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及对策的分析
2018-01-29赵桂琴
□赵桂琴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就业是国民生存的立足根本,而大学是学生尝试接触社会的开始,在此可利用各方资源,弥补并完善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为以后的就业做充足的准备。上世纪末,各大高校开始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就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快速进入到大众化教育,从而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但因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渐严重,社会人员的就业形势也变得十分严峻。众所周知,我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及就业,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涯结束后,即刻进入下一阶段,即社会学习与生存阶段即将开始,大学已经成为学生与社会人的分界点,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某发达国家,其高等教育很早之前就已经处于普及化阶段,由于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性低迷,失业率普遍上升并且在各地屡创新高,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其高校毕业生却能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原因何在?本文通过与某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对比,分析比较出我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希望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并从中探寻如何才能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和模式的发展,探讨构建更适合我国当代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框架,希望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对比分析其就业指导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在根本上可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的深化,而不是一直停留在理论的阶段,使得学校在应用型就业指导方面踏出探索的步伐,真正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考虑问题,指导学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未来的需求进行职业规划,从而达到理想的就业目标。
一、中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施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球共同性的话题。而我国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少年强则国强,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合适的工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抓。我国同某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经历过相似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面临很多相似问题。本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某应用型大学为例,在分析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成因的基础上,借鉴某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亮点,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提出一种符合我国教育特色与社会形势的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并从中探寻可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快速发展的理念。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施现状分析
长江三角洲某大学是经教育部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某市政府投资建设,某985及211大学负责办学管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大学,连续数年在全国独立院校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但却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这方面还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和理念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等问题。本研究着重对其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授课形式、课程内容及为学生提供的就业体验岗位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本人目前兼任班导师工作,所带课程中有一门公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期间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整理出如下内容:
1.授课教师并非均为专业人士,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以长江三角洲某应用型大学为例,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主要以各二级学院专职辅导员为主,另外还有招就处、学工部等老师兼职,并无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这就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变得尤为薄弱,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考试考一个不错的分数么?这恐怕不能成为用人单位选择学生的重要标准。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担负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如何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如何让用人单位满意等内容如果成为跟学生不相关的话题,学生不知道步入社会后该干什么,这意味着学生步入社会后会碰到更多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我国从2000年起要求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必须持有“就业指导员”或“职业指导员”证书,可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高校持证率较低,无法满足就业指导的需要,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部署和有效实施。
2.授课形式单一,课程内容陈旧。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份文件,即《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但是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的这门课程形式化过于严重,更有甚者职业生涯教育这门课程在有些学校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我国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这方面教育的难度。1995年,在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在高等院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后,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展了相关课程的指导与教学,应用型高校也是如此,但各院校之间相互存在着课程时段滞后、授课形式单一、课程内容陈旧等普遍问题。职场礼仪、职业规划、面试指导等内容较少,课堂中填鸭式教育过多,存在着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的现象,学生并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实际解决到的问题也几乎没有。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某应用型大学开展的相关课程还是采用老旧的一些理念,填鸭式教育思想严重,教师按照既定步骤简述目前的就业形势、未来的职业规划、相关的就业政策等内容,没有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这些理论在网上比比皆是,简单地搜索关键词即可解决。课堂上教师教授的这些理论对于职业技能、职业兴趣测试、创业教育、模拟招聘等内容涉及比较少,学生真正期望学到的东西很少,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3.职业体验岗位较少。在现阶段,我国应用型高校提供给学生的职业体验岗位较少,尤其是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通常使用校方的一些培养型基地作为实验地点,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实践。基于这种模式下的指导,其地点往往只能局限在校园内,而由学校统一的集体式外派实践体验较为稀少,尤其缺少企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的专项资金援助。再者这种指导只是毕业前夕临阵磨枪式的教育方式,在大一、大二年级相关就业指导课程课时数少,让学生进行就业体验的时间短,使得学生无法完全消化理解,这就会出现前文提到的学生发现自己什么都可以干但是好像什么都干不了的状况,这显然对日后的就业指导活动尤为不利。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施现状分析
东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大学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专业指导课程及实施情况、就业指导机构设置情况、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体验的体现方式(与企业合作情况,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实习机会)和手段很多,主要有:
1.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20世纪90年代,随着就业率的不断下降,某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其大学普遍意识到设立学校内部就业指导机构的重要性,纷纷设立了职业生涯就业中心、就业指导资料室及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网站等。
2.设置与职业生涯有关的指导课程。某发达国家很早开始实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其课程主要内容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构建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等三个方面展开。学校对刚进校门的大学生进行一次意向调查并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让其对喜欢的职业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在二年级时,鼓励并督促学生寻找相关职业的兼职,帮助学生进行就业体验,有过一次切身体会之后,学生就会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这种类型的工作,通常从大学三年级开始进入找工作阶段,由于学生早就接触过相关类型的工作,所以上手很快,适应能力也会变强,之后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开展面试技巧培训以及各种就业说明活动。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由在校学生变为社会工作人员这种身份的转变会比较顺利。
3.积极与用人单位的配合,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体验机会。我国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教学单位本身没有为学生提供就业环境,但是国外的大学会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来为学生提供就业兼职的机会。在某发达国家政府同时实施了多种政策和鼓励制度加以保障,因此很多用人单位都愿意支持与参与大学的就业体验制度,为他们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这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供了直接的帮助。
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对我国的启示
某发达国家是就业指导先行的国家,且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具体说来它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小学、初中、高中一般从各学科、道德、综合学习时间等角度制定各学年的升学与就业指导计划,并通过整个学校教育活动展开,直至与大学的升学与就业指导接轨,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与教育政策。某发达国家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内容比较丰富,模式构架比较完善,就业信息渠道便利畅通?就业指导队伍强大。而在我国,升学与就业指导工作才开始不久, 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升学与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同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衔接起来,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学生就业指导的难度。众所周知,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诠释,为推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切实推进我国大学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持续发展,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自己的思考,我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政府应加大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宏观调控与指导力度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大学生,我国每年有几百万上千万的大学生,而现在数量如此庞大的人力资源却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那么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显得势在必行。2006年6月我国中组部、教育部和社会保障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此举显示出我国政府势必要把大学生就业真正纳入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宏观调控中,它使得目前正在推行的积极就业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一分配”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现出来。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相对于很多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市场经济体制及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法制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以及对市场行为的规范力度不够等不足。这就要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优化经济结构。利用行政、经济及法律等手段,调控大学生就业市场,完善市场机制的缺陷,规范人力资源机制,健全人力资源法制建设,不断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并降低创业制度的门槛。
(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首先需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方法及技巧等,从而不断提高指导队伍的业务水平。
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穿他们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针对各个年级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层层展开指导,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贯穿整个大学四年。高校在设计就业指导的相关制度时,应兼顾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学校自身的发展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三者要达到辩证统一。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其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等相关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及不足,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培养大学生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尤其是指导毕业生准备自荐资料,做足应聘前的相关准备,帮助他们做好从学生身份到社会人员身份的角色互换,为大学生尽快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大学、企业和社区都要肩负起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工作,要为他们共同搭建一个集权威、诚信、高效便捷于一身的信息平台。
三、结语
大学是学生初次离开父母身边,独立的做某一项决定的开始。教师要做好对他们的指引与教育,要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的确立起到指导作用,而不是完成某种形式。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综上所述,本研究着眼于中国与某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的对比,找寻出我国的优势与劣势,就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探讨了其就业指导体系在新的社会形式下需要做出的变革和调整,进而以此为参考,通过调查和了解我国应用型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状况,总结和概括出就业指导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另外,通过分析中国和某发达国家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找出相互之间的共性与特性,汲取其优点,摒弃其缺点,希望对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做出指导性建议,及在对提供理论框架与策略路径来建立中国应用型高校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运行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构建由我国政府、高校、社区及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完善信息网络,相互协作,共同协商,积极开展健康择业教育和咨询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和指导他们改变价值观和择业观,学会科学地评价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继而顺利就业,并提高他们就业岗位的对口率、对就业单位的适应能力,获得较高薪酬的工作岗位。同时,我们的就业指导除了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指导内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倡导奉献精神,鼓励大学生到我国西藏、新疆、青海等西部边远、艰苦地区,投入到艰苦行业中锻炼和提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