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山精神”的文化根基与当代价值

2018-01-29赵国英

唐山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冀东沙石唐山

赵国英

(唐山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唐山 063000)

文化与精神对于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性犹如思想之于一个人,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在经历了多年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后,应该成为了一种共识。城市的历史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而城市文化中是否蕴含着城市的精神是检验城市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试金石。城市精神之于城市文化是一种相互承载、相得益彰的关系。可以说,城市精神可外化成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又使城市精神得以延续和发展。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凝炼和升华,城市文化的灵魂意寓在此。广义上讲,两者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思想、活动的社会化,是人创造、扬弃、传承了城市的精神,城市精神又反过来熏陶人、激励人、培育人,形成人的思想、观念和信念。可见,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城市市民的理想、寄托与愿景。本文试对“唐山精神”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就其文化根基与当代价值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唐山精神”的历史脉络

“唐山精神”的演进发展与中国革命的历史一脉相承,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同步,时代特征鲜明。可以说,“唐山精神”的形成就是一部唐山革命事业的发展史,唐山的建设史、唐山的成长史,也是唐山文化的繁荣史。“唐山精神”即是“‘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开滦工人的‘特别能战斗’精神,‘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冀东抗日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穷棒子’精神,‘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沙石峪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的总和。“敢为人先、甘于奉献,刚正不阿、勇于担当,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是其核心要义。

(一)“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

唐山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1840年以来,唐山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饱受了外来侵略势力的欺凌和压迫,但他们从未有过屈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与自由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甚至牺牲了生命。特别是到了20世纪初,唐山作为北方近代工业的摇篮,中国工人阶级早期登上历史舞台的聚集地、发祥地之一,作为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发起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革命历史悠久。唐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为实现民族解放与自由的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创造了具有唐山特色的红色文化。这种红色文化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是唐山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紧跟时代、英勇不屈、前仆后继所创立的革命传统、理想信念以及勇于拼搏、自立自强、积极向上行为方式的总和。这种红色文化,因其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弘扬了民族精神,从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又因她产生于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艰苦卓绝的奋争历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前仆后继、忘我奋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甘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因而成为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一部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红色文化的肇始者就是一位从唐山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伟人——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正是这位伟人精神境界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也成为了唐山文化的精神源泉。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胸怀、操守,也是李大钊为民族解放勇担“道义”的高尚革命情操的真实写照。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勇敢地担当起创造“青春中华”的大任,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的高尚品德、牺牲精神是教育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活教材。我们从李大钊这名句中感悟到他那强烈的争取民族解放、争取自由、反抗侵略、争取人民幸福生活的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思想和崇高精神境界。“唐山精神”的历史脉络正是循着“铁肩担道义”的风骨而延续下去的。

(二)开滦工人的“特别能战斗”精神

“特别能战斗”精神的诞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体现了百年开滦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旧中国70年的开滦历史中,开滦共爆发过68次罢工斗争,在中国工运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1922年6月,开滦党组织正式成立,从此,开滦工人阶级直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进入自觉斗争的新阶段。1922年10月,在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开滦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矿同盟大罢工”,这次罢工声势之大、影响之广、斗争之剧烈,在北方工潮中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工运史上也是一次重大事件,邓中夏称其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的最高峰。”

当时正在湖南领导工人运动的毛泽东同志对此次罢工非常关注。他认为中国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无愧为革命运动的领导。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对开滦工人的无畏精神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他们特别能战斗”[1]。可以说,这种“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成为了中国产业工人代表的开滦工人革命和建设的一条红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开滦工人阶级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涌现出像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这样的人物绝不是偶然的,可以说是“特别能战斗”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三)“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冀东抗日精神

1938年7月,英勇的冀东人民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在冀东党组织的直接指挥下,成功地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冀东抗日大暴动,先后收复了日寇盘踞的9座县城,其余县城几乎所有的村镇伪政府职能全部瘫痪,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在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冀东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鉴于冀东的重要战略地位,毛泽东主席两次做出重要指示,在冀东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此时,冀东地区的党组织正在准备领导冀东群众举行反日大暴动。

1937年,党中央在陕北洛川会议上提出,在冀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会后,毛泽东主席提出来在雾灵山建立中央领导机构,并派遣邓华、宋时轮两个纵队开进平西,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7月6日,中共冀热边特委首先在滦县、昌黎、乐亭等县发动抗日武装暴动。随即武装暴动的烈火又在以丰润、迁安、蓟县、遵化、卢龙等县及开滦煤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燃烧起来,随后很快席卷了冀东二十多个县及开滦矿区,共有二十多万工农兵学商及各界爱国人士参加。整个抗日暴动热潮西起潮白河,东至山海关,北起雾灵山,南到渤海之滨,其声势之大、气魄之壮,震惊中外。党中央对冀东抗日大暴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和北方局致电冀热边特委并转抗日联军说:“中共中央与中共北方局,以十万分高兴庆祝抗日联军反日反汉奸起义的胜利与八路军纵队的汇合。”[2]

冀东大暴动后,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和全民抗日的大气候进一步形成,动摇和瓦解了日伪在冀东的统治,初步形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以节振国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雄,他们面对列强表现出了“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冀东抗日的英雄篇章。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穷棒子”精神

王国藩是建国后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名字曾响遍整个中华大地。“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王国藩不仅成为了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他的事迹还被选入当时的小学课本,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这个合作社仅拥有“三条驴腿”的财产,但它成了建国初期农村合作化的一种合作象征。

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产生了对唐山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由唐山遵化县第十区西铺村村民王国藩创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穷棒子社”。1952年秋,“穷棒子社”由23户贫农办起来。合作社刚成立时,全社230亩地,只凑起了“三条驴腿”,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自力更生、勤俭办社。就如王国藩所说:“我们是白手起家,一不靠国家支援,二不向国家贷款,坚持自力更生。”“穷棒子社”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就是中国农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精神的代表,毛泽东主席将其誉为“整个国家形象”[3]。“整个国家形象”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广大农村地区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建设新中国需要大力提倡的一种精神,是人民当家作主,掌握自己的命运,艰苦创业,建设社会主义富强国家的民族精神力量。唐山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创办的“穷棒子社”以及由此凝聚成的“穷棒子”精神,对全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面旗帜。这种代表“整个国家形象”的中国农民的“穷棒子”精神与开滦工人的“特别能战斗”精神可谓一脉相承,对唐山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唐山具有重要的教育与启发意义,也是“唐山精神”的宝贵财富。

(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沙石峪精神

“沙石峪,山连山,当代愚公换新天。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歌词,曾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

沙石峪位于河北遵化,曾经是个“滴水贵如油”的穷山沟。不仅缺水,而且还缺土,“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这是昔日沙石峪的真实写照。1957年,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响应党的号召,开始移山造田,劈山填涧。他组织村里的男女青壮年用了整整90个夜晚,垫成了沙石峪历史上第一块良田。1966年春,他又组织女民兵选择北山坡上一块最难开发的青石板地,以义务劳动的办法取土造田。经过二十多个昼夜奋战,终于造成了一块高标准梯田,这块地被誉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在开凿荒山、解决水源的同时,张贵顺又带领大家开始绿化荒山,全部栽上果树。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20年间,张贵顺带领沙石峪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靠着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在只有石头没有耕地的荒山上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三次重新安排九岭山水,把昔日青石板改造成了处处花果山、道道米粮川,靠的就是挖山不止“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愚公移山精神,靠的就是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仰。周恩来总理曾两次亲临沙石峪视察,称赞张贵顺为“活愚公”。

沙石峪人民这种“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是中国农民的整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传统精神。时至今日,仍然焕发着无尽的感召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如今,提起西铺和沙石峪,唐山人民仍然感到骄傲和自豪,“穷棒子”精神和沙石峪精神已经在唐山人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唐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力量。

(六)“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使唐山这个有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遭受灭顶之灾。其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举世罕见,被称为“二十世纪全球十大自然灾难”之一。但地震也留给唐山人一笔重要的财富,那就是唐山人民用生命、鲜血和汗水凝结成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种精神是激励唐山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动力,体现了“唐山精神”的巨大生命力,是“铁肩担道义”风骨的再现,也是唐山“特别能战斗”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顷刻间变成废墟、无数家庭的亲人被夺走了生命,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救那些还活着的人,他们纷纷投入抗震自救的洪流之中,被救出来的人包扎一下伤口便立刻又去救压在砖石瓦砾下的其他人。在全国各地和人民解放军的无私支援下,英勇的唐山人民顽强地从血泊中站立起来,忍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改天换地、创造奇迹。唐山依靠这种精神支撑,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灾区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饮水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灾区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在震后第20天就造出了第一台机车;在第28天就炼出了第一炉钢;在第14天唐山电厂就并网发电;被国外认为至少20年才能复产的开滦煤矿,仅用一年时间就全面恢复了生产。震后10年,唐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巨大胜利;又一个10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第三个10年,跨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精神之魂。抗震精神所蕴含的团结、友爱、坚韧、无畏的精神内核,是“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特别能战斗”精神、“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冀东抗日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穷棒子”精神和“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沙石峪精神,也即是“唐山精神”光辉的再现。唐山人民面临大灾难所表现出的坚韧、顽强、无私、大爱,不是主观臆想,不是凭空而生,而是“铁肩担道义”的革命基因已经深入人们的灵魂,融入人们的血液,每当危难的时刻,就会以“铁肩”担“道义”,这种精神成为了催人搏击奋进的力量之源。

二、“唐山精神”的文化根基

不同城市的文化土壤孕育、凝炼出不同的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与城市的历史血脉相连,因此,城市文化必然带有城市发展的印记,也会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唐山精神”呈现出了中国北方的豪迈、坚韧、刚强、洒脱的气质,这种刚正的气概、慷慨的气节、勇于担当的风度就是“铁肩担道义”的风骨。“担道义”升华了所有的奋斗、奉献精神,使其站在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高度,因此成为了时代的理想、信念。“特别能战斗”精神、冀东抗日精神、“穷棒子”精神、沙石峪精神以及抗震精神无不始成于此。

认真梳理“唐山精神”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唐山精神”蕴含着唐山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有着深深的城市历史烙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唐山人民的精神风貌、思想境界和文化传承性。因为,精神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所以,精神具有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精神的传承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特别是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唐山文化中最为弥足珍贵的是无形文化,它体现了唐山这座有着悠久革命历史和丰富红色文化城市的精神特质,蕴含着唐山文化的风骨和神韵。“唐山精神”作为文化的根本精神,彰显着独具特色的唐山人文特征,具有鲜明的红色革命特征。近代以来,唐山文化中彰显的“铁肩担道义”的精神风骨,是唐山人民英勇拼搏、艰苦奋斗光辉足迹的力量源泉,是唐山文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具有中国革命积极向上、无私奉献、大义凛然、勇于牺牲的红色基因。民主革命时期“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冀东抗日精神;社会主义创业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穷棒子”精神;“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沙石峪精神;“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等等,可以说,是不同时期“铁肩担道义”的风骨、“特别能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本质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精神传统的传承与弘扬。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特质已经融入唐山人民的血液,成为了奋斗者的精神动力,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唐山精神”的文化根基就是这样深深扎根在冀东这块独特的文化土壤中,理所当然地显露出冀东地域与历史文化的特色。当然,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中华大地的一份子,其文化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其精神也必然蕴含着民族精神的因子,它以民族精神为根,时代精神为魂,体现出城市精神的民族性和核心价值取向。正是这种精神内涵使唐山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每当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她都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使唐山人民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战天斗地的光辉业绩。这些业绩充分证明了唐山文化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始终是“唐山精神”的脉搏。唐山人民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谱写了一曲曲精彩的生命乐章,唐山人民为唐山文化播种了积极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种子,它不断发芽、生长,使唐山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生生不息,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她是激励和鼓舞唐山人民建设新唐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的精神源泉。

唐山文化的魅力在于她的精神的生生不息,“铁肩担道义”的风骨、“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传统是“唐山精神”所凭依的基础和源头活水。作为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凝聚着先贤伟人的智慧、劳动者的创造,是唐山高质量发展不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三、“唐山精神”的当代价值

“唐山精神”的内核就是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这种精神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是“铁肩担道义”的革命土壤催生了“特别能战斗”的革命士气,从而产生了昂扬的思想和斗志,是为国为民的信念和理想,从而有了“特别能战斗”和“国家形象”的美誉。从民主革命时期“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到当代的唐山抗震精神,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漫漫征程,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唐山这座北方工业城市经历了百年浴火,实现了跨越发展。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现唐山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更加需要这种“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力量。作为新时代唐山的建设者,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需要思考一下我们的先贤伟人的英勇壮举,回顾一下这座城市的奋斗历史,重温一下城市的精神,在前进的路上,牢记“道义”。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正是“唐山精神”的当代价值所在。

(一)“唐山精神”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当代,如何做好对正面历史人物的科学研究,如何做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科学研究,这始终是一个挑战。近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沉渣泛起,有人打着所谓“反思历史”“还原真相”的旗号,解构、歪曲乃至否定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甚至质疑李大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贬损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贬损革命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要人们“告别崇高”“怀疑一切”。如果听任这种思潮的泛滥,就会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丧失理想、信念,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唐山精神”的演化,也是唐山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描画出了唐山近现代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汹涌澎湃的历史。毫无疑问,“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开滦工人的“特别能战斗”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冀东抗日精神、社会主义创业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穷棒子”精神,“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沙石峪精神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精神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唐山,实现新跨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认真研究。

(二)“唐山精神”是树立信念,汇聚力量之源

“唐山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唐山精神”发轫于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抗日战争时期冀东人民“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英勇壮举,社会主义创业时期“穷棒子”的艰苦创业、誓要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雄心壮志,“当代新愚公”“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愚公移山精神,以及在灾难面前唐山人民表现出的公而忘私、建设新家园的无私大爱,无不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改变旧面貌、建设新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伟大理想的集中体现。这与中国共产党一贯提倡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一脉相承,也是“唐山精神”之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没有一种信念,没有一种理想,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宏图伟业。毋庸置疑,“唐山精神”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新唐山的信念和力量之源。

(三)“唐山精神”是城市形象之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当前,许多城市纷纷提出自己的城市精神,但有的内容雷同、缺乏特色,对外无助于树立形象、对内无助于凝聚人心。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各个城市从自身实际出发,打造富有特色、属于自己的城市精神。从“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冀东抗日精神、社会主义创业时期艰苦创业的“穷棒子”精神、“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沙石峪精神,到“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人民群众始终是“唐山精神”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唐山文化体现出的“铁肩担道义”的精神风骨,正是“唐山精神”的特有品质。因此,“唐山精神”具有广泛的群众认同。要充分发挥“唐山精神”对市民在精神上的重要引导作用、凝聚人心的作用,这与树立城市良好形象是相辅相成的。政府在传承和发扬城市精神上一定要率先垂范,不能缺位。文化立市、文化强市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精神是文化立市的根、是文化强市的魂。加快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传承唐山精神风骨,既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也是唐山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题中之义。

(四)“唐山精神”是教育年青一代的活教材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一个城市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一个城市的未来。“唐山精神”包含的“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无疑是年青一代最需要培养的一种精神品质,“唐山精神”发展的脉络、形成的历史,也是教育年青一代的好教材。“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4]。“唐山精神”作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首先对广大的青年有着积极的正面教育作用,对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具有“补钙”的作用。其次能够发挥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唐山精神”就是不同历史时期革命者的理想信念的时代篇章,也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对被教育者而言,这种区域特性有着特殊的魅力和亲近感,对年青一代更有吸引力、感召力,更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以及认同。第三就是教育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由于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具有土生土长自然的人文特点,更容易讲好英雄故事,唤起受教育者的文化记忆,更容易感同身受。教育部门可以根据青年的年龄特点,编写适合的校本教材,以汲取历史的丰富营养作为年青一代成长的精神食粮。

“唐山精神”贵在精神,那些人与事都已融化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英雄的壮举已经升华为一种永恒的精神,精神长存、精神不朽,这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朽的基石。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是唐山文化建设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猜你喜欢

冀东沙石唐山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冀东麻地岩体铷等稀有金属元素赋存特征
沙石中的宝石
唐山香酥饹馇圈
撒网的父亲
王大根
沙石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