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大量输血方案在早期大量输血和预防凝血病中的效果

2018-01-29徐洪慧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血常规死亡率

徐洪慧

当前,大出血患者的主要抢救方法为大量输血,尤其对早期出血患者可取得较高效果;但是由于大量输血之后可导致患者凝血机制异常以及引发低体温、酸中毒等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实施大量输血后,其死亡率依然高[1-2]。为此,临床上需掌握优良的大量输血策略,从而减少患者输血风险以及提升输血有效率。为明确大量输血方案在早期大量输血和预防凝血病效果,本研究将本院接收的110例患者予以对比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接收110例大量出血患者,其中,男女比60: 50,年龄35~65岁,平均(50.00±2.01)岁,输血类型:产科术中输血20例;外科手术行输血60例;创伤输血30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予以大量输血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大量输血主要成分:按照大量输血策略取出血小板(PLT)、红细胞(RBC)、新鲜冰冻血浆(FFP)按照不同配比构成,详细情况:大量输血方案第一次:4~6 U FFP,4~6 U RBC,予以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血常规检测。第二次:4~6 U FFP,4~6 U RBC,6 U PLT。另外,若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1 g时,应予以10 U冷沉淀之后,再次对其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血常规予以检测。第三次:一般治疗后,亦可予以6 U FFP、6 U RBC、10 U冷沉淀、8 U PLT之后,再予以0.1 mg/kg重组人工凝血成分Ⅶ,予以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检测。第四次:PLT、RBC、FFP于1: 1: 1配置下输血,并且分别检测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4)输血质量检测:1 U FFP由200 ml全血进行制作,其容量为140~170 ml;1 U RBC由200 ml全血进行制作,容量为100 ml,PLT由机采悬液袋血小板10 U,其容量为150~250 ml。

1.3 观察指标

分别采用全自动化凝血分析器、全自动化生活分析器、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器检测患者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对比大量输血方案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液指标状况,包括Fib、PLT、血红蛋白(Hb)、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指标;对比Fib与RBC输入状况;对比PT与输入RBC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

由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经由(x-±s)表达,采用t检验;P<0.05为两组差异之比存在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大量输血方案实施前与实施后血液状况对比

实施前Fib(0.80±0.40)g/L、PLT(95.60±20.02)×109/L、Hb(60.00±13.02)g/L、TT(25.02±20.20)s、PT(16.56±5.02)s。 实施后分别为(3.00±1.00)g/L、(130.02±3.02)×109/L、(90.90±20.02)g/L、(17.02±3.02)s、(11.02±2.02)s,实行大量输血方案后的血液状况优于实施前(P<0.05)。

2.2 Fib与RBC及冷沉淀输入状况对比

于实施前,输入5 U RBC及冷沉淀后Fib值为(1.00±0.50)g/L、15 U RBC后及冷沉淀 Fib值为(0.70±0.10)g/L、20 U RBC及冷沉淀后Fib值为(0.30±1.02)g/L。实施后,Fib值分别为(3.60±1.02)g/L、(4.50±0.90)g/L、(1.20±0.20)g/L,实施后输注RBC的Fib值较实施前高(P<0.05)。于实施前,输入5 U RBC后PT值为(13.00±2.02)s、15 U RBC后PT值为(17.00±3.02)s、20 U RBC后PT值为(15.00±5.00)s;实施后,PT 分别为(12.00±3.00)s、(14.00±2.00)s、(13.00±3.00)s;实施后,输注RBC的PT值较实施前低(P<0.05)。

3 讨论

以往,对于大量出血患者的治疗原则,需快速为患者输注晶体液以及红细胞,从而改善患者微循环,但与此同时,易忽略对患者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的补充,从而增加凝血病的发生[3-4]。本文结果显示,实施后的Fib、PLT、Hb均较实施前优;实施后为患者输注15 U RBC后Fib值水平均较实施前高;实施后为患者输注15 U RBC后PT值均较实施前低;表明对大量输血患者采取严格针对性的大量输血策略可使得患者各项血液指标维持于良好水平。当输注15 U RBC后的PT值升高,从而可有效降低患者凝血病的发生率,进而可降低其死亡率[5]。分析因素可能为:(1)补充RBC作用机制为:提升RBC带氧功能,当患者出血量大于全身血液量30%左右,应考虑补充RBC;而>40%左右时需要立即输入血液。患者Hb<70 g/L需要考虑输入血液,患者Hb>100 g/L则可不予以输入,对于Hb为70~100 g/L时,应针对患者心肺、代谢以及贫血状况决定是否输血。本文在对患者每次输注RBC时,其量均为≤6 U。相关资料显示[6],当RBC输注量>6~10 U时,其死亡率以及凝血病可随着RBC输注量而增多。相关研究资料显示[7],将RBC与FFP配置为1 : 1,其死亡率最低,RBC与FFP配置过高或者过低,均可增加死亡率。(2)FFP成分中包括所有的凝血因子(纤维素原、血浆蛋白以及凝血因子),其主要作用机制为:用于机体缺乏凝血因子时进行补充,从而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患者实施大输注量血液,可致使凝血因子的缺失;因此,为患者大量输入RBC,需要适宜的补充FFP;且保持RBC:FFP比例为1 : 1,充足FFP可补充患者缺失的凝血因子[8]。当FFP<1.0 g/L,需适当加入冷沉淀,并且实施每次大量输血方案时,应首先检测凝血因子以及血常规等指标,从而可按照检验指标调整输注量。(3)冷沉淀作用机制为,可纠正重组因子以及Fib,用于严重出血者。当输注10 U RBC后,应适当补充冷沉淀,从而可提升Fib水平,进而可改善凝血因子指标。

总结上文,针对患者制定个体化输血方案,并且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经凝血以及血常规仪器进行检测,可降低患者凝血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

[1] 虞芳,钟涛,武钢. 输注高/低比例血浆及红细胞对创伤后需大量输血救治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7,37(1):119-123.

[2] 王康,王长奇,欧阳福桂,等. 大量输血方案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的应用研究[J]. 重庆医学,2017,46(10):1352-1354.

[3] 李兴华,王恩波. 大量输血对患者血液指标影响的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5):2318-2320.

[4] 孙玲玲,方卫平,汪萍,等. 围术期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华创伤杂志,2015,31(6):553-556.

[5] 朱正洪,苏简文,陈丽娟,等. 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7):1863-1865.

[6] 于晓东,刘彪,张蕾. 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输注对胃肠道肿瘤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的影响[J]. 医学综述,2017,23(14):2896-2900.

[7] 曾德理,庞丽丽,曾惠琼,等. 短期内大量输血患者血清电解质变化分析[J]. 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21(2):50-52.

[8] 陈冠伊,欧阳锡林,吴靖辉. 两种输血方案在择期手术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海南医学,2015,26(21):3173-3176.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血常规死亡率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