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的动力、方法及意义探析

2018-01-29叶胜红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发展

叶胜红

作者:叶胜红,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69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涉及动力、方法及意义等方面。

一、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40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成绩斐然有目共睹。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成绩的表面,而应该深究现象背后的本质,从理论上挖掘改革开放的“强大的动力”,以便能够让我们更加坚定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页。

(一)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动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③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13年第22期。也就是说,改革必须目的清楚,知道什么是要改的,什么是不能改的,如果改与不改的根本问题没有搞清楚,立场不坚定,就有可能造成改革开放的动力方向偏离,后果极其严重。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确保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才能凝聚各方力量,统一各种意志,共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添砖加瓦。在现阶段,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最能够体现和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因此,党的领导地位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和更改的,只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二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9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创立的,也必然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奇谈,反对否定改革开放的怪论,在涉及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如果否定改革开放,我们就缺乏前进动力,如果否定社会主义,我们就是死路一条。

三是要站稳人民立场。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也决定着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人民群众来推动的,其成果理应由人民群众来共享。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立场,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全面理解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是由问题倒逼产生的,问题就是矛盾。在社会领域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其基本矛盾,而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更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动力所在。

生产力是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所组成,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需要是最现实的问题。马克思一再强调:“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马克思一直在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第一个历史活动”、“首先”等词来强调人的需要的重要性,即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生产。也正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人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这就形成了生产力,生产力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发展,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一方面会不断满足人民新的需要,另一方面会不断解决好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自觉把握改革开放的评价标准

采取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改革开放的成效,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如果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改革开放就有可能失去方向。

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生产力标准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把这一标准具体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评价标准来判断各项政策的优劣,并提出了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是否”作为评价改革开放得失的标准,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进一步具体化的重大体现。

关于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①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13年第22期。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五大发展理念”,这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评价标准。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标准是对过去单纯以GDP为衡量标准的修正,经济社会评价标准强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等,注重发展的效率质量,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注重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评价体系。

关于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的评价标准。实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不仅仅包括物质感,还包括幸福感、满足感等,实实在在则意味着不是空虚的、漂浮的,而是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带来实惠的存在。因此,人民群众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对改革开放最真实的评价标准。改革开放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评价标准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否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如果改革开放造成两极分化,背离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不了共同富裕,那改革开放则出了方向性问题,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体现出改革开放的基本价值取向,反映了时代的新要求。把握好“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就能使改革开放在大海里再次扬帆启航,就能始终方向明确,动力十足。

二、妥善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诸多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也需要探索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寻求正确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妥善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诸多重大关系。

(一)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之间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论在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从积极的作用来看,它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创新精神,让地方有权力决定自己探索出来的发展路子,给予了地方高度的自治权和管理权。在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论流行一边“摸”,一边总结经验,出现问题及时改正,也就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也是典型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摸着石头过河论也出现了一些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带有重复性和盲目性;二是不少地方政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有的地方领导干部知法犯法,以权谋私,产生了重特大腐败问题;三是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地方政府拥“兵”自重,我行我素,甚至于不听中央的统一安排,另搞一套,使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推进到现在,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功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2页。相对于摸着石头过河而言,顶层设计有其优点:一是顶层设计强调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是从上而下统一规划,从全局出发,解决深层次重大问题。二是顶层设计强调理论的先导性,要求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进行研究、设计,善于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顶层设计强调集体领导。集体领导的表现就是在重大问题上集体决策,使决策带有科学性、规律性、群众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显示,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要把这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有机统一起来,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活力,激发改革动力,使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下去。

(二)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单靠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要整体推进、统筹安排好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全局性,努力防止改革出现片面性、盲目性、机械性、孤立性。

在整体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并不排斥重点突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众多矛盾当中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在一对矛盾当中必须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显示,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整体推进。要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出现一点论。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也需要重点突破。改革不是搞平均主义,不是搞均衡论,不是形而上学,改革必须要重点突破,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总之,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两点也就没有重点,没有重点也无法带动两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者缺一不可。

(三)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来理解,就是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胆子要大就是要求一定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改革举措当然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②《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9页。也就是说,改革不能畏畏缩缩,面对难改之处,更应该树立信心,迎难而上,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都可以大胆试、大胆闯。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也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需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步子要稳,就是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稳中求进,不能主观蛮干,脱离实际,否则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四)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要改革和发展,就很难做到稳定,而要维持稳定局势,改革和发展就会有巨大阻力。唯物辩证法认为,质和量的统一表现为度,度是保持自身质的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范围。因此,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一方面,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均衡点问题。改革和发展是绝对的动,稳定是相对的静,但动一定要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里动,要有底线,不能出现方向性和颠覆性错误,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危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一定要把握好、处理好,在难改之处,如果要求速度过快,就有可能过犹不及,危及社会的稳定。静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静要有定力,要在动的过程中保持定力,做到动中有静,临危不惧。

另一方面,要解决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结合点问题。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一个共同的结合点,这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①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和稳定最坚实的基础,改革要依靠人民群众去支持,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去推动,稳定要依靠人民群众去维护。同时,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人民群众共享,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稳定才具有真实的存在,不改革、不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在长期贫困之中,稳定便是一句空话,也只有社会持久稳定,改革和发展才有更多时间和空间,人民群众才有更多获得感。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又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言,我们应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956年到1978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公有制的理解上寻求高纯度,结果在一段时间内这种制度脱离了中国国情,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又比较滞后,违背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一经产生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是绝对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结构,其理论本身是与时俱进的,因而,应根据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而不断完善。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其次是精准脱贫问题。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最大的问题是脱贫问题,而全面脱贫是一个既复杂又艰巨的重大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表现在:需要脱贫的人口基数大;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不多;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财政预算有限度;脱贫对象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条件相对不充分;脱贫对象本身的不作为问题等。解决好精准脱贫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需要理顺关系,深入研究,全面落实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

最后是保护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路上,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也有所破坏,有些行业,有些地区,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影响到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时下一个紧迫的大问题,解决这个大问题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建设美丽中国。

就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言,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现代化进行了中长期规划,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实质上回答了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代,以及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来看,我们党依据实践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四个意识”、“四个伟大”等,从整体上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阐述。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的不断深化是由众多复杂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推进。

首先,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平衡区域差别。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大体上区域发展比较平衡。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发展由点到线到面的发展思路在很长时间带动了中国取得了较好成就。

其次,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较好地实现城乡差别再平衡。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党实行了土地改革,基本上解决近90%农村人口问题,农民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农民有土地,后方有保障。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其实质是把农村土地再次分配到农民手上,让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农村土地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奠定了基础。从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多次强调三农的重要性,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农村投资。从基础建设来看,农村也在逐步推进通路、通电、通水、通气等;从公共资源共享来看,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也逐渐与城市一样,城乡发展再平衡的目标接近于实现。

最后,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最终解决贫富差别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69页。也就是说,目前,中国最大问题是贫富差别问题,而这影响到第一个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解决贫富差别问题,关键还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让各领域改革成果更多向贫困群众倾斜,这也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判断没有变,我国所处的历史地位没有变,我国既定的方针政策路线没有变。因此,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潮流的背景下,中国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其目的也是进一步把中国融入到世界发展潮流之中去。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中国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有利时机。战略机遇期会受到各种关系的综合影响,会跟随形势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战略机遇期需要抓住和利用好,否则会稍纵即逝。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革,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使我国充分利用好了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抓住了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几次重大机遇,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的台阶,我国也由此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中国拓宽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依赖于国内稳定和国际和平,国内稳定是前提和基础,国际和平是重要条件。中国推行全面深化改革,对潜在的风险问题给予解决,会为中国的发展壮大扫清障碍。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中国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方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