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课的三个维度
2018-01-29
观课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对课堂教学中关心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观察,以期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常态化的教师研修活动。如果说上公开课是教师素质、工作态度和课堂驾控能力的综合展示,那么观课就是通过反思与追问深度提升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基于不同的观课立场将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视角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文试从教师发展立场对深度观课的三个维度进行初步探究。
一、观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内隐着教师对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样也是观课的“第一门径”。
课堂结构的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对课堂结构的观察则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建国几十年来,中学课堂教学结构形式仍普遍采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其间,虽然经历过几轮语文教学大讨论和课程改革,但围绕教材、教师的“知识中心”“教师权威”的思想观念与“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组织形态依然在我们的课堂上徘徊。在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这样的模式对守住教育质量的底线起到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在今天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化课堂与教材对学生发展的支持性作用的现实情境中,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观察必须打破围绕“五环节”“四步骤”等模式进行的僵化思维,而应带着“逻辑章法”的眼镜,致力于观察发现课堂结构的生成与实现逻辑,紧紧围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追求高品质课堂这个目标去对课题教学结构做系统性的观察与思考。
对课堂结构的观察有三个要点。一要看序。任何结构都建构于内在的逻辑序列之上。课堂结构是否符合知识之间的逻辑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认识发展规律(心理特点),是观察的重要角度。此外,还要重点观察教师对课堂知识结构、时间结构、信息传递结构、认知结构、师生活动结构、讲练编排结构等的安排与构成方式,从中探寻课堂结构的基本规律与实效。二要看格。结构逻辑的生成与实现必然遵循一定的方法逻辑,这里的方法逻辑就是格”。要能够从规定时空中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或步骤的具体排列,去观察寻找到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并从方法论角度探寻理据。三要看新。即观察课堂结构之中有哪些出新点,并观察探寻这个出新点背后的理论和逻辑依据是什么,是否以及如何对提升课堂品质、推动学生发展起到正向作用。
二、观教师教学细节
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教学细节虽小,却往往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细节的研究与雕琢。非常重要的一点,要观察教师的提问。课堂提问是推动课堂进程的重要手段,是师生思维交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外显,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巧妙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获得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例如,一位老师上公开课《三国鼎立》,从官渡之战过渡到赤壁之战,他在屏幕上展示了曹操的诗歌《龟虽寿》,让学生朗读,读完后教师提问:当时已是53岁的曹操写下了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那么经过官渡之战统一了北方的曹操的“壮心”又是什么呢?这几句诗是学生自小耳熟能详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探讨,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很快找到答案:原来曹操的壮心是要统一天下啊。可见,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出发,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面向多数学生,由浅入深,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观课观“问”,就是要观“问”的起点、“问”的层次、“问”的推进、“问”的价值,并从中总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此外,课堂的细节还有很多,课堂上教师的教姿教态、板书设计、课堂的引入与收尾、教学技巧的应用,等等,都是观课的重要内容。通过“细节之观”与“细节之思”,教师尤其是处于“第一成长期”的教师能够尽快寻找到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金钥匙”,从而步上成熟型教师之路。
三、观学生深层发展
课堂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的学。真正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观课应打破过去关注教师教学方法和行为、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传统评课模式,以“学生主体、学习中心”的教学观为理论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等深层发展目标,通过观察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与过程是否基于学生实际学情,观察课堂有无提供指向学生发展需求的“应答性”“对话性”的学习环境,观察课堂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处,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过程参与、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以及交流合作等等方面,实现对全体学生自主意义建构和生命发展状态的关注。
在以往的传统听课中,教师之间的观摩学习称之为“听课”,听课教师坐在教室后面静静地听,详细地记,只能观察到授课教师的一举一动,完全看不到学生的表情神态,忽略了学生的现场真实反应。教师观课如果以促进课堂品质、推进学生深层发展为目标追求,就应从时空场域、技术手段、实现路径等多方面积极创造新的可能性。比如,教师可以坐到教室侧前方,与学生面对面,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或者利用单向可视玻璃打造新的观课空间;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课堂和全体学生的“全纳式”“点击式”“反复式”观课,从而实现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深度、全面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