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与教育家

2018-01-29姚文忠刘一

中国教师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教师

姚文忠 刘一

一、何谓“再读”?

根据实际经验,我们很赞成壮大教育家队伍,因此对《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实在是喜爱。

1919年4月,陶行知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蒋梦麟先生对此文有这样的读后感:“陶先生,你讲的一席话,我读了便觉精神提起来。这种话我久不听见了,可算是教育界的福音。”想必,中国学界对蒋梦麟先生不会太生疏,也可以在网络上找一找有关他的文字,这对进一步理解陶行知先生和该文会有裨益,尤其会深知建设教师队伍和教育家群体的价值。第一流的教育家与所有教师最终面对的一致性,应该具备文中指出的特征,只不过在层次、范围和深度方面有区别罢了。

我们第一次精读此文,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羊城研议教育家办学,读罢产生一种联想:“行是知之始。”教育家应从做具体工作的教师和校长开始,一步步地更优秀,继而成批涌现。现在,许多地方已经办起教育家培训班。这样的培训,能够产生教育事业需要的教育家吗?我们聚在一起谈及这种现象,只能哑然失笑。陶先生主张考成,以实践来锻炼人才,所以教育家与教师相同,仅靠念书无法领悟专业,得从实践开始一步步行止。

后几次再读,缘起晓庄学院学长发起写《特别教育导论(初稿)》。特别教育发端于淮安,对象是“家庭难管、学校难教、社会难容”的学生,它属新的教育领域,联系起来研读,试着写出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用试验主义开辟特别教育新领域”。这个提法,源于陶先生,虽与我们的从教经历有联系,动笔成文肯定是要再次研读《第一流的教育家》的。

二、几类教育家

现在,办教育家培训班的念兹在兹,但还没有听说评聘教育家职称的新鲜事,还是有点欣慰的。陶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里先指了三类教育家,即政客的教育家、书生的教育家、经验的教育家。他对这类人等如何就用上教育家头衔,含着嘲讽、调侃的味道。我们知道,陶先生很富有幽默,对非家而自诩为家者,幽他一默。继而,文章才重点地论述了第一流的教育家,他们具备“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是有关第一流教育家特质的非常重要的理念,攸关实践,恰恰是一线教师的本质。这种理念绝非标准,却是教师人生的过程。

对照生活的客观变化,再读陶先生的这些论断,觉得十分贴切有趣、富于启迪。

关于“政客”的说法,现在的中国不用,但是贪官、庸官、跑官、要官的现象,是纪委紧盯的党风政风的要害之一。在教育界,应试教育、“超级学校”之所以存在还偶有扩张,正是追逐政绩使然,其背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合理需要已经比较清楚。为何只能说比较清楚呢?关键有一点,从应试教育学校毕业之后,学生的后续情况几乎未有报道,辩论什么呢?何以仍然这样?当前,应试教育的出现有更多的原因,但政绩驱力似乎至为要紧。为抓应试教育而不理会学生后续状况是不明善恶,有良知的教师断然心有不安。全国著名学府收录的考生既出,用来论功行赏、定功定赏,如此方便,更有所谓的民意基础,如何不用?于是,“政客的教育家”顺理成章就出现了。可是,教師能够与他们为伍吗?

书生的教育家可能唯书是从,以眼皮底下的现象为全体,以偏概全;以记问之学为本钱,颐指气使,装扮大家;空发议论,批评甚于建言,抱怨甚于说理。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羁绊,而他们的话语权、影响力却不可小觑,因为他们是某些政绩的所谓理论依据的提供者。改革开放以来,书生教育家出现新品种,其中一些人利用开放,靠译述登场,用外国人的经验和论述比对中国教育,口气十分响亮,中气好像特别充盈,但是搅乱视听,误导舆论,浪费资源。

既信且达的译者,介绍国外教育,功不可没。但其中一些人译着译着就变成外国教育的代言人,走了岔路。有人说,这类译述者不识本土,不明时需,是汉堡教育家、麦当教育家、必胜教育家、肯德教育家。民间的这类称谓,幽默地概括出一点特征。再幽默,他们却不会因此而倒,替政绩注释歪理,有发表的地方。但是,良知教师决计没有如此潇洒。

经验的教育家不少,他们常常凭借一己经验评论教育现象,而且比较勤快,自媒体就是平台。教育界有人抱怨,社会人都是教育评论家,都可以对教育评头品脚,反映的大约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些人当然不会入于教育家行列,但所谓自诩的教育家却有这类人等。教师不容易这般自诩,但这些人的言论却能够使教师迷茫和倦怠。

医院主要关注人的物质肉体,教育主要关注人的精神思想。同是专业活动,评医少,评教却普遍。教育是更加经常而普遍的活动,包括脱盲的识字人士,可能会到场点评教育,发言者自然多,不用奇怪,这要怨教育界自身。教育作者队伍太大,教育作品出版太容易,却缺乏有根基的声音和有引导力的理念。出版一两本书就觉得自己是教育家,在众媒时代,这类以想当然念头敷衍的教育文字,散漫不自洽,吵吵嚷嚷,徒现一种繁荣。这种繁荣与信息时代的特征相关联,短期加以整治办法不多,要寄希望于整个国情进一步风清气正,渐次移步教育高质量。那时,人们才能够看清教育中的“混混”,教育舆情才能发生“正向翻转”。

招摇过市的经验,使读者公众莫衷一是。听过数不清的教育文人谈中国教育,咋呼声浪一阵高过一阵,会后即烟消云散。有人猜想,文人们是欲创造自己的理论,不想让其他人闯入自家屋里的神龛,却因为眼高手低,莫名焦虑而放大了音量,不知道第一流的教育家应当具备的特征。当问,这种教育学风,如何能够有益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学风不纠,弊端难除,障碍难清,这就是需要反复邀集教师学陶、师陶、研陶的原因了。

三、第一流的教育家安在?

陶先生既然为第一流的教育家举出了两个特质,是不是就是这样呢?

按照科学的性格,不能创新只有照搬照抄者,决然无法称家,因此,陶先生关于敢探新理的意见是正确的。新理在何处?身临其境的教师中当然会有,但需要积累体验,需要发现问题的智慧和勇气。在未开发的边疆中,新理更多,比比皆是,于已经熟透的处所里,恐怕难有这样的普遍,难升这样的激情。在学生来去的实在环境里,第一线教师具备这种条件,其思考应该是常写常新。“教育的奥妙新理”,也为陶先生神往。当其时,也即当下,教育的盲区太多,教育中没有被认识的现象太多,教育变化频密而复杂,必须进行创造。唯有实地实行才能创造,才有新理的解释和解决,这是一线教师的优势。endprint

每一个国家都需要职业教育,中国当然也需要。国家投资职业教育日渐增加,但有些容易获得就业机会的职校用不完争取到手的招生指标,原因何在?只有闯进去,才能找到答案。被要求去动员初中学生读职中的教师了解问题的症结,教育家则不一定。

新理,该怎样发明?陶先生主张试验主义,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是试验的推力;能够发现并且通过试验试做解决的问题者,就是第一流的教育家,至少他们已经显示出教育家的资质。教师很容易成为这样的教育家,实践加创造再加思想就是了。社会上质疑教育者大有人在,只要集聚一定数量和水平的教师和教育家,这些问题就能够摆平,这是教育的当务之急和持续责任。仅仅靠译述或亲身经验抑或文山会海检查风的行政旧习,是不能达成教育进步的希望的。

陶先生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提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须出得家门,到实践中去行动。他“爱满天下”,理解中西部地区人民缺少教育资源,缺少受教育的条件,希望教育家到他们中间去,并且把到老少边穷地区作为第一流的教育家的准则。陶先生认为,在建设教育家队伍的路上有障碍,就是难、苦、孤、死、累。没有责任心,又畏惧这些困难,是不能成为第一流的教育家的。陶先生所处的时代,引发危难的可能性很高,他把危难挑出来,既看到教育的价值,也看到教育的艰辛。今天,形势迥然异于往昔,但为了使教育普及全国,依然应该不惧困难,昂然前去。直面教育缺失,教育家的身姿必显现于华夏。因此,对于坚守在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要满怀热情地提升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教育家的后备力量。

仅仅不惧困难,显然不能解决教育的发展和开发问题。陶先生在文章结尾处,把第一流的教育家总结或者分为两类,即“创造的教育家”和“开辟的教育家”。“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这应该是第一流的教育家的基本人格和才智特性。

四、做教育双创的促进派

1998年岁末,某省领导交代了一项任务,以科研方式把创新教育的旗号打出来。在接受任务时,我们设想,以实验开路是正确而慎重的态度。旋即,若干专家和优秀教师一起,邀聚近百所中小学、幼儿园加入项目。研究方案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不影响课堂教学任务和进程,能够配合教学,增加学习兴趣,以问题和任务引发学生参与教学。方案被认为很有操作性。八年下来,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其学习和思维表现不落人后。在研究进行中,市县的教科部門召开了为数不少的现场会。参研学校和幼儿园,修改总课题组方案实施试验,获得省市县教学成果奖的占绝大多数。研究方案的要领是:设计能启发培养创造思维品质的教学模块,在每节课里只用三五分钟;模块嵌入教学必须顺情和自然,应与教学内容天衣无缝。事后,心理学家、创造教育名师、教育局人士以及教育作家、党政领导,尽皆称善。这一研究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当下教育干才,他们是否会再上一步,可以等待,基础已经形成。

陶行知先生提出“第一流的教育家”,并做了界定,现在的任务恐怕应该锁定在怎样选拔和培养方面。拿得出具体措施才是本事,才算真心,这是我们再次学习斯文的心得体会。这种体会的要旨是教育家必须与前沿教师友情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成长;反过来,教师也需要与教育家密切沟通,同步同质前行,稳步健步提升。一个教师成长规律是这样的:教师(实践+创造+积累经验+提升思想)=教育家。

(作者系:1.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师范学院研究员;2. 成都师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家教育教师
颜回之乐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琴童》顾问阵容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阅读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