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患者术后康复程度的影响及并发症的分析

2018-01-29梁晓茵张志丽周晓群吴冬冰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体位排气肌瘤

梁晓茵,张志丽,周晓群,吴冬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优质护理”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日益增加,其护理需求也不断加强,从而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如何提高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的康复程度及减少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注[2]。近年来本病区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患者术后采用优质护理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张力,为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做准备。

(2)疼痛护理 病人术后疼痛多是在麻醉作用消失,感觉开始恢复,伤口疼痛逐渐加深,尤其以手术当天和夜间最为强烈。术后停留静脉止痛泵,告知患者止痛泵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在操作、治疗、交接班查房时动作轻柔,减少不必要的翻动病人,减少疼痛刺激,使病人舒适。指导咳嗽咳痰及拍背的方法,嘱咐病人在咳嗽时用手轻按伤口周围,减轻咳嗽引起的伤口疼痛;痰液粘稠或量多时,可采取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使痰液便于咳出。注重倾听患者主诉,针对病人发生疼痛的原因采取不同措施止痛。

(3)指导有效的翻身及活动方法 腹部患者术后由于管道的限制及伤口疼痛等原因,患者由术前的主动体位转变为被动体位,有效的翻身及活动方法能促进患者早日排气排便,下地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患者平卧时每1-2h翻身一次,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翻身枕垫于背部作支撑。术后24h鼓励患者下地活动。下地活动前夹闭静脉止痛泵,床头摇高30°-45°,无头晕不适后坐在床沿上,双下肢下垂。随后可在床边站立,一手按压伤口,一手扶着床栏,防跌倒,如无不适,则可慢慢过渡到正常行走。嘱托患者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活动过程中应有人陪伴,同时注意保护管道,保持各管道有效引流,避免牵拉以免发生脱管。

(4)促进肛门排气排便:由于麻醉药的作用、组织创伤、炎性反应的刺激可促使胃肠功能减弱或消失,一般在术后12-24h内肠蠕动完全消失,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开始排气排便。若术后48h还不能自己排气排便则会引起腹胀、腹内压增高,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增加其住院时间[3]。尽早的自主活动是排气排便的关键,除了指导有效的翻身和活动技巧外,同时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的不同模式,结合病人的耐受力,给与不同程度的电刺激进行理疗。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适时调整,帮助患者尽早排气排便,减轻腹胀情况。另外,对症使用药物治疗,观察用药效果及大便性状,及时记录。

(5)循序渐进的饮食指导:新收待手术患者予低渣饮食,每个病房均配有低渣饮食指导。腹部手术后,患者的饮食常需经过禁食、全流、半流、普食几个阶段,而饮食摄入情况,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情况。由于术前日的禁食,患者术后胃排空感明显,对于何时能进食格外关注。术后6h未有肛门排气,以温开水或米汤为主,以患者无腹胀、腹痛或不适为宜。肛门排气后以半流为主,逐渐过渡到普食。指导患者食物种类做到多样化,均衡搭配营养,避免进食辛辣刺激及甜品、豆类、奶制品等产气食物。

(6)病情观察: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患者术后最常见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肿瘤专科二区收治的5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手术方式均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重度贫血等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年龄为28-40岁,平均年龄(30.2±4.8)岁,平均子宫肌瘤大小为(5.41±1.22)cm;对照组年龄为27.5-39.5岁,平均年龄为(31.1±4.6)岁,平均子宫肌瘤大小为(5.33±1.20)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术后护理模式,如生活护理、管道护理、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模式上贯穿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以病人为中心,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及安全:术后病人过床均使用过床板,包被覆盖,清理陪人,做到避免拉扯病人,保护病人隐私部位。由护士、护工共同完成过床,过床后迅速对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整理各管道,保证病人的安全。

1.2.2有效的心理护理,降低病人及家属的焦虑情绪:面对刚手术完毕回到病房的病人,病人家属难免会紧张与焦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抚病人及家属情绪,待情绪平稳后再进行术后的健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2.3 术后指导:

(1)合理安置体位,适当的体位对疾病的治疗、减轻疼痛、预防并发症、减少疲劳等均有良好的作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患者一般采取全麻,回室后枕枕头,头偏向一侧,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有引流管者,将尿管与引流管放置同一侧,便于患者翻身。术后第一日,指导患者采取舒适卧位或半坐卧位,床头摇高30°- 45°,有利于引流管引流,减轻腹部伤口为阴道流血。每班护士及时询问病人阴道流血情况,有无血块,阴道流血的性状及量。倾听病人的主诉,有无头晕或腹痛,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根据医嘱用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饮食过渡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观察组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饮食过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常见的手术方式,其效果较好,对患者创伤少,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在子宫肌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优质护理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对术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以充分关心、体贴、尊重患者,使得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处于舒适状态,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4 结论

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护理应用优质护理,可以有效缩短患者术后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饮食过渡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促进病人的康复,也提高了患者住院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体位排气肌瘤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