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其有效的护理对策
2018-01-29沙秀娟
李 丹,关 欣,张 欢,赵 霞,沙秀娟
(1.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2.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血液标本采集在临床疾病诊断、治疗中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其检验结果会直接影响到疾病诊断效果,并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产生影响[1]。基于此,就需要提升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本文主要研究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其有效的护理对策,并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8月我院采集的血液样本52300份作为研究对象,血液采集选用抗凝管及促凝管。对于血液采集标本要及时送检,分析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的因素。
1.2 方法
由专业血液检验人员结合实际检验项目,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并认真核对相关信息,观察血液标本是否有凝血、溶血等现象,并对凝血剂选择合理性进行观察。
2 结 果
在52300份血液标本中,共有不合格血液标本18份,其中,溶血6份(33.33%)、凝血6份(33.33%)、送检不及时3份(16.67%)、抗凝剂使用不合理2份(11.11%)、药物因素1份
(5.56%)。
3 讨 论
血液检验可以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让医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关的治疗干预措施,以促使患者病情的康复。然而,在血液标本采集中,常会由于诸多因素而影响到血液合格率。基于此,就需要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升血液标本合格率[2]。
从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凝血。在发生该种现象后,血液内的纤维蛋白状态会从可溶性转变为不可溶性,进而直接影响到血常规检查[3]。通常,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血液注入到抗凝试管时,未得到及时、充分的晃动引起。(2)溶血。一旦血液标本存在溶血现象,其血红细胞会出现破裂,进而致使血红蛋白流出并与其它物质相融合,对血液标本检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而究其原因,主要是采血时定位不准确,针尖在静脉中来回探测,造成血肿,引起溶血。或是真空管负压太大,血液进入采血管后由于血细胞之间的激烈碰撞,导致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另外,采血过程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或过紧,从而干扰血流速度,造成局部血液浓缩,引起溶血。(3)送检不及时。若是血液标本未得到及时送检,血清稀释,会致使其成分受到改变,引起溶血。(4)抗凝血剂的不合理运用。通常,抗凝血剂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血液标本的检测,然而,若是进入到采血管内的血液过多或过少,与抗凝剂不成比例,抗凝剂浓度会改变血细胞形态大小,引起凝血。(5)药物因素。若患者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前使用了某类特殊药物,也会对血液标本相关指标产生较大影响。
而为了有效提升血液标本的合格率,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1)强化技能培训。对于采血护士,要对其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让其扎实掌握血液标本采集的基础知识,有效提升其操作水平,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控制血液凝固、溶血问题中,更是需要让其对采血量进行严格的把握,足量采血,以免采血量不到位使得抗凝剂与血液不成比例,从而出现凝血、溶血现象[5]。(2)强化流程控制。在血液采集、检验中,相关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在确保采血管的密封、干净的同时,要对已采集的血液进行及时的送检,并严格遵守相关检验标准进行。通常来说,血液标本要在采集后要及时送检,时间不能超过4 h。(4)强化沟通交流。在进行血液采集之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让其避免在采血前进行相关药物的服用,并让患者放松心情。(5)强化基本功的训练,穿刺时,尽量选择肘正中静脉,一次成功,止血带的结扎时间≤1 min,亦不要反复拍打穿刺部位,以防机械性溶血。采血后一定要上下180°颠倒轻匀6~8次,使抗凝剂和血液从分混匀,防止凝血。
总而言之,血液标本采集是临床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为了提升血液标本合格率,就需要对其不合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提升血液标本检验准确性。
[1]谭江峡.消化内科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02):234-235.
[2]陈鸿文,张丽华.神经外科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06):924-925.
[3]李燕燕,张 云.急诊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及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3):3426-3428.
[4]谢艳群,钟素雯.采集静脉血液标本不合格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02):95-96.
[5]刘 冰,高尧华.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现代食品,2017,(1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