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中融情,以情优教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融情教育”

2018-01-29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

天津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酵母菌科学探究

■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 金 爽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笔者尝试对学生“行有情之教”,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创设健康的情感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条件,使学生亲历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不但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技能和方法,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真正实现了“育有情之人”教育目的。

一、通过模型建构活动,体验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模型建构活动是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以模型建构为主线,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构建模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思考、研究探索、合作交流、相互学习,来建构对于新认知对象的理解,从中获取新知识,使自身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得以发展与提高。

在“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的教学中,笔者把教材中的科学史与学生构建模型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将沃森、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研究过程转化为学生边分析资料边构建模型的探究过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首先播放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代表生命起源的大型DNA双螺旋结构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构建模型的兴趣。然后以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学生分析科学史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以“基本单位—单链—碱基配对方式—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在自己动手构建模型过程中会发现问题,比如拼接时(碳)原子的位置接错、违反空间学现象等,教师现场发现、现场展示,共同讨论,及时纠正。在讨论中擦出火花,在理论和实践的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得到结论。对模型进行评价、修正、完善,最终构建了正确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二、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其间凝聚了无数生物学家的汗水。他们不畏艰难、挫折、失败,顽强拼搏、勇于探索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情感的良好素材。

教材中涉及细胞学说的建立、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在染色体上、促胰液素的发现等许多经典实验。让学生去剖析经典实验,感悟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不仅学习了科学家的设计巧妙之处,建立科学实验的思维方法,而且获得了探究实验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

在“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中,每介绍一个经典实验,就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推理,分析科学家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思路,总结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走萨克斯探究“绿叶在光下生成淀粉”的探索之路,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也就是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通过学生实验操作,体验思维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后,再以教材中学生实验为载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完整过程,体验实验材料的选择、设计完整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法,这个实验耗时较长,实验结果不明显,没有取得成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学生找到了实验耗时较长的原因:1.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是向酵母菌培养液中通入空气,其氧含量少,导致酵母菌呼吸速率较低;2.实验时已是深秋,室温较低,酵母菌活性降低。如何改进呢?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新的探索历程。首先,学生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将化学制氧气的方法迁移应用在本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生氧气,来替代空气,使通向酵母菌培养液的是高浓度的O2,提高了酵母菌的呼吸速率;其次,对酵母菌培养液进行40度保温,使酵母菌活性最高;再次,通过加大酵母菌密度,使实验时间大大缩短,而且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转变思路。教材中是用澄清石灰水检测细胞呼吸产物来判断酵母菌呼吸方式的,笔者改用物理的方法来检测密闭试剂瓶中因细胞呼吸导致压强的改变,使液滴发生移动来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训练了学生的变式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学生实验中,教师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评价实验和完善实验的能力。

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艰辛与乐趣,感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着类似科学家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各种情感,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例如:在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中,体验沃森和克里克的合作。对DNA结构有着共同兴趣的沃森和克里克走在了一起。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合作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从而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合作精神。

其实每一段科学发现史、每一次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都会在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体验科学精神和态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使将来学生遗忘了生物的具体知识,但养成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将陪伴他们一生,使他们终生受益。

五、开发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践,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1.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

为了了解不注意教室环境卫生的危害,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并亲自动手实施实验,用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直观了解教室的空气质量,看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数的巨大差异,学生震撼了,再不用教师苦口婆心地说教、强制地要求,也不用年级、学校的督促检查、评比量化,学生们为身体的健康自觉养成了认真做好教室卫生并注意保持的良好习惯。

在学习细胞呼吸的应用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果酒、酸奶和泡菜的制作,学生们热情高涨,从家里带来材料、工具,请教家人或从网上搜集制作方法,并通过讨论和交流来阐明每一步骤的生物学原理和注意事项,并对制作方法进行评价和改进。最后,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果酒、酸奶和泡菜与家人、老师、朋友分享。

2.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生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生物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给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热点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与社会、人类关系密切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早日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在学习“干细胞”知识时,笔者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脐带血干细胞的无偿捐献或自体储存、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自身无害,还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并自觉进行宣传;在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后,组织学生收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用科学、理性、客观、辩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学习“生态”后,引导学生搜集古诗词中描述生态现象的诗句,查找我国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笔者还鼓励学生在外出旅游时,用生物的眼睛去观察,将与生物相关的自然现象用相机记录下来,师生共同分享、交流。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这种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取得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具体问题。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实践中生成情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酵母菌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面包变“胖”的酵母菌
科学拔牙
蜂蜜中耐高渗透压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