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缘起、内涵与现代价值
2018-01-29吴雨
吴 雨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缘起
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贯穿于其一生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其形成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是诸多原因造成的共生产物。
(一)社会背景:改良社会落后教育观念的驱使
近代中国政治嬗变,内忧外患,社会困于生计,新文化运动走上历史舞台,新旧教育处在转型期的转折点。教育救国的思潮此起彼伏,要教育救国,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黄炎培自觉地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积极参与新式学堂的创立、新教育理念的宣传与推广,以期教育救国,为国家兴亡分忧解难。青年时期的黄炎培考入南洋公学,成为蔡元培的弟子。在此期间,人生导师蔡元培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引导他走上爱国救国的革命道路。同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南洋公学执教期间,蔡元培特别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1]。在教学中不搞注入式,而运用启发式[2]。离开南洋公学以后,黄炎培不忘蔡元培的教导,亲赴松江,运用蔡元培的新式教学法,办学堂开展教学,唤醒民众,提倡“职业教育”。黄炎培多次实地考察全国各地的教育,发现当时的教育存在着学用脱节等方面的“顽疾”。大多数毕业生缺乏专业素养,没有谋生的一技之长,学而无用,根本无法直接投身于生产劳动中,更无法富国强民。职业教育界出现了一种“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怪象。他深刻地意识到,陈旧的教育观念是改良当时社会的拦路虎。所以,他主张职业教育以经济为中心,以教育为手段,让学生学有所用。于是,他在演讲及授课过程中强烈反对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灵活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现实基础:职业教育实践的启迪
丰富的职业教育实践让黄炎培深切体会到职业教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室内,还要积极地参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素养和技能,才能谋于生计、造福国家、服务社会。学生把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农民,让知识服务于生产,他们学习的价值才有所体现。黄炎培深入教育实践,于1914年辞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一职,遍访安徽、江西、浙江诸省城乡,考察社情及教育,在实践中为职业教育发展把脉。随后于1915年参加农商部组织游美实业团,赴美考察3个多月,之后赴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进行考察,亲赴课堂与师生交流,学习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教学经验。他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学校的生命在于培养的人才一定为当地所急需,而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胜任。因此,各种职业学校设何种科,定何种课程,均应该根据当地环境的实际需要而定[3]。
黄炎培积极倡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沟通理论与实践,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他主张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基本技能与学识修养的双重培养,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衡量教育好坏的重要标志。“在职业学校与含有职业性质之学校,尤必于平时一切设施,使学校与社会沟通,乃可望教育与职业接近;于功课不可重理论而轻实习,于训练万不可长惰性而废服劳。”[4]黄炎培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丰富了其职业教育教学思想,为其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理论渊源: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两次考察国内,探求病源,发现“各种学校毕业生除升学外几无他路,此为方今教育亟待研究之点”[5]。他认为,造成这种弊病的根源在于教育与职业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他“针对时弊提出了学校教育应采用实用主义的主张,打破了禁锢中国人头脑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枷锁”[6]。黄炎培于1915年考察美国后,获取了美国职业教育从职业陶冶、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到职业指导、普通中学的选科、分科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法,并运用于他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他认为,课程的开设必须是有用的,能够造福于民众的。通过国内外的考察与思考,逐渐形成了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黄炎培在作为省级教育负责人时,一方面,从顶层设计上为全省教育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亲自参与教育调查研究。他在调研中发现,各级各类学校均存在着学用脱节的严重问题。他指出,学生们死读书,读死书,尽管学习过算术,却不知如何度量;尽管学习了理科,略略知道了些植物名称,但却分辨不出庭院中的花草是何类花草,也不知道家具的木材,是属于何种树木。这样,对学生来说,等于什么也没学到[7]。对此,他倡议知识在实际中应用才有价值。他认为,如果对于学用脱节的问题不进行革新,将会导致“学校普而百业废,社会生计绝矣”[8]。换言之,就是“渐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9],使学校的教育与实际生活渐相接近,后被称为实用主义教育。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内涵
黄炎培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方面的真知灼见,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蕴。
(一)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黄炎培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大力倡导“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理念,这也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倡导“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奠定了基础。他对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用脱节”这一“顽症”深恶痛绝,誓言要坚决摒弃旧教育鄙视劳动、轻视实践、崇尚死读书的陋习。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大量“西学”引进,但是学用脱节的问题并没有消逝。这里既有教学内容上的缺陷,更有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的病症[10]。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想获得真实学问,要深入事事物物,不能埋头书本,因此称求学为读书,这是错误的观念。在办学实践中,他极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在学校教学中贯彻这种理念,为学生营造实习环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一文中指出,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家来。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11]。
黄炎培倡导“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育理念作为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理念。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如果要达到这种地步,需要手脑并用。这种教育理念促使后来的《壬戌学制》加重了职业教育在学制系统的比重,促使中学教育兼具升学与就业双重职能,助推了职业教育教学的优化。
(二)工学结合,注重实用
黄炎培长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联系中国教育实际,认真研究并吸取西方近代先进教育思想,呼吁在职业学校采用实用主义的教学理念,试图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去根除封建教育的不良影响,解决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的新问题、新弊端。他指出,欲求学校教育之见功,教育主义必注重实用而后可[12]。
他极力主张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传统教育,批评过去的“所谓实业教育,非教以农工商也,乃教读农工商之书耳”[13]。其最大的弊端是课程设置方面过于重视理论而轻视实习,以致于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他认为,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教育内容“务须供其生活需要,扶助生活改进,才能表现教育的实际效能”[14]。他指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教学方式必须要使理论与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才能够真正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需要。他在国外考察后指出教育本以适应实用需要为主,职业教育更不能离此原则,并且积极呼吁大家践行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他在演说中指出:“希望诸君之有教育行政责者,考察学校之标准,务须以实用为目的,而优劣以是定焉”“举凡教授、管理、训练、养护诸方面,一以实用主义之精神贯之,庶可以挽回今日教育之颓风。”[15]民国教育家舒新城曾指出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所倡导的实用主义教育“于民国二、三年间,蔚为一种思潮,流行全国”。他践行实用主义教学思想,倡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的章程中明确规定,本校十分重视实习,学徒学习半天,工作半天,以便学会各种技能。学校推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到车、钳、锻等五个实习工场中轮流实习。
(三)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教学方面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认为,只有根据学生各自的才能和天赋而分别施以不同方式的教育才是明智之举。黄炎培在其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中积极施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学校课程中增设职业指导课,倡导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避免学生走与其天性相悖的道路。
黄炎培指出,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要把自己天赋的才能和性格,与环境的需要和可能配合”[16]。学生在上学之前就必须要明白自己今后要从事什么职业。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自己的志趣,明确学生现在要学习什么,以便于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谋生,进而服务社会和国家。职业学校要以地方社会状况为基础,设置专业科目。一旦设置的专业科目不尽合理,则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出路。
他针对以往教育内容同质化、教学方式僵化、教学模式固化的弊病,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和多样性。他指出:“人各有特别之才能,本之天赋,苟一一用之于适当之途,与因学之不当,用非所长,或竟学成不用再一一废之,两者之一出一入,其影响于国家、社会前途,岂复可以数量计?”[17]他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各具专长的人才。他十分看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把“谋个性之发展”作为其职业教育目的之一,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他在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中强调,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以学生“个性匹配”为中心选择职业。他还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讲授方面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时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启发并尊重学生的志趣,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
(四)敬业乐群,赤诚爱国
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一大特色。黄炎培指出,职业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欲将其付诸于实践,必须要借助课堂教学这一重要载体。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学生的职业道德训练,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为此,他十分肯定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的影响深且广。因此,他注重选择“敬业乐业”的教师,注重教师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者、榜样作用,以其人格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教师还要与学生搞好师生关系,融入师生感情,以情化人,以情培智。因为教师的“教”不仅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而且还会感染学生的行为和习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只是一方面,而且还要学习为人之道。他极力鼓励青年学生要树立“利在众后,责在人先”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追求。他还主张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敬业乐群”的教育,把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校训,并把其作为学校的基本道德规范加以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的责任心和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义利观。他提倡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在教学中培养具有服务精神的人才,用以解决国家最为困难的生计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是始终贯穿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所包括的农、工、商、家事等,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并且是为社会服务的[18]。他号召学生“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公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19]当有人怀疑他主张的职业教育时,他极力辩解,发文《职业教育析疑》,指出职业教育不仅是职业技能的训练与传授,而且还包括职业道德的培育,二者缺一不可。当有人轻视职业教育是“作孽教育”“职业教育棼矣说”时,黄炎培提出了令人振聋发聩的职业教育“三说”宗旨:“为个人谋生,厚生之说也;为世界、国家增加生产力,利用之说也;有群而后有道德,服务社会,德莫大焉,职业教育为之准备,非正德而何?”[20]黄炎培职业教育“三说”宗旨,通过演讲、书报以及教师的宣讲,浸润到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与学习中。他在演讲中也呼吁教师要教育学生“服务勿忘爱国,爱国勿忘服务”。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涵蕴着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对革除当时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顽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内部治理具有积极的现代价值。
(一)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坚持“能力导向”,提升教学质量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21]。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也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教学中一条重要理念就是手脑并用,做学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他鼓励职业学校开展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弥补以往教育只学书本知识的缺憾。他指出,所谓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开设实践活动课程,教育学生获取职业技能,养成职业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深化专业理论,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
在这个最具变革性和创新性的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当前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坚持“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持续生存和生活的能力,是应对压力的不二选择。一般来说,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形式[22]。通过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导向,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技术技能,能够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内涵,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深化知识结构,利于知识内化为智慧。
(二)以深化校企合作为着力点,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
黄炎培极其重视工学结合,倡导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人。推行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契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 ,无不体现着工学结合的特质。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工学结合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要改善职业学校实验、实训、实习的环境,强化实训基地、工程实践中心、校园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打通校企协同办学的脉络,为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提供便捷通道,促使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在具备一定的工学结合条件后,学生在开学的时候就要接受实践课程,并根据教学目标不断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技能的获得,进而满足其与就业需求的有效衔接。
要完善市场化办学,实现产学的有效对接。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是直接面向社会,所以职业学校要能够敏感地洞察和捕捉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行业发展的动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其实用性和时效性,使所培养的毕业生的专业能够与产业发展实现有效对接。以深化校企合作为着力点,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培养切合“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强化校企双方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形态,进而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的教育效果。促使校企零距离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功能。
(三)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教学质量内部治理
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极力推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他指出,职业教育以满足人的现实生存的各种需求,谋求人自身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和归宿。众所周知,教学是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关乎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职业院校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标准,逐步推进教学质量内部治理。职业教育教学中,要重视职业教育规律的探索,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助推学生成人成才。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所以职业学校要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教育和服务。因此,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职业素养的培育、职业道德水准的提升等方面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治理当前职业教育教学顽症的重要手段。当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高与生源学业基础水平差的错位、培养方式学问化与学生智能多元化的错位、培养方式单一与学生诉求多样化的错位、评价方式外显与学生优点内隐的错位现象[23],践行黄炎培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四)以立德树人为任务,坚持“德技并举”,引领教学新航向
黄炎培倡导敬业乐群与赤诚爱国的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思想价值对于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具启发和借鉴意义。新时期,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坚持“德技并举”,引领教学新航向。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还要帮助学生养成道德自觉、形成道德习惯、内化道德行为。在思政课教学中,施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行教书育人,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有机结合,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职业教育教学中,还要开展“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实践教学中锤炼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完善学生职业修养,以使学生能够在利益诱惑中坚守自己的道德阵地。职业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避免学生成为重技能轻素质、重功利轻道义、重训练轻文化的“工具人”。同时,要着重把人文建设放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愿景的布局中,自觉构建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体系,突显人文教育的凝聚力与归属感,用人文教育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利用人文教育这一文化“软实力”来提升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养,涵养学生敬业乐群的职业情操与品格。
在新时期,职业院校要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确保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入脑、入耳、入心,培育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并转化为实践中的现实力量。无论是理论教学中,还是在实训课程中,以都应教学为主渠道,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导,都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德技并举”的育人举措,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引领职业院校教学新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