小学高年级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29贺银清

中国教师 2018年1期
关键词:浪淘沙西湖古诗

贺银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辈出,灿若繁星;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精湛,风格多样。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起始阶段,需为今后的古诗文学习乃至古典文学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亲近祖国的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如何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适当的方法,发现诗词的无穷魅力,体会古典文化的精深?笔者在教学中以比较阅读为切入点进行了一些实践和研究。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鑒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笔者尝试运用比较阅读法,使学生从教师有意引导到自主品悟,从简单理解字面意思到品悟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以及探究诗风,力求实现“用课文教语文”。

一、选择同一题材的不同风格进行比较

如白居易的《浪淘沙》(白浪茫茫)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这两首诗,同样是写水,《浪淘沙》写的是海水的浩瀚无垠,沧海桑田的时空巨变;《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是西湖美景,无论阴晴都美丽无比。两首诗相比,虽然是同一主题,但是从诗风到意境迥然不同。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带学生读准字音之后,安排默读,要求:1. 了解字、词和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2. 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随后公布学案:让学生查字典、词典,理解“遂”“潋滟”“空蒙”“方”“亦”的意思。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浪淘沙》的基本意思: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地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了。这首诗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的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不易测量,但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主要意思是: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

二、从题材、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对比

还以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的教学为例。

师:这两首诗在题材、情感表达、语言特点方面分别有哪些异同?请同学们进行讨论。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生1:从题材上看,都是写景,都是写与水相关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是湖水,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有不同的景,但都很美。《浪淘沙》写的是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对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的感慨。

生2:从所抒发的情感上看,《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浪淘沙》更多的是对沧海桑田时空变化的慨叹。

生3:从诗歌的表达特点来看,《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语言柔美,如“水光潋滟”“山色空濛”,而《浪淘沙》则广阔,如“白浪茫茫”“平沙浩浩”“暮去

朝来”。

可以看到,高年级学生可以从题材、情感、语言特点这些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同一主题的古诗的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三、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境

欣赏评论诗词,意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们欣赏评论诗词时常常提到“诗意”“诗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鉴赏诗词需从意境入手,注意领会意境。“意境”是一个艺术概念,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相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唐代司空图说的“思与境偕”,指的便是意境。

六年级学生基于前期的积累,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默写小学生必备古诗文,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对古诗的认知和感受都有一定基础,能够初步了解诗歌大意,基本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对于诗歌的意境还需要进一步品悟。在古诗教学课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走入诗境”,在课堂中切忌分析和不停地讲解。而是应适时引导,运用多种策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体会出两首诗的精髓。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两首送别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的教学为例:

(全班一直沉浸在古诗诵读中,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两位挚友面对面,高适语重心长地劝慰好友;望着好友的背影,高适放声豪迈地鼓励好友;好友的身影模糊,高适心里默默地与好友共勉。

(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师:是啊,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

1. 从地点的变化中感受惜别之情。学生结合资料发现,渭城、阳关、安西之间大约有3000多千米,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因此读出惜别中遥远的祝愿。

2. 对比感受此时的渭城杨柳青青,街市繁华,而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玉门关是一个春风不度的地方,而安西更加荒凉,接着读。

3. 从时间上思考惜别之情。当年张骞出使西域13年,苏武出使西域19年,班超出使西域30年,元二此行又要去多久? 再读。

4. 品死别。师介绍资料:这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诀别诗!史料记载,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这渭城一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共同背诵这首诗,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全班读诗)

四次资料引入使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感。配乐朗读,读出不舍与哀婉。就这样,教师适时地用引入资料、角色互换、想象画面等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走入诗境,从而理解《别董大》中高适的豪情,对朋友的鼓励,以及王维的婉约,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运用比较策略的三点注意事项:

一是找准两首古诗的比较点。就古典诗词的内容而言,比较的角度主要有主题比较、题材比较、手法比较、情感比较、语言比较、风格比较六个版块。其中,在小学阶段基本是对同一主题或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所以着重对后面四个版块进行研究,每一个版块都是学生在阅读时的一个比较方向。学生沿着这四个版块所涵盖的方向进行有序的思考,诗歌的意韵就会领悟到了。

二是比较的基础是理解诗意。对于诗歌的赏析应该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只有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重理解和分析诗歌的语言。

三是比较的落点在于读出古诗的味道。比较只是学习的方法,在小学古诗教学的课堂中,还要有多种形式的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比较、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展现两首诗的不同意境、不同风格。例如,想象画面读,读出意境;引入资料读,读出深意;品味字词读,读出理解;对比异同读,读懂写法;变换角色读,读出个性;配合音乐读,读出真情等。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浪淘沙西湖古诗
西湖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雪后西湖 暖阳
劳劳亭
浪淘沙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赵学敏书法作品《浪淘沙?北戴河》
西湖雪意
浪淘沙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