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平台

2018-01-29尹艳秋

江苏教育 2018年46期
关键词:名师教师队伍培训

/尹艳秋 季 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20日正式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为此,《意见》呼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意见》要求,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意见》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师德师风、教师教育、教师管理,等等,均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对有效落实给予了正确导向,为我国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目标与改革方向。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普遍需求之间逐渐形成一种难以解决的矛盾。“粥少僧多”的现象导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难以均衡。对此,各地区相继出台各种政策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比如名校集团化、建立示范学校、在校际实施教师流动,等等,但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从实质上看,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仅靠政策的调剂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从每一所学校内部生成,只有不断促进每一所学校自身内涵的发展,才能逐渐生成教育的优质资源,从而缓解教育均衡发展难题;只有每所学校都能利用与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才能带动整个区域内的教师成长,并以此为辐射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推进公平而优质教育的形成。

早在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和造就教育名师,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广其研究成果及成功经验,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指出:“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2014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建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好教师,把这些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通过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努力建立教师发展新机制,并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联手,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新模式。

伴随国家相关文件的颁布,近些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以提升优秀教师整体素质为主旨的各类名师工程纷纷应运而生。名师工作室成为名师工程的重要载体。从近些年的情况看,名师工作室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成长的阶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在推动普通教师走向成熟、走向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中更为有效,激励性更强。名师工作室不仅搭建一个名师领衔的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而且通过这个平台以点带面逐步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名师工作室的运作与活动开展,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进行,其独具特色的教学主张对教育教学改革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名师本人和工作室成员在合作交流中实现了专业共同成长。同时,名师工作室也为教师培训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教师专业化的理论深化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水平,造就大批卓越教师、专家型教师,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上下各界的普遍共识。名师工作室的建构与运营,符合《意见》的精神及教师培养的要求,是引领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理应可以作为我国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简而言之,名师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在教育某一领域有一定建树与贡献、拥有成熟的教学理论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和风格、具备相应的话语权和引领示范作用的教育名家。在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名师”及其培养“工程”。随后各省、市在教师培养中纷纷建构了“名师工程”的计划及其相应模式。“名师工程”因此成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带头人、教育专家选拔培养的代名词,也是优秀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方案的代名词。“名师工程”在上海起步最早。2002年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揭牌成立了18个名师工作室。随后,上海卢湾区教育局举办了首场圆桌论坛研讨会,明晰了名师工作室的现代使命:让名师成为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源,并倡导发起组建相关学科合作的名师工作室共同体,从而促使全区教师的工作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当前,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在全国普遍实施。如,浙江启动了“5522”名师培养工程,江苏启动“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

名师工作室是名师工程的运行载体,其本质属性是实践共同体。需要强调的是,名师工作室的运营过程并不是对名师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名师的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区域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形成,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归纳起来,各地名师工作室的建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基于大学与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合作的“伙伴协助”模式,如重庆沙坪坝实施的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模式。导师制是一种博士流动工作站方式,聘请知名专家与优秀教师一起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其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这是一种结对培训的建构方式。名师班培训则是在高校开设名师班,定期对优秀教师实施高端培训。在高校和中小学协作的名师工作室中,还有“影子学习”模式,即通过聘请高校名师挂职,实施对培养对象的全程跟踪指导。

第二种是基地培养模式。即设立专门培训基地,有规模地进行团体研修,如上海的基地培养模式。基地培养模式的理念是“在基于课堂、课程的课题中发展”,即以课题推动教师发展,以科研提升教师素养,以研究来形成教师特色。基地培养模式,开创了培养卓越教师的先河,成为研究教育改革、打造学科高地、培养领军人物的有效载体。

第三种是由“名师”个人领衔的名师工作室模式。这种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是名师依靠个人魅力和学识,吸引志趣相投的教师组成研究团队,通过合作、反思、共享,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第四种是混合培养模式。这是针对“名师在城区,而学员分布在农村”的状况而探索出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依据网络环境,通过远程教育,实现知识和实践的共享。如,山东潍坊名师工作室。

从运行方式来看,名师工作室大体可以归为两类:

一类为常规运行方式。一般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形成共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理清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为工作室工作的顺利开展达成共识;第二阶段是团队研修阶段,主要形式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任务驱动、反思建构等;第三阶段是成果转化阶段,即在教学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转化和完善教学行为,从而达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但这几个阶段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展开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的名师工作室是典型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其运行以自愿为前提,以分享合作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是工作室成员自觉建构的学习型组织;有的学校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是以政府创建平台为保障,名师指导为方式,自主研修为重点,团队学习为支撑,实践创新为关键,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归宿的优秀教师培训机制。

第二类可谓特色创新方式。如,四川省泸州市广营路小学的“刘正芬工作室”,推出三大工作机制:导师+导师助理,将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贯彻执行;底线+榜样,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量身定做+梯队发展,确保教师个性化并持续发展。还有PDCA模式,即计划制定(Plan),开展执行(Do),检查评价(Check),反思处理(Action)。PDCA运行模式是在计划执行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实践与反思,甄别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从实践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总体上看,名师工作室为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个高端的专业交流和合作平台,为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名师工作室的运行与发展,也拓展了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与广度。

但笔者在研究中也发现:我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各具特色但良莠不齐,出现地域上的不平衡。作为发源地的上海,名师工作室发展状况良好,自运行以来,一直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这一工程的启动为上海教育培养了大量优质的教师资源。南通的名师工程也是成功的典范,南通成立了以李吉林等教育家领衔的高端名师工作室,引领南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在江苏省知名品牌的评选中,“南通教育”是唯一一个以教育名义入围的知名品牌。但名师工作室也存在着一些“名”不符“实”的现象。一是名师自身专业发展出现高原现象,教学研究缺少理论依据;二是工作室缺乏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工作室成员发展动力不足;三是成果难以转化,工作室的活动没有根植在真实的教学场景和鲜活的教育生活中,理论研究和教学脱节,无法实现工作室所要达至的功效。因此,为了贯彻《意见》中关于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的精神,使得名师工作室继续成为我国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的重要举措,务必以《意见》中教师教育的要求为指向,改进与完善名师工作室的建构与营运方式。

针对我国教师教育现状,《意见》明确指出: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为此,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依托现有资源,结合各地实际,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意见》的这些内容,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也理应是名师工作室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的方向。

笔者曾选取江苏某地的中小学校名师工作室为案例进行了问卷与访谈。从调查中发现,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在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工作室运行支持不足。一是经费落实问题。有的工作室由所在市、区的教育局及所在学校共同管理,但在实际运行时,三方管理却不到位,相应政策难以落实,经费成了困扰活动室正常运行的因素之一。二是教师流动机制问题。在培养优秀教师方面,名师工作室起到激励作用,使得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但也导致了优秀教师人才的流失。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工作室的成功经验和优质资源应在“内部消化”,不提倡向外推行大型的教研活动。这种“地方守门员做派”,成了名师工作室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障碍。其次,工作室成员多数来自各中小学学校,作为学校的骨干力量,平时教学及管理任务繁重,而工作室活动有时要占用成员很多的时间。因此,多数成员渴望学校能够大力支持工作室活动,减轻一定的工作量,以便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学研究。这需要得到所在学校的支持和配合。

第二,工作室管理不规范,缺少一定的激励机制。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原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2002年上海宝山教育局成立了第一个名师工作室后,它才逐渐从民间走向官方。一些地方的名师工作室起步较晚,在运行期间还处于摸索阶段,工作室管理缺少规范,各工作室组织管理比较松散,活动安排随意性较大,缺少监督,导致工作室活动缺乏持续力。特别是,工作室活动能够持续发展的内在的、稳定的动力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即教师能够以专业人员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实践,主动认识自身专业发展的意义并为之努力。但调查中发现,一些工作室成员缺乏自我提升的自觉性。原因一方面在于这些成员没有真正形成专业发展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工作室自身缺少一定的激励机制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第三,“名师效应”不强。名师是工作室成员的榜样,既要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条件,又要有“铁肩担道义”的责任。一个名师的劳动成果一旦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同行的推崇就会产生名师效应。而这一效应会给工作室带来良好的专业学术氛围,形成团队凝聚力,并提高工作室活动的实效。但调查发现,有两大因素影响着名师效应的发挥。一是名师自身专业水平影响着名师效应的发挥;二是成员对名师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方式的认同度影响着名师效应的发挥。由此,名师工作室的“名师”自身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持续不断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针对名师工作室存在的问题,依据《意见》的指示精神以及《意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名师工作室的下一步运行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各工作室要对以往的成效做出实证性的总结,特别是要总结名师工作室究竟为教师成长带来哪些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的优势、特色与贡献;同时以《意见》为指导,明晰名师工作室下一步运行的方向与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是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要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室的运行。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与工作室加强合作,以便让名师和工作室成员都有学习系统理论的机会;教育行政部门及工作室所依托的学校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措施,为工作室提供动力支持。此外,完善各工作室自身的机制。一方面规范管理,增加激励机制,提高成员积极性;另一方面,工作室活动应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活动实效。

三是加强名师工作室联盟建设。各名师工作室之间要更多加强横向联系,通过名师工作室之间的互动与开放,为工作室提供持续的动力与活力。特别是,要对各名师工作室的建构模式与运行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势与特色、形成的因素、适应的条件,等等,从而打造适应不同教育发展阶段、学校发展不同状态、学科不同特色的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模式。尤其是要建构适合农村学校、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名师工作室模式与运行路径。其核心是使名师工作室真正在教师专业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形成中切实发挥作用,从而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我国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地开展。

要强调的是,名师工作室的建构与运作,应体现教师成长与培养的特色,即要以教师成长的“实践智慧”为导向,激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生成智慧,“做中学”,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理论,从而使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成为一种“智慧的实践”,真正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名师教师队伍培训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名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