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字词考证
2018-01-29于溪
于溪
摘要:本文以《琵琶行》为例,利用训诂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对《琵琶行》中的有争议及难以理解的词义进行考证。
关键词:《琵琶行》;训诂;考证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中除了少数基本词汇的意义无多大变化之外,很多词义都有程度不等的变化。运用训诂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去了解这种细微的变化,从而对古代作品中某一词的含义作出正确的解释,不至于用词的今义去误解词的古义。《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本文将利用训诂学的理论,通过书证等材料对《琵琶行》的字词难以理解或易理解错误的释义进行一个考证。将这些释义分为“通假”“异文”“方俗语”“冷僻义”等分类描写解释,并对不同类型的训释方法加以总结。
一、异文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无”“见”相对为文,“见”不能解释为“看见”。再查《全唐诗》,发现“见”字下注曰:“一作有。”“见”“有”为异文。又,虞世南《从军行二首》:“方知万里相,侯服见光辉。”“见”一作“有”。杜甫《木皮岭》:“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有”一作“见”。《重经昭陵》:“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见”一作“有”。《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见”一作“有”。薛逢《邻相反行》:“纵使此身头雪白,又有儿孙还稼穑。”“有”一作“见”。薛能《初发嘉州寓题》:“在暗曾无负,含灵合有知。”“有”一作“见”。罗虬《比红儿诗》:“争知昼卧纱窗里,不见神人覆玉衣。”“见”一作“有”,依据上述异文,可知唐诗里的“见”字,确有,“有”的意思。这里“惟见”,是说“只有”的意思,这似乎比释为“只看见”来得更贴切些。
义训所依据的是古籍里的同义异文,构成异文关系的字词有同义或近义的关系。利用异文进行训释也是义训的一种常见的方法。
二、冷僻义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此处的“阿姨”不能解释为“母亲的姊妹”,应解释为“庶母”。关于“姨”,《汉语源流字典》中有四种意思:1.妻子的姊妹;2.母之姊妹;3.与母亲年龄相仿而无亲属关系的妇女;4.子女称庶母。
《琵琶行》全诗,主要是叙述琵琶女的身世。即是叙述身世,就不可能不提及她的母亲。她家住在“虾蟆陵”下。据《国史补》书说:“董仲舒墓,门人过必下马,以故号下马陵,而讹传为虾蟆陵。”试想,住在董仲舒墓附近的人家,能是一般平民吗?因此,从琵琶女家的住处,可以推断,过去她家是大户人家,她的母亲是庶母(姨娘)。在家里,琵琶女属庶出,没有显赫的地位。后来弟当兵去了,庶母又死了,琵琶女举目无亲。因而,《琵琶行》中的“阿姨”应理解为“庶母”。“弟走从军阿姨死”的意思是,弟弟离开了她去当兵,庶母也死了。这正说明琵琶女身世很凄凉。
典籍中不乏将“姨”释为“母亲”的例证。如,《南史·晋安王子惫传》:“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婴盛水演其茎,欲花不萎。子愁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回此和胜,愿诸佛令毕竟斋下萎。”“阿姨”是皇帝的偏妃,即蕭子惫的庶母。《法苑珠林》第三十六卷:“南齐晋安王萧子懋,字云昌,武帝之子也。始年七岁。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养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浸之,如此三日而花不萎。子懋流涕,礼佛誓曰:‘若使阿姨因此胜缘,遂或护佑,愿华竟斋如故。七日斋毕,色更鲜红。看视罂中稍有根须。淑媛病寻差,当代称其孝感。”是萧子懋称其母为阿姨。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思”理解为“情思”,属望文生义。结合上下文,这里应当解释为“悲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思考,想。又:悲愁。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李善注:“思,悲也。”“思秋”即“悲秋”之义。另,《乐府诗集·长歌行》:“远望使心思,游子恋所生。”三国·魏·曹植《幽思赋》:“仰清风以叹息,寄余思于悲弦。”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翻”不应作“创作”“改编”讲。此处的“翻”,是“模拟”之义,指的是“模拟其所弹乐曲而作新诗”。“作”才是“写作”“改编”的意思。王锳在《诗词曲语例释》中已发明其义,当予以参考。其引例说:“窦巩《少妇词》:‘梦绕天山外,愁翻锦字中。权德舆《晚秋陪崔阁老、张秘监阁老、苗考功同游昊天观》诗:‘丽句翻红药,佳期限紫微。许浑《赠裴处士》:‘字形翻鸟迹,词诗合猿声。洪迈《渔家傲引》:‘长浮家而醉月,更辍棹以吟风,乐在生涯,翻在乐府。曾觌《玉楼春》词:‘美人试按新翻曲,点破舞裙春草绿。辛弃疾《贺新郎》:‘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其字作‘番,义并同。”可见这个“翻”字多与音乐有关,不能理解为:“写作”。
对于这些冷僻义,则主要是通过联系上下文、语境等因素来确定。
三、古音通假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我们通常将“犹抱琵琶半遮面”解释为“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即将“抱”字作“怀抱”“抱着”讲。而“抱”在怀里的琵琶无论如何是遮不了面的。因而将“抱”解释为“抱着”是不合理的,应当解释为“把“”持”。
“抱”是“把”的通假字,在唐诗中二字多通用。如,白居易《食笋》:“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中“抱”字一作“把”。罗邺《镜》:“如今老去愁无限,抱向闲窗却怕明。”“抱”一作“把”。张籍《筑城词》:“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把”一作“抱”。周贺《寄海宁李明府》:“把疏寻书义,澄心得狱情。”“把”一作“抱”。杜苟鹤《浙中逢诗友》:“冻把城根雪,风开岳面云。”“把”一作“抱”。吴象之《阳春歌》:“欲起把箜篌,如凝彩弦涩。”“把”一作“抱”。陈小平在《高中语文语义探究》中也持此看法。他还指出:“‘把‘抱二字在先秦两汉时是不相通的,但南北朝时期以见用。”有这么多的同一时期的书证,“抱”作“把”义是可以确信无疑的。“把”,是“举”“拿”的意思,“把琵琶”,是说举起琵琶半遮面,这就文从意顺了。endprint
通假现象多出现在先秦时期,这是客观事实。后来,随着文字的不断增加,字义更为稳定,通假字也日益减少。在魏晋以后通假现象就已经很少了,但我们不能否认其存在。赵振铎先生提出确立通假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两字同时存在;2.两字音同音近;3.要有足够的证据。我们在说明通假现象时要找同时代的书例加以支撑,这样才更具说服力。
四、方俗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我们通常将此句翻译为:(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而“冰下滩”,“滩”应为“完”“尽”的意思。
“幽咽泉流冰下难”,《全唐诗》在“幽咽泉流水下滩”。“滩”字下注云:“一作难”。段玉裁在《经韵楼集》卷八《与阮芸台书》作“冰下难”。日本那波本作“冰下滩”。以上诸说,我们以为“冰下滩”是对的。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七,《俱舍论》第一卷音义引《尔雅·释天》“涒滩”的李巡注道:“滩、单,尽也。”“单”通作“殚”,“殚”也是尽的意思。《说文》:“滩,水濡而干也”。《诗》“滩其干矣”。水干就是水尽,力尽也叫作滩。
“滩”字是唐代的一个俗语词,这里是“气力尽”的意思。如果单从字面上去训释,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滩”作气力尽讲,其本字为“”,又写作“”。如:《广韵》上平声二十五寒韵:“,力极”。桂馥《札朴》卷九《乡里旧闻·杂言》“力极日疹”,注云:“音摊”。蒋礼鸿从敦煌变文中找到书证。《破魔变文》:“鬼神类,万千般,变化如来气力滩。任你前头多变化,如来不动一毛端。”“气力滩”就是“气力尽”的意思。冰下滩的“滩”和敦煌变中的“滩”一样,都是力气尽之意。这句话是说,鬼神向如来施展变化,不能动如来一丝一毫,而自己的力气已经用完了。蒋先生又说这里“滩”确切地讲应是“气力尽”之意。总之,此句应解释为“泉流之小,如幽微的咽泣声,在冰下完全消失了。”意思是说:泉流冰下,鸣声幽咽,好象气无的样子。上句“滑”字,状莺语花底之婉转流利,下句“滩”字,状泉流冰下之滞濡缓,对仗工稳,文理皆通。但若不知“滩”字有气力尽之意,是很难把这句诗讲通的。《全唐诗》在“滩”字下注云:“一作难”,许是因形近而讹,许是因后人不晓“滩”字的特殊义而妄改,这些都是不足为据的。
虽然在古典文献中可以看到有关方言俗语的材料,但多是零星的札记、随笔,很多连必要的例证都没有。在训释词语的过程中,遇到方俗语,不能直接将其解释为普通意义。要勤查方俗语的辞典和有关考释方俗语的论著。我们可以利用《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等辞书以解决训释方俗语的难题。
综上所述,我们在阅读或注释古诗文时,一定要顾及词义的历史特点,深思而慎取之,切不可望文生训,轻信妄改。训诂学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此了解和掌握有关训诂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训释字词。
【参考文献】
[1]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黄灵庚.《离骚》疑义例释[J].浙江:浙江师大学报,1994(01).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王力,岑麒祥.古汉语常用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袁津琥.说《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J].文史杂志,2007.
[8]何世英.“幽咽泉流水下滩”考释[J].宁夏大學学报,1984(01).
[9](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
[10]赵洪彬.“抱薪救火”中“抱”字之正解[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1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12]王锳.诗词曲语辞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