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8-01-29申双花陈锡文

无线互联科技 2017年18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申双花+陈锡文

摘要: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驱动中国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孵化器与人才输送机构,承担的责任重大。文章以教育部关于以创新创业教育引擎“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精神作为改革目标,重点提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策略等。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指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创业与“互联网+”行动的提出是当前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驱动中国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孵化器与人才输送机构,在“互联网+”时代,打破原有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以创新创业教育引擎“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承担的责任重大,研究“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

1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现状

在高校原来传统的教学中,有关于创新创业教学学校存在着一些课程教学,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大多高校是由各高校的招生就业处统筹教学,但是总体实施效果有待提高,学生对于此课程的美誉度也不是很高。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高校存在以下问题[2]。

(1)高校对创业创业教育教学没有提高到一个学校发展高度与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进行创新创业教学,这与“互联网+”时代教育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要引擎高校教学的高度有出入。高校管理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的认识高度有待提尚。

(2)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没有建立,或者可以说没有科学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高校目前设置的主要创新创业课程仅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还是就业指导课,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创业课程。高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如何开设、如何评价、如何开展等都没有体系。

(3)高校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当前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高校采取的还是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创新调研与模拟实践等。

(4)高校缺乏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学既需要学科教师作为创新导师,也需要大批的创业理论与实践导师,但是高校这一块的资源短缺,尤其是高校创新创业企业导师奇缺。现代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大多由辅导员与就业专干担任,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如何实现科学化與专业化显得任重道远。

(5)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机构。根据作者对湖南省本科院校的调查,全省只有不足1/3的本科院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全省创新创业教育教管理与教学。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针对上文提到的5个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学需要从管理层、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教学创新[3]。

2.1高校管理层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认识高度

教育部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创“双一流”建设指标中,与此同时高校管理层在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意识上要提升,同时成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全面统筹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

2.2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要求高校理顺创新创业课程的思路,摒弃与创新创业不相关的课程体系,将“互联网+”这一理念引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来引导大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指导以及实践的学习,并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学科中,以求探索“互联网+”与现代农业、信息工程、文化服务、公共服务、机械制造以及社会物流等多门课程紧密结合。

2.2.1利用“互联网+”的思维理念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现在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高校需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大力推动把“互联网+”的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体系中,从而推进课程体系发展。政策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中,以此来鼓励高校专业学科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结合“互联网+”这种思维方式大力支持开发网上教学资源与纸质媒体的融合,发展网络课程这一先进教育模式,并整合优秀教材教学等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的资源互通。在教材内容上要求结合e时代特征及“95后”大学生特点,为了研发更加贴近学生的教材、案例集,应该在其中融入各种专业的特色。同时可以把“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模块融入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设置中,丰富课程内容的发展。

2.2.2利用“互联网+”大赛的举办,推动传统专业、学科课程的更新迭代

“互联网+”大赛的宗旨为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深化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培养造就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主题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的转化以及产学研用的紧密联合,促进形成“互联网+”新业态,提高服务经济的质量。作为深化创新创业这一教育改革至关重要的途径,“互联网+”大赛引导全国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此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的精神、意识和创业能力。根据大赛的主体内容,以及当前这场大赛带给各个高校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把大赛作为创新创业课程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把赛事相关模块引入课程内容设置。做到赛教结合,赛课融合,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全面融合。

2.2.3引入企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相融合,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发展

企业发展与高校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管理与招聘信息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导师问题;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块的模拟问题,比如市场模块、调研模块、财务模块、团队建设模块等;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方向问题,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怎么样设置课程,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对接市场经济环境,甚至能够融入这些课程实际相关模块中去。endprint

2.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近几年以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课程陆续在各高校被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且将其列为必修课程。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前提步骤。应选择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素质以及科研开发能力都满足课程所需要的专业教师,让具有学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能走向创新创业平台,向着企业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有几条路径可以借鉴:(1)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选拔,教育部在选拔全国创新创业导师,各省教育也在选拔创新创业导师,高校也应该选拔培育自身的创新创业导师,引领示范;(2)要加强师资队伍培育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涉及经济、市场、财务、产品技术等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及综合性十分强劲的课程,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拥有十分丰富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充足的经濟学知识,还要同时兼备渊博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与及时掌握时代新兴信息的能力。于是要从培训培养、职称评定等多方面给予资金上的鼓励支持,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理论的培训交流,为了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也可组织任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3)将企业、行业专家引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堂,让这些导师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导师。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近企业,把握行业趋势与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2.4教学方法的探索多样性

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课程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较高,任课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提升创新创业的素质。在探索教育方法多样性、综合性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实践环节必须出现在每个课堂设计中,如让学生模拟担任CEO,CFO等。(2)将市场与课程相结合原则。如财务模拟、市场数据收集等。(3)将专业与内容相结合原则。依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探讨相应的技术创新、市场行情、上下游企业信息来设置课程内容。(4)讲解与案例相结合原则。教师不能拿着创新创业理论教学课本纯粹理论教学,应该引入更多的企业案例进行教学。总之,高校应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分组教学、团队教学、企业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具有新颖形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技术类、理工类、应用型高校更加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努力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训,建设良好的项目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3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作为撬动高校“互联网+”时代教学创新的引擎器,其发展前景充满挑战与希望,如何将其更好地与高校学科专业发展融合,如何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相融合,如何利用其使高校的产学研良性发展,需要高校一步步去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刘红玉,彭福扬.创新理论的拓荒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高文兵,张尧学.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前景[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8-30.

[3]徐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5):49-55.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