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立世之道
2018-01-29白利霞
□白利霞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道德经》体现了老子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军事观和哲学观。老子的学说不仅为道家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开创了哲学思想的先河。19世纪,《道德经》也被译成法文、英文、俄文和拉丁文。这足以证明,但凡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成果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道德经》中有大量内容,从做人、做事、治国等方面给当今社会提出借鉴。
一、做人之道
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道德经》中的做人之道是老子从自然和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总结,并得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从而使人们有章可循。
(一)保持淳朴,希言自然。“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它表达了个人修养的准则,不追求过分的个人荣誉,不卑不亢,既不做卑贱的顽石,也不愿意被人视为美玉一样珍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认为过度的物质享受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注重个人修为要崇尚淳朴、重视内在的充实,同时舍弃追求表面的愉悦和浮华之物。保持淳朴需要“希言自然”,要珍惜自己的言语,少说空话,这样不会惹起事端,形成不必要的麻烦,自然就会保持淳朴敦厚的状态。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融入社会就必须熟悉环境,而“知人”是熟悉环境的第一要务。“知人”重在于知心,探测人心需要智慧,运用智慧想出恰当的办法,才能透彻地了解人的行为、作风和心理。所以老子才说“知人者智”。人贵有自知之明,通常人们总是以为一个人莫过于自己最了解自己,因为人的一言一行、一思一虑都是自己想的、自己做的,其实不然,大多数人的通病恰恰是缺乏自知之明。“不自知”的原因很多,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人能不能正视自己,有没有勇气剖析自己,如果一个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果决的判断力,没有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德行,超人的智慧和精明的头脑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准确无误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弱点,看问题是会片面、本末倒置的,以至于给自己和他人以错误的引导,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三)富贵不骄,懂得适度。“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道阳刚的雄健,却甘愿安守雌柔,好比天下的溪流;知道光明在那里,却安于暗昧之处,这是天下人的榜样;知道荣耀的珍贵,却能守得住谦卑,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是指谦虚谨慎,不张扬炫耀,不贪慕虚荣,是非常珍贵的品质。“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度,要适可而止,超过适度原则会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而难于解决以致招来祸患。“度”是一种限制,一种符合规律的限制。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只有认清事物的规律,才能真正把握这种限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会做到办事适度,符合分寸。特别是在财富占有方面,贪得无厌后果会累及自身。在财富的占有上不能私心太重,当有了超过自己生活需求的财富之后,就应当想到如何利用手中的财富为社会效力,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大事。这样说,并不是让人们甘心平庸,固守清贫。事实上,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正是那些“不甘现状”的人敢于走常人不敢走的荆棘之路,社会才得以发展和进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非常好的把握住了“度”,让原本不足的事情从量变达到质变,而没有继续走向其反面,这其中需要把握住量变到质变的零界点。
(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谨于言谈是中国古人的共识。不论中外,无分古今,都把说话看得很重要,是因为语言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语言又是人的行动指南,语言还是人与人交流思想、建立感情必不可少的工具,言辞不当不仅会引起人们对一个人的误解,还会因此而产生彼此间的隔膜,从而引发纠纷。老子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要人们,特别是领导者在发号施令时把握宗旨,根据充分、没有漏洞,言而有信。要求领导者要谨言慎行,不随便议论,不妄加评论,尽量不说不做徒劳无功的话和事情。如果不注意这些要求,说话时就可能堕入语言的陷阱而不能自拔。真正迈向成功的人,虽然少言寡语,其实成竹在胸;虽然呆蠢木讷,其实锦绣在胸。不在言语和行动上表现自己,不哗众取宠,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可贵的人。
二、做事之道
天下万物都是由许许多多细小的事构成的,难事大事中蕴含着容易处理的事情和各式各样的小事。因此,面对难事大事首先要对它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解剖,将构成难事、大事的各个要素加以比较,按照事件的大小难易排列起来,先从小事和容易办的事入手,依次各个击破。当然,事情有时也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刻板,非得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依次逐一解决,也许从某些有一定难度的较大较复杂的事件入手反倒能把问题解决得快些、好些。因此,做事要谨小慎微,正确处理大与小、多与少、难与易的辩证关系,行动前要充分估计好困难,力争防患于未然。
(一)未雨绸缪。“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复。”治理国家养护身心,没有什么比珍视民财爱惜精力重要了,正因为珍视民财爱惜精力重要,所以才要及早奉行道旨修养品德。在这里,“啬”并不是专指对财物的吝啬、珍爱,更多的是要注意到精神上的积累、养护和珍惜,要厚藏根基,积蓄精神财富。精神上的“啬”具体体现为“德”的培养和积累,也就是修养身心,是心胸达到虚静空寂,不容尘世些许利欲干扰。如果每个人珍惜精力、爱惜民财,及早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情以预防未来可能有的突变,了解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抵御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被一些眼前繁杂的事物所遮蔽,那么国家就可深根固蒂,长治久安。
(二)慎终如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物稳定时容易守持治理。事物未见不良征兆时容易筹划对策,事物脆弱稚嫩时容易分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可见,防范事情的偏差要在它没有发生之前,治理社会不安定因素要在它没有发生动乱以前。人们办事常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因此,办事从始至终都要谨慎。老子强调防患于未然,局面稳定的环境下及早防范灾患,要比灾患出现了才去防范容易得多;在事情还没有显露出不良征兆时就设法杜绝它的发生,要比不良现象露出马脚才去谋划杜绝要省事得多。许多灾患、偏差的产生,开始时总是潜伏于事物的深层,未见端倪,更不露锋芒,因而人们也就对它有所疏忽,放松警惕,待到后来祸患的迹象渐渐显露出来,人们才惊恐应对,但已经晚了。在我们做事之初,能在一开始的时候认真把握,但是时间一长,就很难坚持。我们在做事时,经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松懈了,也就导致了失败。在日常生活中,不认真、不谨慎导致的失败举不胜举。因此每个人要注意“慎终如始”,谨慎认真的态度要从开始坚持到终结,要注意事物由微不足道的量变引发大的巨变。
(三)坚韧不拔。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做人的根本。因为任何一个主体,从个体、社会集团以致于一个国家,都有自己主导的精神世界,而世界观则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当一个人确立了正确的人生取向和奋斗目标以后,就要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坚持自己的志向和目标,真正做到“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老子所说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指的正是这种精神和操守。一个人要获得大的成就必须经历挫折、困难和艰辛,任何事情刚开始也许很难,只要着手去做,一点一滴地克服,大的困难会慢慢转化,到一定时候会变成小困难,小困难假以时日也会被解决。那种只会知难而退,自己给自己找托词,放大假的人,只能是一事无成。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人,做事专挑容易的事做,而把难的事情向后推或者推给其他人,时间长了,其他人会成为单位的领头人。而那些只挑“简单事”做的人,能力业绩不会得到提升,只能原地踏步。
(四)柔弱处上。“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从人类和包括草木在内的天下万物的生存现象中归纳出一条普遍真理: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脆嫩的,但却富有生命力,其发展趋势总是居于上升的位置,因而本质上是强大的;接近死亡的东西都是坚挺僵硬的,死板僵化的,因为它丧失了生命力,其发展趋势总是处于下降的地位,因而本质上是柔软的。老子的这种看法是从透视社会现象的直觉感悟中得出的结论,柔弱的东西能够战胜刚强的事物,柔软的事物侵入到刚强事物的内部,从里面使它们腐朽变质。
柔弱也有不同,那些代表新生向上的事物尽管开始表现出柔弱稚嫩,但它不会永远柔弱,当其成熟壮大之后就会由柔弱变为坚强、壮实、有力,那正是生机、力量的显现,老子所讲的柔弱事物正是指的这类事物,不包括那些已经失去生机和活力的腐朽的柔弱。富有生命力的柔弱事物要战胜趋于没落的刚强事物还必须有一个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绝非一日之功,而是日久浸渍磨损之力。由此可见,要达到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目的,没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是不行的。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做好转化工作,真正实现柔弱胜刚强的目标。
三、治国之道
一个国家的治国策略直接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治国策略、方法符合客观实际、能顺应民意,时机选择恰当就能使国家兴旺发达,否则就走向它的反面,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治国策略与方法选择是否得当具有偶然性的一面,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找出适合现存社会发展的最优方法。在这方面,老子《道德经》中给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答案。
(一)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指人们要保持内心质朴,减少私心,消除贪欲,抛弃浮华不实的东西,避免自寻烦恼。有欲望并不是错误的,关键是不要让个人的欲望侵害到别人。不知道满足的人,会被自己的贪心所加害,侵害了自然,是失掉社会公德,侵害了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则是失职,甚至是违背道德。因此,要懂得控制欲望,甚至消减它,更要紧追道德,在道德和法律的维系下履行公职,不沾一丝污浊,保存正义的操守,这样也就不会被外在的东西轻易伤害到,同时正确行使了权力,维护了权力的公平和正义。
(二)重为轻根,轻为躁君。“重”是指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静”是指事物的平衡状态,亦即矛盾由对立走向统一。矛盾主次颠倒就不能很好地实现统一,事物就会失去平衡,从而丧失根本和解决矛盾的主动权。“重”是多种矛盾体系中的根本矛盾,即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本质特征的矛盾;“轻”则是事物矛盾体系中的非根本的、非本质的矛盾。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看,“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轻”则处于非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从矛盾产生和发展的范围来看,“重”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轻”则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因此老子把“重”与“轻”和“静”与“躁”放在一起讨论很有深意。如果人们具备稳重、沉静的品质,会让人觉得可靠、踏实,值得信赖,所以每个人要戒“轻率”、“浮躁”,办事要保持冷静和从容镇定的心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以正治国。老子告诉我们:“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用公正而光明磊落的规章法令治理国家,用奇谋诡道来指挥战争。以正治国,需要施行正确的方针政策,需要激发人们的创造智慧,制造出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正治国还应该按自然规律做人,走大路,行正道;走上了弯曲的小路,因为不是正道,迟早会酿成大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自取灭亡。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是指假若我们稍微有一点智慧,就会知道行于大道的人,最畏惧的就是走上邪道。大道是那样的平坦,而人们却偏行邪径。贪婪过多的锦衣华服,贪得过多的钱财货物,这是强盗做法。老子指那些贪污盗窃的人无异于强盗,走的是人生捷径,但却不是正道,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中,通往幸福和成功的光明大道,没有快捷的路径可走。
《道德经》的博大精深,使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延续了两千多年,它提出的知人、自知、淳朴、不争、不骄、不言等做人的道理;慎终如始、未雨绸缪、坚忍不拔、柔弱处上的处事方法;以及“以百姓心为心”、少私寡欲、以正治国的治国方略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华夏子民为人立世提供了充满智慧的启示。《道德经》在人生不同境遇中去解读,都会从中找到相应的解答,它的深意需要后世人们深入研究和认真体会,把其中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实践,就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