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管理在少数民族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8-01-29叶敏
叶 敏
(解放军59医院,云南 开远 661600)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种原因致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由于我院是地处于我国滇南边疆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近年来骨折患者中的少数民族患者也越来越多。骨科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疼痛主要发生在术后24~48 h[1]。疼痛是临床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征象与症状,是患者最痛苦的感受,是不舒适的最高表现形式[2]。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需要患者主动的向医护人员诉说,以达到止痛的目的。我科少数民族患者较多,具有文化层次偏低,语言沟通障碍,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不同等特点。造成患者在住院期间未能主动诉说止痛的需求,常因未及时的止痛,造成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从而影响整个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及舒适度。根据这一情况我科从2014年1月开始实施针对骨科少数民族患者的特点进行疼痛管理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116例少数民族骨折患者,其中男74例,女42例,年龄18~60岁,受教育年限0~1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5.4±3.6)年。
2 方 法
采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及4以下为轻度疼痛,5~6为中度疼痛,7及7以上为重度疼痛。NRS体现患者对疼痛主观意愿的一种表达。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由6张从微笑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护士根据患者的面部表情给予及时评估。两者在临床中联合使用。疼痛管理应用具体方法如下。
2.1 疼痛评估时间
2.1.1 患者入院8 h内,护士进行首次疼痛评估,并建立《疼痛评估表》。
2.1.2 此后每日对患者进行至少2次的评估(在护理巡视,测生命体征等护理操作时进行),或根据医嘱进行评估,并记录在《疼痛评估表》中。
2.1.3 当患者镇痛不满意或主诉疼痛时,护士及时进行评估,报告医生,并记录在《疼痛评估表》中。
2.2 术前疼痛宣教
2.2.1 根据患者知识水平、汉语水平(有语言沟通障碍患者可以邀请医院少数民族语言翻译队成员进行协助或让懂汉语的家属进行翻译)、患者接受能力,分次、分内容的介绍手术相关内容,并告知术后疼痛发生、发展状况,解除患者对术后疼痛的恐惧。
2.2.2 了解患者既往有无疼痛的经历及对疾病的耐受性。教会患者对疼痛的正确描述,如疼痛的发生、持续的时间、性质、诱因。并教会患者掌握自我疼痛评估的方法。
2.2.3 检验宣教效果,让患者复述宣教内容,护士按优良差进行评估并记录在疼痛评估表上,为以后的宣教提供参考。
2.2.4 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止痛药会成瘾的顾虑。
2.3 术后早期开展疼痛管理
2.3.1 手术当日麻醉清醒后,进行疼痛评估1次,有疼痛变化随时评估并报告医生。
2.3.2 术后连续3次评估均为0~3级,即可停止评估。有疼痛变化时再进行评估。
2.4 疼痛处理方法
2.4.1 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护士将评估结果报告医生,由医生决定处理措施。
2.4.2 疼痛≥5分的患者,护士遵医嘱给予处理后每4 h对患者进行评估1次,直至疼痛评分<5分。
2.4.3 特殊疼痛变化的遵医嘱进行疼痛评估。遵医嘱进行处理后要有追踪评估,即静脉或肌肉注射后30 min或者口服药后1 h,记录评估结果。
3 结 果
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降低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不舒适感,保证充足的睡眠,大大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及康复。
4 讨 论
通过根据少数民族患者的特点进行全程、超前、可追踪、全面的疼痛管理,打破传统的、被动的疼痛管理模式,让不同层次的患者都参与到疼痛管理中。
[1] 刘莉莉,李晓玲.术后疼痛控制的现状[J].现代护理,2010,11(6):441-443.
[2] 殷 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