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思政课融入职业意识的探索

2018-01-2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职业发展

(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天津 300350)

一、改革背景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获得幸福生活,必然要依赖于自身事业的成功。就业是民生之本,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就业形势稳中有进、亮点突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扎实基础。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以此作为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行动指南,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每个学生将来都要面临着到职场人的转换,如何实现顺利就业、通过岗位奋斗获得幸福生活呢?思想政治课作为与国家最新政策方向衔接最密切的一门课,承担起了传输新思想新形势的责任,也成为学生了解社会最直接的渠道。

二、思政课增强职业意识的意义

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烈的探索欲;观察力和实践能力较强;成就动机强,渴望成才。但是,缺乏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实践;由于涉世不深,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的职业方向还很模糊,缺乏决断力和竞争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做好顺利就业的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一)指导学生把握新时代,规划新职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国民生活日新月异。站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要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提炼十九大精神中对行业、职业有导向性作用的内容,以与时俱进的思维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

(二)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

十九大报告指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积极就业政策覆盖面将更广,就业服务更加周到细致,受益者将更多。未来社会职业对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素质,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增强就业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拥有创新实力上的优势,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努力奋斗,也是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同时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谋而合。

三、思政课教学中增强职业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90后的青年们接受到来自网络方方面面的讯息,部分人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崇尚金钱至上,强调自我价值,出现了思想观念的偏颇。他们的关注点往往依时而动、与时俱进,只有细心观察他们的时代风貌,时刻留意风向的变化,才能找到最佳教育方式。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不忘本,不变质,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二)改革教学内容

1.增强学生对求职择业的重视。职业是一个人的谋生之本,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手段,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就要面临步入社会,谋求职业。在校期间就要在心理、能力、素质各方面做好符合“职场人”的准备,才能“走好第一步”、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教师要通过介绍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与就业去向,激发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的素质;了解影响职业发展的内外部重要因素,为科学、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做好铺垫与准备。

2.引导学生依据新时代的发展选择职业。对于毕业生来说,职业的形式选择上分为就业和创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性格、兴趣、优势略势等因素,来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形式。既而选择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行业。选择行业不能“骑驴找马”,也不能“头脑一热”,更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首先要择己所长,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而一个人一生中不能将所有技能都全部掌握。所以必须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择己所长,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充分分析别人与自己,尽量选择冲突较少的优势行业。另外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择世所需。社会的需求不断演化着,旧的需求不断消失,新的需求不断产生。新的职业也不断产生。所以在规划职业时,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对于制造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剂,更加增强了学生努力做一名“大国工匠”的决心和信心,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思想,激励学生学好专业、技能报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提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在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方针的指导下,投身创办第三产业,为我国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数据正在成为这个时代宝贵的资源,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竞争愈演愈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因此无论将来学生进入哪个行业,都要培养和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乘上人工智能的“东风”,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在思政课中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通常具备锲而不舍、严谨求实、专心致志、追求极致等优良品质,这也正是学生在工作岗位中需具备的职业素质。思政课中需要使学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本领,并以实际行动弘扬工匠精神,实现技能报国的理想。

4.在思政课中注重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十九大报告表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唯有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这就需要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作为青年一代,如何担当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呢?就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思政课中要注重引入创新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思维和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十九大报告中要求的“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5.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不是仅仅针对在校生提出来的,而是对全体人民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如果只满足于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必然不足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无论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都不能放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追求。“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在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日益增强的今天,终身学习更是人的立身之本。只有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实现事业的长足发展。只有肯学习、会学习的人,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学或求学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继续教育,使学生在职业院校毕业后能取得高一级学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和可能。

(三)创新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如讲到工匠精神时,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教材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章,列举我国现代化工业建设的丰硕成果:第一辆红旗牌轿车出厂、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千年,在全球工业化、信息化背景下,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蛟龙号”深海载人探测器成功下潜……这些成果都体现着大国工匠精神,在现代科技引领下,工匠大军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用宝贵技能“创造伟大”。

2.课堂实践法。我国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在解读十九大中说,“创新型国家的本质是依靠创新活动推动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创新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题,安排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整个创新过程,主动探索发现,完成创新成果。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大胆设想:现在的汽车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空间?有哪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如何赋予它更多的使命而不仅是代步工具?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列出来,呈现出自己畅想的未来汽车。旨在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只有推陈,才能出新。

3.参观法。人力资源部原常务副部长杨志明提出,要做到学校跟着市场走,专业跟着企业走,学生跟着就业走,这是精准改革的落脚点。因此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参观校企合作的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员工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在学校里,也可以邀请一些劳模和技术骨干来演讲,讲述自己的成功经验及感悟,营造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积极氛围,让学生在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中积淀出职业精神。

4.情景教学法。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职业场景创设情境,如销售、电话沟通、书信往来、商务宴请等。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质。此外,还可模拟招聘现场,锻炼学生的仪态、口才及临场应变能力。这些互动环节作为学生入职之前的预热,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不再懵懂和彷徨,为将来选择行业和进入职场做好准备。使他们端正态度、转变观念,由稚嫩任性的学生逐步走向成熟干练的“职场人”,实现与职场的零距离接触。

四、结语

总之,在职业院校思政课中融入职业意识教育,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取科学的策略,实现思政课和职业素质教育有效融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储克森.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工匠精神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4]余来文.互联网思维2.0[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思政课职业发展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职业写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