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历史意义
2018-01-29方真
方 真
作者:方真,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校委委员
一、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深远,而其本身就是全球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当代全球合作的新方式和新道路,对全球化内涵的丰富和特征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多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六大经济走廊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设扎实推进、成果丰硕。“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符合沿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顺应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带一路”已经由一个具体概念、最初和特定内涵,迅速扩展到一种具有更加广泛的概念、理念、发展方式和框架、合作方式,其意义包括经济合作、政治交流、文化融合、人员来往等横向结构方面的的意义;也包括其在国际经济结构、政治格局、文化融通、全球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的影响等更加深远、更广泛的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在实践中的持续扩展,它在世界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也在持续扩大,世界历史意义不断显现。
“世界历史意义”是从整体上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内在影响及促进外在转型的意义而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15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中提出的“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对保护主义”。①《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新华网,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观点,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历史意义的精辟论述。
二、“全球化”理念和形态正在发生重大转换
全球化的过程是全球化理念与全球化形态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和伴随的过程。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建、共享为基本理念,在实践中推进“五通”,将新的理念与实际合作的方式方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新的全球化理念与新的全球化形态的有机统一。
(一)全球化已进入第四种形态
全球化过程是一个理念与形态相统一的过程。从根本上说,“世界历史”的过程,也就是全球化的过程,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初的全球化形态,是以国际贸易通道为基础形成的国际贸易为主要形态,在这一形态,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并不受国家力量的强力影响,也就是说,不存在国家强制力量的主导,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也是唯一自由贸易的时代。这一时代的标志,就是汉代的丝绸之路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殖民主义时期。从而也使全球化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全球化的过程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全球化”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全球化,而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整体过程,是影响和代表社会发展进程的概念。所以,以“经济全球化”为代表的近几十年才兴起的对“全球化”的理解,只是全球化进程中特定阶段和历史时期全球化特征的一种理解和表达。真正的全球化过程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只是其深度和广度相对有限。始于中国汉代的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最早形态,但它当时已经是名符其实的最长也是最大的世界贸易之路,并且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期都获得了持续发展。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过程的必然结果,是开放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是对全球化问题最早的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对早期全球化过程积极和消极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的掠夺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批判,是指导我们理解和认识全球化问题的思想基础和思想指南。
全球化的四个历史时期和四种历史形态:即发生时期、殖民时期、霸权时期和共建共享时期,相应地,形成了初始型、殖民型、霸权型和共建共享型全球化的四种形态。殖民掠夺型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扩张本性带来的结果,而在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殖民掠夺型全球化的历史就告终结。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通过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制定有利于其国家和国家集团利益的各种“规则”,继续维护和强化其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和霸权,使全球化进入霸权主义时期,所以霸权主义本质上是西方殖民掠夺思想在新时期的延续,其本质仍然是少数国家利益主导型的全球化过程。
而只有当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政治独立力量的增长,少数国家利益主导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逐步转化为世界力量的此消彼长,美国主导的霸权型全球化失去力量,并对美国自身的强权和霸权形成挑战,其对全球化的态度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的特点和新的形态,所以,共建共享理论主导下新的全球化进程,必然产生新的世界意义,将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产生深刻的变化,并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全球化,从本质来说,是少数国家主导型全球化;而第四阶段的全球化则是多数国家共建共享型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全球化正在发生变化的基本状况。全球化的理念主导着全球化的内涵,因为后者要通过全球化实践的长期积累并通过机制和成果来体现。
“霸权型”全球化是以霸权主义为基础的全球化,是在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其过程所产生的意义对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殖民地的历史、侵略战争的历史、干涉国家主权和颠覆国家政治统治的历史、各种形式的制裁的历史等等,都是少数国家利益主导型全球化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消极意义,这种形态的全球化已经不合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和要求。而“共建共享”型全球化,则是真正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型与殖民霸权型全球化存在本质差别:殖民型、霸权型全球化,以损害他国人民利益甚至危害他国人民生命为基础。已经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正因如此,美国曾经提出并想利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实现自身在中东的霸权目标,无法受到得到支持,只能无果而终。共商共建共享型全球化,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前提,反映各国人民和平、平等发展要求。所以才能引领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特征发生转变。
目前,世界正在由霸权主义统治世界向共建共享主义共存的时代转变,而且此消彼长的形势已经形成,正朝由共建共享引领的方向发生历史性的转变。
(二)以共建共享为核心的新全球化理念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
中国倡议的“共建共享”型全球化,是真正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化。它不是建立在强制性基础之上,平等、自愿、自主、合作、互利是新型全球化理念指导下的新型合作关系,它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基础,而且在实践中能够真正体现反对霸权主义的目标,真正体现全球各国人民是“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可以将中国新的全球化理论概括为:以平等协商为基础,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内容,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共享发展理念”在新全球化进程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扩展和延伸,是符合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同利益和要求的新全球化理念。
“一带一路”形成的各种机制和合作方式、方法等,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值得世界合作方面借鉴和参考,各种机制和方式可以转化为世界合作(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框架、新理念、新思想。为未来世界合作提供不同的战略和路径,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新的中国方案。而这些方式、方法、理念,本身就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而随着全球合作的不断深化,这些方式、方法、理念和思维方式,逐步被接受,也逐步内化、转化为相应的价值观,使各国人民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全球价值观的认识产生变化,对西方长期主导和宣扬的价值观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新理解,形成新的、多元的认识,在新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形成新的、独立的、全球层面的价值观。
三、世界经济融合的新趋势将加速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
(一)交通运输状况和结构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交往和融合的程度
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变而改变,世界各大洲在历史过程中出现交往与合作的不同阶段,正源于如此。因为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发展而改变的,古代的社会交往多以相连地域为基础,而造船业的发展改善了海上交通的状况;当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带来的工程机械的发展又极大地改变了陆路交通的状况,这一进程正在加速发展,其趋势必然加速深化陆地相连区域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而这种合作是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相伴随。
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陆地时代、海洋经济时代,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陆路交通条件不足,二是不同大陆块之间的运输必需经过海洋。但陆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空中航运实力的增强及成本的增加,大大改变了交通和运输的条件和环境,使交通与运输的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北美东西部情况的变化及中国近几十年来东西部发展中展现的情况,都鲜明地反映和有力地证实了这种变化及其意义。
欧洲、亚洲、非洲虽分为三大洲,但就大陆块而言,只是由于历史等各因素才导致三大洲的区分,其实,欧亚非大陆本是一体的。经济融合的条件,是交通的便捷,从而决定物流和人流的方式和状况的改变。物流以人流为基础。地域相近,人员流动更便捷、交流更直接、交流内容更广泛,面临更多共同的问题、处于更加相近的地理环境。也就是说,在更近的地域,生活更接近,包括贸易在内的各种联系更紧密,只要历史形成的隔阂能够消除,必然在一体化方面更容易取得更多的进展。
(二)“一带一路”倡议加速推进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进程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最重要的条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才能促进物流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文化等的交流与融合。所以,随着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建立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扩大及其对亚、欧、非地区融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陆路交通和港口的大发展将为相连区域内的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并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亚、非和东欧、俄罗斯等地区,人口众多,许多国家的经济正在腾飞,其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虽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过程中,这种不平衡状况将得到更加迅速的改善,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会不断提高,而欧洲大部分国家又处于发达水平,从而使亚、欧、非大陆的经济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体。亚、欧、非大陆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主体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一带一路”建设会加速这一进程。经济发展对陆地交通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又为交通的改善提供了条件。伴随这一进程,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共建共享的全球化新理念逐步扩展、确立,并逐步由全球化理念转化为价值理念。
世界发展的进程,由陆地时代,转向海洋时代,既是贸易需求的扩大、资源供需结构的变化,又是航海条件改善的结果。实际上,“海洋经济”一说,并不代表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因为通常情况下,从消费比重来看,国内加上与地域相连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量,大于与域外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量,而这种情况随着陆路交通环境和状况的改进还会出现增强的趋势。对外贸易是由陆上贸易和海上贸易共同构成的,海上贸易只是对外贸易的一部分,而中国对亚、非、欧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贸易也较其他各大洲更便利。而“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陆路交通改善的基础,港口建设与铁路、公路建设的结合,扩大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物流,提出了质量和效率,更有利于海上贸易的发展。
“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是在亚、欧、非大陆,在其他大洲的合作中,其理念、思路、方式方法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除了欧、亚、非大陆以外,“一带一路”已经涵盖了美洲、大洋洲,在未来的发展中,虽然不在同一大陆,但其合作理念与合作方式,在各大陆块具有同样的作用和意义。因此,除以陆地为基础的一体化进程之外,还存在以共同的理念、方式、目标为基础的一体化。然而,欧、亚、非大陆更是占世界陆地的绝大部分,是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及发展阶段的差异体现得最集中、最充分、最广泛的地域,所以,此大陆块的一体化发展,对世界历史格局的转变具有更为关键、深远的意义。
所以,“一带一路”建设必将形成一种新的世界合作的方式、形式,超越以往所有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方式,改变殖民时期和霸权时期的不公平、不平等的合作机制、合作方法,从强迫、单向利益主导的方式,向平等协商、平等合作、共建共享的方式转变。
四、文化融合促进全球文化格局和形态发生转向
生活、实践的共通性是文化共通性的基础,从而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但文化又是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而又无处不在现象,不同文化体系形成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所以,其交流需要有效的平台和合适的方式,这就是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接触、联系和合作为基础和条件。“一带一路”不仅提供了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必要性,还将以民心相通为基础,有力地推动不同文化体系间的融合,促进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在既独立发展又相互包容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从而有力地推动全球文化多样化、平等化、独立化发展。
(一)文化全球化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独立是民族、国家独立的重要基础,但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相互包容,是文化持续独立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来就伴随着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又对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合作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文化特性会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不同的意义。经济交往本质上就是合作,而合作需要双方的相互认同,认同程度不同,合作的深度和形式、持续性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文化间的差异,常与价值观的差异相联系,从而往往成为认同的障碍,并最终影响深度的经济与其他方面的合作。这在文化霸权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合作中,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区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就相对滞后。所以,在更加广泛的接触与合作中,文化认同程度的提高,必然使文化全球化的相对独立性,成为新的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剂。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差别主要在于:
首先,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方式不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经济规律是经济合作的基本动力,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共同认可的经济规则来进行的,这些规则具有硬性的约束力。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主要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共同经济规则来实现的,其直接成果就是物质利益。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其动力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安全的及文化本身的,文化交往的主要功能是要实现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在观念、思想以及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等方面的沟通和认同。所以,在文化霸权意识和战略支配下的文化交流,更多的具有文化扩张和文化殖民的特征。这样的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但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文化多元化的特征更加突出,文化霸权遇到的困境日益加深,其前景也就日益暗淡,从而使文化差异对全球化正常发展的障碍形成弱化的趋势,文化的融合对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积极意义正在增强。
其次,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具有交流与合作的功能,但在两种功能之间,经济全球化主要以经济合作为主,而文化全球化则更多地表现于交流,以达到彼此之间由相互了解到相互理解,再到相互接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正因为如此,文化全球化的实践主要不是通过制定并执行共同的规则或行动纲领等方式来进行。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体化的意义 ,但文化的全球化则很难——至少在目前还没有实现一体化,文化的包容与融合与一体化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三,对经济与文化评价的标准不同,也使两者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特点存在差异。经济一体化在加强,而文化独立性更突显。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要获得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利益,所以对经济合作的评价可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表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状态,特别是其技术进步和先进的状况,可以用相关数据明确地显示出来,但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则不同。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推动本民族本地区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可以直接为落后国家或地区使用,但其文化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或地区,但文化难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来进行评判。
所以,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全球化具有与经济全球化非常不同的特点,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特点和功能,文化全球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消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文化全球化的新转向
既然文化的核心功能,就在于形成认同感,在于凝聚人心,它是社会心理的稳定器,同时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又具有一种强大的自我保护功能,那么,不同民族和国家存在冲突的情况下,文化既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力量,有时又是交往与合作的障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反面是冲突与对抗,文化的冲突与对抗,是建立在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冲突的基础上的。所以,真正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需要以平等与合作为基础。与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历史时期相适应,殖民文化和霸权文化本质上都体现出单向文化交往的特征,本质上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内在要求相悖。只有在平等、合作、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消除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的根源,将经济合作与文化合作相统一,使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经济、政治交流与合作的良性条件和社会心理环境。所以,社会实践中的平等与合作,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基础,这样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又反过来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当今全球化过程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其理念、原则、方法和态度等,在全球化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都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及其交流形态和方式的转变,都正在发生深刻的影响。首先,增强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全球化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文化全球化的内容,在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中,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接触、了解、借鉴和交流,使不同文化体系的优缺点都更容易被客观认识和评价,对不同的文化进一步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三,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一些要素相互借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期盼,使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着广阔的共同地带,而“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和实践,有效地推进了文化共性的呈现。第四,文化交流的扩大使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增强,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日益减少。第五,全球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合作。而所有这些,又都反过来催生了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的需要和新的动力,为未来文化全球化的良性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全球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转向,将使殖民文化和霸权文化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受到制约和消弱。
(三)全球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
国际关系的改变,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二是对现存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合理性的认识与认同状况。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体系形成的基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人们也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这样的体系。但随着霸权主义本质的不断暴露,其价值观的局限性与虚伪性逐步为世人所认识,尤其是其一己私利对其他国家和民族造成沉重的灾难,使其世界话语权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而中国倡导的平等、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理念,反映了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以单向利益导向的霸权主义主宰的世界格局已经难以为继,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趋增强,国际关系的准则也正在向更加公平、平等、合理的方向发展。美国在中亚地区所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①李兴:《“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丝绸之路计划”》,《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年第2期。本质上仍然反映着霸权主义思维和狭隘的价值目标,所以最终不受欢迎、不被接受、无果而终,正是这种国际关系新趋势正在形成的重要表现。
中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相互合作过程中,坚定地贯彻平等、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和原则,贯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支持。也正因为“一带一路”建设符合和顺应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对霸权主义和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形成重大冲击,才受到美国等少数国家的抵制和阻挠,这在亚投行的设立和运作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带一路”各重大项目推进顺利、重大计划有效实施,影响日益扩大,众多国家领导人、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团体参与计划、参与论坛等重大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各国人民对形成新的全球化理念、全球治理体系、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热切期盼和实际支持。所以,“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虽然仅仅四年多时间,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扩大及各国人民对其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必将加速推进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总之,中国倡导和推进的“一带一路”,是当代世界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不仅开辟了全球合作的新方式、新道路,而且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各方面对人类世界的未来发展产生新的巨大的影响,其世界历史意义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扩大而日益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