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2018-01-29夏玲玲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诗歌

夏玲玲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意象派的主要观点,综述了诗歌意象的定义、类型、组合方式、语言特征以及功能,总结了大部分研究只是从意象本身出发研究诗歌,关于诗歌意象语言的研究很少。与“诗歌意象”相比,“诗歌意象语言”无论是在形式上,广度上或者深度上都大于诗歌意象本身。本文提出从应用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语言对现代本土汉语诗歌的解读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歌;诗歌意象;诗歌意象语言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12-0138-03

一、意象派

意象派在西方文学史上诞生于20世纪初,其存在时间不长,但对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开创作用和意义。此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庞德强调诗歌中鲜明的意象的使用,指出“一个意象是在刹那间里呈现出的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艾略特亦说,“以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然而,诗歌中的意象不是纯粹的客观对应物,而是在诗歌的艺术意义单位中主体和客体相互融合的产物,是理智和情感的统一体。

二、诗歌意象的定义

中国学者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西方学者既相似又有差异。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含有丰富的意象的经典诗歌数不胜数。朱光潜说,“诗的境界在刹那间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干,在有限中寓无限”。诗歌的这种超越时空的无限张力和穿透力离不开意象的参与,正是意象凸显了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意象的定义经历了由二元论向一元论的演变。多数学者主张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情思的载体(彭建明&黄越,2002;吴胜军,2008)。且很多研究从二元论的角度出发理解诗歌意象的概念。杨先顺(1987)将意象表述为:意识+形象=意象。“意象”中的“意”与思想、情感、意识有关,关乎目的,“象”则指具体的事象和物象,关乎方式。故“目的”和“方式”的结合又形成了一个有机复合体,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诗歌中,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经过艺术处理,主观世界客体化、客观世界主体化,达到主观的抽象的情思和客观的具体的物象的相互融合,成为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吴胜军,2008)。如此,诗歌意象的概念由理论层面的二元论走向了实践领域的一元论,达到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既抽象又具体。

三、诗歌意象的类型

诗歌意象的类型存在微观和宏观的划分。诗歌意象以情感体验为基础,是诗歌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王冬梅&赵志强(2009)则从感知角度将诗歌意象词语分为视觉类、听觉类、味觉类、嗅觉类和触觉类。高玉兰(2000)从感觉和理智角度列举了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动感意象和抽象意象,指出视觉意象直观、生动,在诗歌中运用最为广泛;听觉意象通过特定的声音效果传达特殊的情感;动感意象呈现出动态的画面,与静态意象形成反差,达到特定的主题突显效果;抽象意象则将熟悉的事物与抽象且富有哲理的概念融合在一起,体现丰富的诗意。这类诗歌意象类型的划分主要以个体为中心,从个体视角出发。龙艳辉&夏日光(2011)将这类意象统一归为审美意象,并认为自然意象、历史意象、现实意象这些以自然和社会为源泉的意象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内容。

贺权宁(2015)则以哲学中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为基础,从不同程度上的透明性和静态性将诗歌意象分为纯粹意象、含混意象和流动意象。纯粹意象一般不受额外附加因素的影响,不受诗歌形式的限制,保持静止、独立的形态;含混意象与外在附加因素产生关联,一般深受外在附加因素的影响,或与其他意象相互重叠,或依赖于其他意象而存在;流动意象主要是诗人为了追求特定的视觉或声响效果将诗歌意象的原本轮廓进行碎片化处理或重塑处理以实现意象的陌生化和流动感。

四、诗歌意象的组合形式

意象在诗歌中的穿梭呈现出不同的组合形式。部分研究以诗歌意象的组合形式为基础探索诗歌的主题。刘芳(2007)总结了五种主要的组合方式,即承续式组合、跳跃式组合、叠加式组合、对比式组合和辐射式组合。其中,承续式组合指诗歌意象语言按照时空、情感、思维等某种特定的、确切的关系,以历时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突出承载意象的语言的转换和流转;跳跃式组合,又指并置式组合或蒙太奇组合,指诗歌中,不同的意象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在时空上存在较大的跳跃性,画面感较强;叠加式组合指不同的意象围绕同一个主题重叠复现,表达相同或相似的诗歌意蕴;对比式组合指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意象在某个层面形成对比,突出诗歌主题;辐射式组合主要强调意象的上下义关系,不同的意象围绕某一焦点意象或主题思想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展开。由此可见,诗歌意象的组合方式关涉到词汇、短语、句子和语篇。故诗歌意象的组合形式的分析有利于研究者从语言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双向探究诗歌主题。

五、诗歌意象的语言特征

诗歌意象的语言研究一般集中于意象的具象性和模糊性方面,涉及意象用词、意象形式与内容、意象的语义等。刘芳(2008)分析了诗歌意象的用词特点,认为诗歌意象语言具有具象性、隐喻性和民族性。她认为多数意象是由客观的名词性短语体现,具体、生动、形象,促进诗歌的艺术效果的表现;隐喻陛是诗歌意象语言的本质特征,内在的情思投射在外在的事象或物象上,心象物化、物象心化;有些诗歌意象词语与民族文化有关,特定的意象在特定的民族语言中表现出特定的文化和意义。

而有些学者(许燕,1994;王长俊,1997)对诗歌意象的具象性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诗歌意象具有模糊性的语言特征。许燕(1994)认为诗歌意象的模糊性表现为表达方式上的隐喻性、内容上的多义性和歧解性、意象采结上的似真性、思想底蕴的共通性。此观点将诗歌意象的隐喻性归为模糊性的范畴。王长俊(1997)则从语义的角度论述了诗歌意象的不确定性,但同时认为诗歌意象的模糊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模糊和清晰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有学者从具体类型的诗歌研究意象的语义特征。杨俊峰(2011)总结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特点,即形象性、非独立性、多义性和模糊性、文化性和象征性。刘慧卿(2011)认为诗歌的晦涩难懂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意象,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具有晦涩的语义特征。

六、诗歌意象的功能

诗歌意象的功能研究多数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刘芳(2012)从语用修辞视角,以中英诗歌为例分析了诗歌意象语言的功能:形象描绘功能、感情描绘功能、美学功能。曹苇舫&吴晓(2002)阐述了诗歌意象的三大功能,即表述功能、建構功能和美感功能,其中表述功能包括诗歌意象的描绘性、拟情性、象征性。这两种观点或多或少受到韩礼德的语言元功能,尤其是“概念功能”的理论的启发。也有学者借鉴“人际功能”,从读者角度阐述诗歌意象的修辞功能,如王冬梅&赵志强(2009)认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具有简练、委婉、新奇的修辞功能。也有研究(龙艳辉&夏日光,2011;张珍&夏日光,2013)以“语篇功能”为切入点,研究意象在诗歌中的衔接和连贯功能。

七、结论

总的来说,意象在诗歌中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众多诗歌研究者的出发点。但是目前关于诗歌意象语言的研究数量、规模及系统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内大部分研究从意象的概念,意象的组合,意象的构建,意象的语用修辞,意象的艺术效果和审美功能等方面研究诗歌意象。并且大部分研究或者着眼于中国的古典诗词,或者着眼于英语诗歌,或者将中英文诗歌进行比较。而且多数研究只是从意象本身出发研究诗歌,关于诗歌意象语言的研究很少。与“诗歌意象”相比,“诗歌意象语言”无论是在形式上、广度上或者深度上都大于诗歌意象本身。传统的诗歌研究从文艺学角度,以意象本身为出发点,忽略了对承载意象的语言的研究。而语言学研究,大部分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日常语言方面。因此,从应用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语言对现代本土汉语诗歌的解读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忍冬
我的诗歌
第六届中国当代诗歌奖评选启动
谁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七月诗歌
我是小诗人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90后”诗歌小辑
小小诗歌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