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名文化与借代修辞思维研究
——以温州地名为例

2018-01-29柳家琪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借代温州文化

柳家琪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一、地名文化与借代思维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言语表达在具体语言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更加准确、生动、得体,经常会采用修辞来提高自己言语的表达效果。申小龙(1993)指出,“由于修辞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不单纯是一种语辞的修饰技巧,而是语言运用中对文化和社会情境进行的一种调适。”汉语地名作为汉语词汇中专有名词的一种,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日常交往中扮演着重要交际工具的社会角色,这就决定了人们在为地方命名时会首先考虑它表达效果方面的实用性。王际桐(2001)认为,我国地名的命名“要尽量名实一致……命名要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当代科学文化特征,名称要高雅,或雅俗共赏……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语词含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的命名不能千篇一律,要提倡别具一格、音意俱佳。”地名本身是记录语言的抽象符号,不仅要使其符合名实一致的科学化原则,又要满足人类社会价值审美、精神追求方面的需要,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借助一些手段来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借代就是一种有效的语言手段或思维手段。

王希杰(2005)认为“借代和比喻是人类的两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是两种最重要的认识世界的手段。它们分别建立在两种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上……这两种思维方式就是相关关系和相似关系”。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相关关系还是相似关系都需要我们用文化的眼光去发现、承认和利用,并且接受心理世界的过滤和确认。可见借代关系不论在其来源还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具体语用效果,都必然与中华民族传统的认知、思维、心理、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认知关联原则认为人的认知倾向于追求最大关联。

我们认为,借代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修辞手段,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立足文化和心理背景发挥联想和想象,建立事物间相关性联系,从而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性的思维方式。人们在命名地名时,通常采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具象思维方式,着眼于头脑中已有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经验与地名实体内容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发散思维进行相关联想,选取自身熟悉的具体自然景观、地理方位、地形地貌、人物事件、故事传说等方面的经验内容,与地名本体内容建立某种相关联系;然后用已知、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去描述、借代地名本体内容,使我们对于陌生、未知地名信息的认识变得熟悉、直观、形象、具体。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地名标识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心理联想获得相关的审美体验,最终使地名达到好认、好记、好懂、好看的表达效果。

二、温州地名中的借代修辞研究

本文将以借代作为一种修辞性思维方式的视角,结合具体温州地名实例,看温州地名文化中的借代现象。我们将温州地名文化分为温州地名物质文化和温州地名精神文化两大方面,然后进行具体研究。

(一)借代与温州地名物质文化

温州地名所反映的物质文化是该地域原本存在或当地居民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借代的使用以及产生的作用。地名是地理实体的指称符号,它的上面总会存在除了人类以外、这样或那样的其他无生命体和生命体(主要指动植物),这些都与认知主体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

1.借代与自然实体地名

人们在命名地名时,受到传统具象思维的影响,通常采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方式,借具体事物指代抽象的地名符号概念。

(1)借自然景物代地名

帆(海):因此处在古代时期是一片海域,为温州水路交通要道之一,海上商船往来络绎不绝,用“船帆”借代本体“海”而得名。今已消失,遗址位于今大罗山与吹台山之间。

泉(山):得名于山上有一常年不干涸的山泉,用“泉”来借代本体“山”而得名。

(2)借实体位置代地名

东山(堂):为宋代周行己怀念谢灵运所建。因其位于积谷山下,积谷山因位于永嘉郡的东部而被称为“东山”,用“东山”来借代本体“祠堂”。遗址位于今鹿城区积谷山西谢池巷内。

牛桥底(村):“底”在当地并非“底下”的意思,而是指“里面”。桥底,指周围是水的一块陆地,凡进入这块陆地,不乘船的话,必须通过某一桥梁。人们想要到此地必须经过“牛桥”这一桥梁,用“牛桥底”来借代本体地点。这类地名还有岙底、江底、底、湾底、底沙湾等。

(3)借局部特征代地名

①借性质特征代全称

沉河(田):因此处田地里多稀泥和烂泥,土质承重力较差,耕作时人、牛下沉颇深,用田地泥土稀烂程度的性质特征来借代“田地”而得名。

②借形貌特征代全称

尖岩(村):因该村里面有一块造型奇特、尖锐十足的岩石,为当地一大特色,用“尖岩”来借代“村”而得名。

③借外表色彩代全称

赤岩(山):因此山山体裸露的岩石多呈现赤色,所以用“赤岩”借代本体“山”而得名。位于今平阳县腾蛟镇赤岩山风景区内。

白岸(亭):由于此亭建在溪水的岸边,岸上多白色沙土,所以用“白岸”来借代本体“亭”而得名。遗址位于今永嘉西南部。

2.借代与动植物地名

常在该地区活跃或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对于地名的形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统计温州地名中的动植物地名,可以大致了解温州地区动植物的种类、在本地区的分布情况等信息。

(1)借动物名代通名

鹿(城):指温州市区,传说在温州建城之时有白鹿衔花穿城而过,人们将其视为祥瑞的征兆,所以用“鹿”来借代“城区”而得名。温州用鹿命名的地名还有:大鹿岛、鹿山、鹿西岛。

忙洞背(村):是“猫洞背”的谐音。此处常有黄鼠狼出没,猫狸(麻狸)是“黄鼠狼”在当地的叫法,所以当地有很多猫狸洞因而得名。与这种动物相关的还有:猫狸垄、猫狸塘、猫狸穴、麻狸湾等。

(2)借植物名代通名

温州山区盛产竹、品种繁多,在相关的地名中就有所反映,如筋竹涧,因涧边盛产筋竹,所以用筋竹借代本体“涧”而得名。位于今乐清市雁荡山景区。这类地名还有筋竹岭、筋竹溪、筋竹村等。

3.借代与劳动产业地名

农业和手工业自古以来就是温州地方经济的两大基本生产部门,手工业在温州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而温州有“百工之乡”的称号,比如制盐、渔业、陶瓷、造纸、制茶、织染、绣花等。这些情况也都对地名产生了影响。

(1)借劳动工具代劳动生产所在地名

筲箕涂,小筲箕屿:“筲箕”,温州方言中指竹编的淘米器具。

箬笠岩:温州方言中“箬笠”指竹叶、箬叶编的一种斗笠。

畚斗潭,畚斗岱:“畚斗”,温州方言指一种竹制的簸箕。

饭蒸山:“饭蒸”为“饭甑”的谐音,温州方言指一种炊具。

捣臼窟:“捣臼”,温州方言指一种舂粮食用的石制器具。

拗兜礁、凹兜田:“拗兜、凹兜”,温州方言指供提水、洗涤用的带弯手柄的圆形木桶。

温州地处浙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环境优良,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以水稻种植为主的传统农耕文化对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们命名地名时,会受农耕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联想到在该地方从事生产劳动时使用的工具来命名这个地方。

(2)借具体劳动方式代生产所在地名

例如:打锡巷、打铁巷、打绳巷、打索巷、打蓬巷、打网等。

(3)借劳动产品代产业所在地名

①茶叶与制茶业

地名“茶山、茶坪、茶树坪、茶坑、茶园坑、茶园角、茶山岭、茶岙村、茶堂等”所指的山区盛产茶叶,当地居民几乎都以制茶、卖茶为生,故以茶叶得名。后来市区出现有专门的茶叶加工厂。据《温州市志》记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陆佑臣在温州南门开设裕成茶栈,‘收买茶户之毛茶加以精制’。”现还有地名“茶厂”,即原裕成茶栈所在地。

②麻、棉与纺织业

地名“麻山、麻村、麻岙、苎厂、葛”等,因当地居民以苎麻种植和麻纺织业为生,故名。麻织品有麻布、苎布、葛布等。

地名“棉花塘”,因当地普遍种植棉花,本地居民多从事棉纺织业,故名。

③靛青与印染业

地名“靛青厂、靛厂”,据两地的本地宗谱记载,都是因当地居民搭茅屋而居,浙南瓯语称茅屋为“厂”,又在本地普遍种植靛青,从事与靛青有关的职业为生,故名,沿用至今。

④窑与陶瓷业

地名“碗窑村”,清康熙的时候,平阳礁溪碗窑出产的瓷器就已经远近闻名,人们就用烧制瓷器的“碗窑”来借代本体为村子命名,沿用至今日。

地名“瓦窑”“瓦窑头”,自清朝,这些地方就已经建有烧制砖瓦的砖瓦窑,居民也大都以建窑制瓦为业,所以用“瓦窑”来命名。

温州制陶业历史悠久,陶瓷业的发展变迁,在地名上留下了痕迹。

⑤盐与制盐业

团前:过去,该村附近有一个专门用于煎、晒制盐的地方,本地居民称此处为“新坦”。因村子位于制盐之地的前面,故命村子为“新坦前”。后因“坦”字与“团”字的方言语音相近,谐音后简化成为“团前”。

与制盐业有关的地名还有“后盐、三盐、东盐、地盐、南盐、沙头盐、盐盘镇、盐盘盐场、永嘉盐场(简称‘永嘉场’或‘永场’,因谐音现写成‘永强’)”等等。

以其他的物产及相关产业为借代的地名还有:反映榨油业的如“油车巷、油车村”;家具制造业的如“圆木社”,以职业得名。

(二)借代与温州地名精神文化

温州地名所反映的精神文化是人类在该地域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名文化同地域、民族的传统心理、精神信仰、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1.借代与人工建筑景观

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建筑主要以木质为主。温州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温州自古又是兵家必争的险要军事重地,环境和历史战争使古代建筑所剩无几,然而地名却可以摆脱实体的束缚,成为后人回味和重塑本地灿烂辉煌历史文化的工具,建筑地名保留着古老城市的许多历史信息。

(1)借古代军事建筑代所在地名

古代的军事设施、军事机构、军事地理布置等建筑物,对处在战争煎熬地区的人们产生很深的影响,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物自然被人民记录在地名中。

镇海村:该村以镇海门而得名。镇海门,即明时原海安所驻地的南城门。根据《明鉴》记载,海安城是当时的千户所之一,隶属温州卫,时称“海安所”,原有城门四座,今仅存东门(海阳门)城楼。类似的还有地名“海东村、海北村、海西村、城南村”。

营房坦:清光绪六年(1880),全省防军被编制为30个营,当时位于温州文成雅梅乡的“营房坦”就是因此处有军事营房而得名。相似地名还有“兵营巷、四面营、四营堂巷、前营巷、下营”等。

(2)借宗教建筑名代所在地名

①佛教寺、院建筑地名

温州传统文化最早受到影响的是以禅宗为主的宗教文化,在温州佛教的传播、佛教徒的努力下,佛教建筑兴盛,对温州地名产生了不少影响,形成了一批含有很浓佛教色彩的地名,如能仁寺(路)、妙果寺(路)、南白象镇、北白象镇、塔院村、南塔村、金塔村、西塔村、塔边村、平塔村、水塔村、庙下、双庙前、古庙岙等。

②道教宫、观建筑地名

道教是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浙南地区的温州又带有民间地方特色,在温州地名中也留下印记,如:地主殿巷、洪殿、殿前、童子殿巷、白马殿村、显佑殿巷、殿前坳、三界宫村、看牛宫村、石宫村、三代宫村、应道观巷等。

通过考察、调查这些宗教地名,可以了解、感受宗教文化对当地社会、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人民精神文明层面的情况。

2.借代与氏族称谓

用来命名地名的一般是长期生活、居住在该地,或是因某些原因工作或经过此地,或曾在此地留下重大事迹或产生过重要影响而被当地人纪念的人物。

(1)借家族姓氏或个人姓名代地名

谢村:为谢灵运在温州任永嘉郡守时,携其家眷定居在此地。后来,谢氏家族在此处繁衍生息,家族规模逐渐庞大,故以家族姓氏得名。遗址位于今鹿城区积谷山西谢灵运纪念馆附近。

王谢祠:晋代王羲之、南宋谢灵运曾来永嘉任郡守,深受百姓爱戴和敬仰,后人为纪念他们修建祠堂,并以二人的姓氏命名。

(2)借官职爵位代地名

名宦祠:后人为祭念自晋代以来任职于永嘉、对当地有所建树的官员,用官员职位统称,即“名宦”命名。遗址位于今鹿城区府学巷内。

康乐坊:相传谢灵运出守和离任永嘉时均经此坊,故以谢灵运的爵名借代本体“坊”而得名。位于今鹿城区政府东北。

(3)借后世尊称代地名

陶公洞:曾名“石室”,后代人为纪念陶弘景而将其改为“陶公洞”,用尊称“陶公”借代本体“洞”而得名。沿用至今。

谢公岭:相传谢灵运游雁山时落屐过此,后世尊称谢灵运为“谢公”,就用尊称借代本体“岭”而得名。位于今乐清市雁荡山乡。

3.借代与事件、故事、神话传说等借代本体

这类地名有的讲述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的展现了过去人们的生活日常,如教育、衣食住行等情况,有的记录着小到家庭、大到民族的交往、迁徙与融合,有的蕴藏着充满宗教色彩或神话想象的民族传说,还有的直接体现着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这类地名是传统民族文化在人们精神层面的反映,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1)借具体事件代事件发生地名

落屐亭:相传谢灵运游览雁荡山谢公岭时曾掉落一只木屐,后人为了纪念谢灵运,就在他落屐的地方修建亭台,命名地名,至今沿用。位于乐清市雁荡山乡谢公岭岭头。

布袋坑:据当地《李氏宗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其祖先自闽南迁到此地,以种香菇为业积累了一布袋的钱,就用这些钱购置了一契土地,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和家族的繁衍生息,宗谱将当时用一布袋钱换来的土地凭证票据叫“布袋契”,以记录此事。契中所列山界至该坑为止,所以称该村为“布袋坑村”。

望楼亭:明初,在金山村西南方的山上有贼寇建营立寨,并在山脚选了一块隔溪与村子相望的地方搭建鼓楼亭,用于击鼓报更,观察对岸村子情况,以便伺机劫掠村民物产。后来,村民们为了观察对岸山寇动向、防御山寇,在溪边村口附近也搭建起一座望亭,在此处望对方鼓楼,因此而得名“望楼亭”。

红军洞:1935年,红军进山时曾在此洞办公,红军伤病员也在此洞内治病养伤。1936年,全省地下工作人员在此处会同红军并召开会议。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红军和革命历史,就将此处改名为“红军洞”,沿用至今。

(2)以借民间故事代发生地名

驷马:根据《徐氏宗谱》记载,清乾隆戊辰年(1748年),徐凯源、黄德似及杨、魏共四名举子上京殿试,全中进士,并同时骑马回乡祭祖、探亲,故称此地为驷马。

五十丈、青街:相传在南宋时,睦源周氏一家有兄弟共八人,其中的七人都在朝廷为官,只有最小的弟弟周八在家无所事事。嫂嫂们都嫌弃他整天赖在家中,于是就讽刺、嘲笑他说,“汝能为官,余以石板铺路五十丈迎接。”被激怒的周八从此发奋练武,后来考中了武进士。等到周八回家时,嫂嫂们已经来不及取来足够的石板铺路,只铺了青街路至溪路口的一段路,无奈之下就想到用五十丈布来代替石板铺完剩下的一段路。后人就以这个发生在此处的寓言故事来给村子命名,名为“五十丈”;故事中,嫂嫂用青石板铺路迎接周八的那段街道,就叫作“青街”。

举人坦:传说这个巷子里原来有一块平坦的空地,当地方言称之为“空坦”。后来有一个孕妇在这里生下一男婴后不幸死亡。婴儿被好心人收养,长大成人后考中举人,造福地方。于是后来,人们就以此来为这个地方命名,名为“举人坦”。

在现存的温州地名中,还有很多与古代教育科举制度有关的地名。除上述例子之外,还有如“解元坊、状元里、吉士坊巷、秀才坪、进士牌楼”等地名。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地重视教育、崇尚仕途的社会文化环境。

(3)借神话传说代发生地名

宿觉寺:根据禅宗《传灯录》记载,相传唐代时,永嘉高僧玄觉大师谒见禅宗六祖慧能,二位高人心意相通,相谈甚欢,因而忘记了时间,谈论了一整宿。此事被禅宗史称为“一宿觉”。玄觉大师在温州松台山中修行,于是人们就称他修行的寺院为“宿觉寺”。

飞霞洞:根据《永嘉县志》记载,相传晋时,当地有一叫刘根的人,在山洞中隐居修炼,后来终于得道成仙,乘着赤霞飞升天。当地人民就以此事借代本体洞名,故名“飞霞洞”。

仙岩、仙 、仙人井、八仙楼、仙姑洞、仙溪、仙叠岩等:命名缘由都与道教修仙飞升的神话故事有关。

金溪:今乐清地名。根据明代隆庆壬申年间的《乐清县志》记载,“相传晋张文君炼丹,溅石成金。金溪石间有金星。”所以当地人们就以这个神仙修炼丹药的故事来为这条溪流命名,并以溪名村。与道教修仙炼丹故事有关的地名还有“丹灶里、葛洪丹井、金丹山、炼丹井等”。

4.借代与温州民俗

温州民俗颇具特色,而且源远流长。在具体的民俗事项或活动中,都存在着必不可少的道具。这些有着专门且特殊的民俗道具对应各类不同的民俗事项、民俗活动,是各类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华与象征。民俗道具重要的文化地位决定其对地名产生影响。

(1)借人生礼仪民俗道具代民俗活动所在地名

米筛巷:巷名与当地传统婚俗有关。“米筛”,是温州地区民间传统的婚俗中多次用到的道具。如新娘上轿之前,有些地方就有踏米筛、坐谷桶、做上轿鞋的习俗。天亮之前,新娘要穿戴好珠冠喜服,脚踩着米筛,坐在盛谷的木桶上等。

寿桃山、寿桃尖:与当地祝寿民俗有关。米制的寿桃是温州地区民间百姓为老人祝寿时必须用到的道具。祝寿时必送米制的寿桃,寓意祝老者长寿。据当地习俗,在庆寿时会在盘子里将寿桃由下向上依次码放、直至形成一座小寿桃山,一般九个寿桃相堆叠为一盘。寿桃在民间传统习俗中常常代表人们美好的祝愿,也影响到了地名。

(2)借岁时民俗道具代民俗活动所在地名

飞鹏巷:原名为“纸蓬巷”。按照传统习俗,温州人在正月走亲戚时一般都要带礼品。民间传统礼品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红糖、柿饼之类的东西,简单用特制草纸包起来,就可以提着去亲戚家拜访。温州方言里称这种用于包装的特制草纸为“纸蓬”,上面封有红纸,有些在红纸上还印有祝贺新年的字样。用“纸蓬”装好半斤左右的物品,当地方言称这些一包包的礼品叫做“纸蓬包”。

划龙桥、龙船河、龙船湖山、龙船寨等:与端午时民间比赛划龙舟这一民俗有关。在端午那日,温州各地都会举行俗称“划龙船”“划斗龙”的竞渡活动,并为夺冠者设置奖赏。

(3)借游艺民俗道具代民俗活动所在地名

走马灯行政村:“走马灯”又称“跑马灯”,是温州传统的民间游艺活动,在苍南最为盛行。

三、结语

温州地名中使用借代的方式命名地名的例子不胜枚举,上面所列举的仅为其中冰山之一角。在地名的形成和反映背后文化的过程中,借代思维的使用不仅简洁明了地增加了地名代表内容信息的理性意义,而且还产生了附属于理性意义的色彩意义。

地名不仅仅是现代汉语词汇中记录、标志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更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象征和缩影。正如牛汝辰(1993)所言,“地名是文化的镜象”。汉语地名具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精深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多维地对其加以审视和研究,借代这种修辞性的思维方式能为我们不断提供认知和研究地名文化的新视角,以促进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出蕴藏在地名背后的博大精深的地名文化和民族精神。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王际桐.论我国地名的命名原则[J].地球信息科学,2001,3(3):13-17.

[3]王希杰.借代修辞格辨识[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7-13.

[4]温州市志编纂委员会.温州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3.

猜你喜欢

借代温州文化
精练幽默用借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年味里的“虎文化”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初识借代手法
借代句
谁远谁近?
难忘九二温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