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论文写作的“迭代思维”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46期
关键词:范式论文时代

当前,微信的使用已经将我们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从最初的1.0版到现在的6.6版,无数次的迭代让微信逐渐走进了我们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谁拒绝迭代思维,那他就必定是在拒绝未来”。事实也如此,没有谁可以一次性地去解决问题,也没有谁可以一步走到完美,唯有迭代才能出精品”,也只有迭代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教育论文写作同样如此。

一、何为迭代思维

迭代,源于数学上的“迭代计算”概念,是指从一个初始估计出发,寻找一系列近似解,并通过反复推演不断趋近最终目标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事物经过几次迭代之后都会蜕变成新的事物,这一方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则被称为“迭代思维”。

可见,迭代思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其要义在于通过大胆否定、再否定,不断调整认知、总结提高,实现累积改进,最终不断趋向完美。在“互联网+”时代,推动生活方式改变的力量,不再是传统创新思维模式下十年磨一剑似的大变革,而往往来自注重细微改变的迭代创新。

迭代创新的典范,莫过于腾讯的微信了。微信在发布第一版本的时候,只有一些最基本的功能,如即时通讯、更换头像等,与QQ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就是这么一个最初看起来并不起眼的APP,在今天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与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

二、何为教育论文写作的迭代创新

当前,我们所开展的创新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颠覆式创新,是一种彻底的革命性的变革,即从无到有的开拓;其二是迭代式创新,是一种在现有基础上的升华、积累与总结,即从“好”迈向“更好”的螺旋式提升。

教育论文写作是一种融学术性、实践性与创造性等于一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活动。对于专家而言,他们更多做的是形而上的研究,即颠覆式创新;而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所做更多的则是形而下的迭代式创新,即基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撰写文章,并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寻求他人的反馈,这里的迭代式写作可以基于最初发表的一篇或几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勇于试错并改进,如此持续多个迭代周期开展创新,最终实现论文写作内容的优化与提升。由此所呈现的写作过程是长期的,但却能够实现教育论文写作从“1”到“N”的迭代创新,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始终围绕着一个点不断深入,从写第一篇文章开始,持续写作相关多篇文章,我们权且可以理解这个过程即是教育论文写作的“迭代创新”的过程。这一系列的文章,既体现了教育教学实践的升华、积累与总结的迭代创新,又呈现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实践与研究的全过程,实用、接地气,更能为一线的教师认可与悦纳。这类文章写作较之那些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无序、随意性写作更有借鉴和应用价值。

三、如何实现教育论文写作的迭代创新

如果将迭代思维应用于教育论文写作,那么所写出来的论文就不会仅仅是一篇文章了。从“1”到“N”的迭代创新所呈现的可能是一个专题、一个系列……一组文章,还可能是一本书。借此,笔者就以本人所撰写的专著《阅读教学范式转型研究》为例,加以阐述。

1.基于“起点”的反复推演。

教育论文写作,无论写什么,从哪里出发都最为重要。如果连起点的方向都搞错了,那再怎么迭代,得到的结果也只会是偏离“原点”越来越远,甚至是南辕北辙,得不偿失,所以只有保证方向正确了,教育论文创新迭代才有价值。

如笔者写作《阅读教学范式转型研究》一书,“起点”是2011年所撰写的第一本专著《重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范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如果再往前追述,则是源于2007年《小学教学参考》第一、二期周一贯老师所主持研讨的《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范式”探索》等系列文献,当时我所撰写的文章是《风行水上,自然成纹——陈建先老师语文教学“本位范式”管窥》。可以说,“起点”也是从研究陈建先的“本位语文”开始的,而“本位语文”的精髓、核心理念是——“扎根语言,着眼精神,立足发展”,用陈建先老师的话来讲,即“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切不可就语言学语言,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演练,而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学习、情感的熏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研究的起点,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研究所趋向与逼近的“原点”,是如何更好地学习与运用语言文字。研究期间,我撰写了《陈建先词语教学片断赏析》《牵一“词”而动全“篇”——陈建先老师词语教学赏析》《语文阅读:从模式走向范式》《苏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主张的范式表达与启示》等一系列论文,以及由彼及己的生成,如《教学策动:重塑阅读新范式》等,不断在重复中进行升华、积累与总结,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复推演。

迭代思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其要义还在于通过大胆的假设、否定、推想等去认识外界的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教育教学论文写作中允许有不足、可以试错,但解决的方式与途径则是需要在持续的“迭代”中,不断调整认知、总结提高,实现累积改进。可以讲,这才是教育论文写作“迭代创新”的初衷。

2.基于“问题”的持续明确。

迭代创新的过程是渐进和持续的,通过多次迭代实现对问题持续的挖掘和明确,再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断改进创新成果,最终趋向成熟与完美。教育论文写作的迭代创新同样也具有这样的特质。

如就如何确立“以习得语言为核心的阅读范式”,我展开了近十年的“迭代创新”。这期间,我还对于永正、薛法根、陈建先等名师教学进行了课例观察,并迅速确立“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语文、学习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语言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的研究思路,并将这些理论逐渐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从而提出了“打破封闭的静态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教学主张。

如果说,第一本专著《重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范式》的撰写解决的是持续认识与实践的问题,那么《阅读教学范式转型研究》则重在对问题的持续研究与明确。该书从“语用视角,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坚守”“素养发展,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深化”“时代转型,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变革”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迭代”推演。在我的理解中,迭代创新不是大规模、颠覆性、革命性的,而是小规模持续性、积累性的。所以,如果从“起点”来考量,那么基于“语用”就是起点,即使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时代,“语用”仍是重中之重,乃至当下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依然是。“原点”没有偏离,方向也就不会错,如何实现“阅读教学范式的转型”?我们知道,每一种语文教学范式的产生与流行,都是某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语文教育思潮在实践中的反映。那么,究竟哪一种范式将在未来指导研究……选择必然是要取决于未来的前景,而不是过去的成就。[1]所以,移动学习工具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基于“极课”(或类似的)大数据系统平台的广泛应用,迫使我们必须要站在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来观察、考量和实践“大数据时代小学语文阅读范式转型”,与时俱进,更好地为阅读范式转型作决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一个成熟科学共同体的那些范式是能够相对容易地确定的。[2]我理解其中的“确定”,就是一个对问题持续明确的迭代创新的过程。

3.基于“用户”的实践需求。

服务用户,持续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以参考的教育教学样本,是教育论文写作迭代创新所独有的价值体现。长虹公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以用户体验为目的的迭代都是伪迭代。”对此,笔者认为,同样“不以一线教师体验需求为目的的迭代也都是伪迭代”。“快”与“微创新”,是迭代思维的两大特征,同时也契合用户的需求特点。

快,是迭代的必然要求,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满足用户的当下需求。微创新,则重在一个“微”,从细微处改变,所谓“微创新,大改变”。如,微信从1.0到1.1……直至6.7,甚至是未来更高级别的成熟版本,都是基于时代发展与用户社交需求,经过多次的迭代,才让其日趋完美,细微的改变不仅仅改变了功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需求。

如何又将“快”与“微创新”融合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论文写作中?下文以第三章《时代转型,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变革》为例。该章节所探讨的主题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小语阅读范式变革”,对此,我理解的“快”即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如何迅速构建语文阅读教学范式。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2014年我就将“迭代创新”的视角转移到这里,并陆续写出相关的系列文章,旨在快速捕捉信息,快速形成文字,快速呈现观点,快速服务用户……而其中“微创新”则体现在每一篇文章当中都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观点、新的举措……如《从“样本阅读”到“全息阅读”》《“阅读跨界”与“思维翻转”的范式变革》《“思维转型”与“技术升级”的教学意义》《“场景应用”与“众筹思维”的课程价值》……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前一篇文章的“迭代”。而迭代创新观点在最后一篇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寻找一种把“数据”还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该文从清华附小的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用词,并将其写成了论文,迅速引发热议成为“网红”说起,阐述“互联网+”时代,我们已不再缺少“数据”,而是如何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大数据已经存在,可以作为课程,也可以成为教学手段,而最好的教育教学范式是寻找一种能把“数据”还给学生的教学方式。

从“1”到“N”,看似重复,其实并非是简单的机械模仿和复制粘贴,每一篇论文写作都力求在每一次的“微创新”中保持螺旋上升趋势,并在持续迭代中去改进完善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最终服务于用户。

实践证明,没有哪一篇文章是十全十美的,只有不断跟进“用户”——一线教师的体验反馈,敢于试错,快速更新,及时调整完善,才能达到日趋完美的境界。

猜你喜欢

范式论文时代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