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酿成美酒
2018-01-29陈惟林
陈惟林
人云:“文章是将生活煮成‘饭,诗歌是将生活酿成‘酒。”正如清代吴乔《围炉诗话》云:“意扰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诗歌只有完成由“谷”至“酒”的转化,由“实”至“虚”的升华,才会获得神韵,才会获得艺术生命和生命之美,从而使人们陶醉其中。酿酒要经过“四序八化”,即原材料采制工序的净化、软化、熟化,坯料酝酿工序的糖化、酒化,酒料提纯工序的气化、液化,产品调制工序的升华。诗歌创作也大致经过相同的几个阶段。
一、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如同酿酒的原材料采制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阐明:“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因此,诗人要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广泛搜集各种素材,包括群众语言词汇。同时,要从古今典籍中吸取字词、诗句精华,从中受到启发,激发灵感。对此,我深有体会。如拙诗《回娘家》:“三月烟花雨后佳,轿车随燕转山洼。新楼露脸高声唤,扑进桃林一片霞。”此诗愧获“第五届华夏诗词奖”优秀奖。其中“三月烟花”,乃借用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词语;“随燕”,化用晏殊“似曾相识燕飞来”之意;“扑进桃林一片霞”,直接移自《东坡赤壁诗词》所载的诗中句子。因为模仿、点化、引用、集句等写作技巧,并不等于剽窃、抄袭。只须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处。
二、精心营造,精细制作,如同酿酒的坯料酝酿
酝酿就是发酵。所谓发酵,即将蒸熟的坯料先糖化、后酒化而成“发酵酒”。如诗词的酝酿制作一样,主要做好两个方面。
首先,立意构思,谋篇布局,依据已有生活素材分别进行。所谓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即通过此作来表述说明什么事情或道理,表达何种思想情感,且肯定或否定什么问题。接着构思写景叙事与言情说理的具体内容,怎样才能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并选择适当相应的诗词体裁,以利写景言情。再构思头如何起、尾如何收、中间如何承接转折、首尾如何呼应等具体细节,还包括写作手法与技巧。
其次,注入元素,精心制作,形成初稿即诗坯。其中,重点是尽力注入各种诗词元素,犹如酿酒发酵,在熟料中掺入“酒曲子”和“陈槽谷子”一样。要注入形象思维元素,来绘景抒情,充分表现主题思想。因为诗重形象描写(暗示),不能像文章那样侧重事实叙述(直述);要注入诗化语言来刻画形象,营造意境,体现韵味;还要注入传统诗词的精华,以增强作品的高雅性。如拙作《江南春·农机手》创作之始,对农业机械化的主题,有两个侧重点可供选择:一是反映农村发展变化巨大,二是表现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步子更大,进展更快。如何将两者兼顾起来?思考再三,最终选择“农机手”为描写对象,形成初稿,曰:“尘扑扑,汗涟涟,春耕晨露地,秋割夕阳天。东村未了西村接,滚滚机轮唱富年。”显然,此词后两句缺乏形象描写,俗不可耐,且与前三组对仗联句不协,何况机轮如何能“唱”呢?只得重新制作为:“巡车精织小康锦,鸣笛高歌大有年。”以补救其缺陷。
总之,创作诗词,在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时,要注重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在具体创作时,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浪漫性,尽量克服“有句无篇”“有篇无句”以及“篇不达意”的现象,力求完美。
三、反复锤炼,粹化作品,如同酿酒的酒料提纯
习总书记曾云:“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就是要求“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观赏性好”。我们在诗坯形成后,对照“三精三性”,全面审视,去芜除杂,精雕细刻,尽善尽美。这个提纯,正如酿酒的“气化”“液化”工序,将“发酵酒”提纯成“蒸馏酒”。可称之为“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我曾作《放鸭女》三首,其一曰:“烟雨扁舟少女行,茫茫水上用篙撑。一家血本全孵鸭,换得长湖呷呷鸣。”其二曰:“汗溶湖水注辛勤,一杆长篙邀鸭群。机起朝霞撑落日,拨开风雨捅穿云。”其三曰:“竹篙如笔不离身,喜绘前程日日新。先构全家门满福,再描自己美青春。”三首绝句合为组诗,其中较为警策的句子,是第二首的后两句,已达高潮。这样第三首就显得多余了,必须舍去。再经审视,剩下两首共用六句铺垫造势,实在冗长啰嗦,又予浓缩。最终合成一首,题目换为《女鸭倌》,诗日:“扁舟湖上播辛勤,一杆长篙牧鸭群。挑起朝霞撑落日,拨开风雨赶来云。”(鸭群浮游湖面,如云彩倒影相映)通过这样一番浓缩,摒弃了杂质,挤干了水份。作品虽与“三精”“三化”标准相距甚远,但较之原作,其描写对象更典型、更集中,意象更鲜明,意境更深邃。
四、修改润色,炼字求精,如同酿酒的成品酒升华
“蒸馏酒”,经过“压坛”“淀缸”“贮存”,再调制成精品佳酿。调制主要是调浓度,调韵味,调芳香,调颜色。诗词作品的升华亦是如此,归纳主要有三。
修改润色。胡震亨《唐音癸签》云:“诗不改不工。”杜甫云:“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好诗词或好句子,往往经过作者千锤百炼而后成。如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蚂蚁缘槐夸大国”,原作为“欲学鲲鹏无大翼”;“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原作为“革命精神传四海,工农踊跃抽长戟”。修改前后,雅俗自见。诗靠修改,只要能改好就行。
炼字求精。炼字,是把字用得准确、鲜明、生动一些。一炼诗眼(句眼),就是关键之字,一字精彩,全句警策。一般为五言句的第三字和七言句的第五字。如拙作《回乡》颔联:“绿风梳柳辫,红日吻桃容。”“梳”“吻”二字,炼的是诗眼。此处原用“吹”“照”二字,太实,既然是“柳辫”就可“梳”了,“桃容”就可“吻”了。有些特殊诗句,其“眼”,并非在第三、第五字上,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则在第七、第六字之上。二炼谓语。从语法上讲,谓语很重要,多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如“推敲”典故之出处“僧敲月下门”之“敲”字,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之,“随”“抱”二字。孟浩然《过洞庭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蒸”“撼”二字,炼的都是谓语动词。三炼形容词。如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此中“枯”“疾”“尽”“轻”四字,俱为谓语形容词,但“枯”“尽”二字极为普通,而“疾”“轻”二字尤为精彩。四炼定语。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之“轻”字,炼的是定语形容词。
设彩增辉。生活是色彩的世界,协调的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画是艺术,“诗是无形画”(郭河阳语),“诗中有画”(苏东坡语),诗与色彩是分不开的。鲜明的色彩,能增强诗词的靓丽之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蓝天、晓日、碧叶、红荷,碧蓝艳红,相互辉映,显得颇为生动,描绘出了“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六月西湖的优美景色,以此表达作者送友的惜别之情。马克思曾言:“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诗人把色彩这种绘画艺术,融之于诗词,以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创造美好的意境,增强感染力。
文饭,诗酒,皆为比喻,用来形容诗与文的区别。虽然,饭与酒均源于粮食,而两者却大相径庭。粮变饭,只需要净化、软化、熟化三道程序;而粮化为酒,则多出了糖化、酒化、气化、液化四道程序。这种比喻,是从创作过程上而言的,并非扬诗抑文,评论孰高孰低,而是提醒诗词作者,作诗填词与写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是有所区别的,不可把诗词写得像文章一样,那就完全失去了詩词的本色与韵味了。既然我们选择了学诗、作诗这一文学道路,只有克难奋进,勇于攀登,才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把生活酿造成美酒”。
(作者系湖北石首人。经济师。荆州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石首楚望诗社副社长兼主编,著有《梅林掠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