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教学规律探寻

2018-01-29郝丽萍

考试周刊 2017年57期
关键词:典故古典意境

摘 要:诗词历来被人们称为“文学之母”,古典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名家名作卷帙浩繁,教者需寻求规律,方能提高教学效率,完成繁重的诗词教学任务。多年经验总结其规律为:把握诗眼、揣摩意象、体会意境、掌握典故、强化风格、品析情愫、重视朗读、诗画结合。

关键词:教学;诗词;规律

我国素有“诗的王国”之美誉,源远流长的诗脉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骚客文人创作的灵感。古典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之重不言而喻。而古诗词名家名作卷轶浩繁,教学任务繁重。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想轻松、明确、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诗词鉴赏是读者面对诗词中的情景而触动内心情感的一系列反应过程,是获得审美享受的阅读活动。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诗意的眼睛,方能带领学生走进诗词艺术的殿堂。更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从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指导学生用于诗词鉴赏实践,从而达到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评价作品、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那么古典诗词教学到底有哪些规律可循呢?

一、 正确引导 把握诗眼

古典诗词最讲究“诗眼”。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称“诗眼”,它是诗词中最凝练、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最明亮的那颗珍珠,注意关键词语即“眼”的理解。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因为标题往往对其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抓住诗词题中的关键字词,往往可以猜测出诗词的题材类别和情感基调。如一些表达离情别意的诗词的题目中常有“赠”“别”“寄”等字眼,以表达惜别与担忧,李白《赠汪伦》;怀古类诗词多用“感”“怀”“忆”等字眼,借古讽今,白居易《忆江南》;咏物类诗词一般用所咏之物或用所咏之物+咏、题、赠、赞、歌的格式为标题,如《长恨歌》提示了诗的内容和情感类别。其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在诗词中的展开。如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让学生找找诗歌的诗眼是什么——是“破”。诗歌的四部分“秋风破屋”“群童盗茅”“秋夜屋漏”“期盼广厦”皆缘于屋“破”,前后内容互相勾连、互为因果。另外,“破”字还有着双重的隐喻——“家破”和“国破”,屋破漏雨,诗人彻夜未眠;山河破碎,诗人更是忧愁不已,“家破”的背后是杜甫更着意表现的“国破”。

二、 增加知识 揣摩意象

我国古代诗词的特殊意象,常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诗词中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和物,是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文化意象。能够辨别和筛选诗词中的意象,对教授古典诗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教者在讲授诗词时,一定要学生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感情。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发愁苦的常用“流水”“秋雨”“杜鹃”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竹”“梅”“菊”、“兰”“松”等意象。还有诸如①塞外、大漠、南浦、长亭等;②芳草、芭蕉、梧桐、梅花、松柏、莲、桂等;③杜鹃、乌鸦、蟋蟀、蝉、青鸟等;④狼烟、羌笛、胡笳、明月、白云、水等;⑤元日、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这些涉及地点、植物、动物、景物、节令等意象都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教授古典诗词惯用意象,能使学生增加知识,揣摩意象的含义,可以快速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使语文诗歌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三、 巧设疑问 体会意境

意境是指诗词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情感和景物(或者事物)两种因素,情景交融构成意境,而不同的意境又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基调、氛围。让学生体会意境,增强意境意识,有助于搞好诗歌教学。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针对这些描写的对象设置疑问,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意象的感觉。使学生自己体会意象所要表达的内容。再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归来倚仗自叹息”一句,诗人為何叹息?结合诗中描写的情景和诗人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叹息”不仅仅因为群童盗茅,更是叹出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叹息自己生活无依、身体孱弱;叹息国家战乱频繁、社会无所安定……再如“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少睡眠”的诗人在想些什么呢?自己苦难的生活、和他有着同样命运的寒士、山河破碎的唐王朝,等等。由此延展,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便深入了,也使学生逐步了然了,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并不只是杜甫的身世之慨,更展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四、 辅助讲解 掌握典故

古典诗词常用典故,这是诗人为了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常常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它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这些典故含蓄、洗练、委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倘若学生不能熟知这些典故,不仅会给欣赏古典诗词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审美过程中无法产生翩翩联想。这对语文教学非常不利。所以教师应对典故进行辅助讲解,它有助于学生掌握典故,理解诗词。首先教者必须向学生明确的是:常见的用典的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南宋诗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就是为了表现自己在抱负搁浅时仍对从政有所期待,仍然渴望能为民效力、为国效忠。③运用历史故事。如李商隐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就用“商女”和“后庭花”的典故,道出了当年的陈后主萎靡的宫廷生活。作者借用这个典故,来抨击晚唐宫廷的奢靡生活。其次教者应该对学生接触过的典故予以加深印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司马青衫”“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而对不熟悉的典故须借助注释或是查阅资料给予辅助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典故。endprint

五、 抓住个性 强化风格

风格是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等精神特点的总和。正是这些精神特点制约着作家的创作活动,制约着他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制约着他怎样去建构一个为他所有而别人所无的独特艺术世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李白的雄健奔放,想象丰富。白居易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辛弃疾的悲壮雄浑。李清照年轻时的活泼秀丽和后来的低沉凄凉。……为此教者在讲授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把风格知识灌输给学生,抓住作家的个性,强化风格意识。如果教者对这些诗人的风格都加以强化,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举一反三,教学目标的完成就很容易了。

六、 全面考量 品析情愫

全面考量,品析情愫是指教授一首诗词要从各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考虑,从而理解诗词的整体情感。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面是写沙湖出游途中,忽然遇雨的事。同行的人都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的确是达到了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词中出现了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身着蓑衣,自由自在,不慌不忙的词人形象。词人为何能这样呢?词中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任平生”三个字充满了艺术张力,拓宽了全词的境界,它一下子就把眼前之实景描写放扩为整体人生态度的光辉写照,它已经不是写自然界这场风雨的短暂变故,而是写人生旅途中的政治上的大风雨。这就让我们联想到苏轼的一生坎坷经历,惨遭诗案厄运,流放黄州的境遇。然而,胸怀坦荡、任天而动的苏轼并不以此为悲。经过对词句的深入挖掘和词人经历的全面考量后,我们知道,这首词苏轼屡经政治风雨的洗礼,磨炼了他的顽强意志,沙湖道中的漫步,就是他在坎坷人生旅途中的漫游。只有这样全面分析,才能提高诗词教学的效率。

七、 提高效率 重视朗读

在詩词教学中,还有一个重中之重的环节,即朗读的环节。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它不仅适合其他文体的教学,在诗词教学中尤为重要。在诗词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有感情的范读,必要之时要加以配乐,学生认真听读之后加以模仿。这已成为多年的教学习惯。通过这样的朗读,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物形象、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优美动听的欢歌替代了枯燥无味的文字,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进入了五彩斑斓的世界,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知诗词的节奏、音韵的能力得以加强。它还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构造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语言上,学生的表达能力就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从这一角度讲也提高了诗词教学的效率。

八、 发挥想象 诗画结合

在讲授山水田园诗词时,常常对意象进行分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隐居的诗人为秋天的黄昏所感而发,前三联写景,后一联是抒情。在写景的前三联里,出现了“明月”“青松”“山泉”“奇石”“竹”“莲”“浣女”“渔舟”意象,构成了秋天黄昏幽深静谧的意境,冷色调显出暖意和浓丽的色彩。根据这些意境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绘出与诗歌意境相符的图画,画中有月、有松、有泉、有石,目视之处,诗出于口,然后指导学生按画背诗就非常容易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教学中,讲解一个法则,分析一道例题,然后训练学生做几道练习题,就能举一反三轻松地达到了授课目的。如果学生能抓住古典诗词学习的规律,就可以以点带面、提纲挈领,更好、更快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乃至中国古代文化。

作者简介:

郝丽萍,辽宁省鞍山市广播电视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典故古典意境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