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校本课程的定位、基本类型与关键要素
——基于办学实践立场的审视

2018-01-29/范

江苏教育 2018年68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校企

/范 蓉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工程等一系列重要领域的快速变革,许多岗位、专业、行业甚至产业快速迭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既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新问题。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在学校,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有效课堂的前提是高质量的课程建设,而在课程建设中最薄弱的就是校本课程建设,如何高质量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又要关注哪些核心要素,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定位、类型以及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为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从办学实践立场定位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建设体系中唯一以学校为建设主体的课程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有产业升级快导致专业变化快、职业岗位变化大导致课程体系调整大的特点,新课程开发、课程改革、课程调整等课程建设工作,往往都是以校本课程为试验田进行实践推广的。

校本课程往往更多地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学校发展定位和本校的学生学习需求来进行开发建设。校本课程教学针对性较强,可以说是学校最具特色的教学服务产品,也是学校达成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往往能够反映学校一定时期的办学定位与品牌特色。

二、校本课程类型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赛项转化型课程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赛项转化型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类型。技能大赛对专业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代表着行业、企业先进的技术、流程、工艺和标准。依据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赛项内容、赛程要求、评分标准等具体要求,践行如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拆解赛项内容—分析技能点和知识点—梳理赛项规程和标准—扩充教学内容—形成系列课程。技能大赛的技术先进、更新周期短和技能标准高等特点,为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开发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技能大赛对实训设备均有明确、具体要求,推动了与课程配套的实训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根据学校的特点开展赛项转化工作,将比赛变成日常训练,将赛程标准变成实训指导书,将大赛设备变成实训设备,将赛场变成实训场,对每个学生都按照大赛选手的标准进行培养。要破解综合实训类课程技能点和知识点覆盖难度大、缺乏评价标准等难题,解决学校综合性实训课程开发中普遍存在的综合性实训项目校本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真正发挥技能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赛教融合,以赛促教。

(二)实践项目型课程实现专业与产业同步更新

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入,校企共同研发课程已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建设引入企业科研、生产、设计、加工等部分实践性内容,经过优化完善,使其涵盖企业实践中与专业教学相衔接的知识、技能、标准、规范等内容,并将其改造成适应课程教学的项目化课程。校企合作的项目化课程可以成为专业教学与岗位实践类课程的有效过渡课程,从而保证学生在完成基础专业学习后,顺利地过渡到岗位实践综合技能的学习。

实践项目型课程建设,可以有效解决长期困扰职业学校技能培养的瓶颈问题,即在产业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课程伴随行业变化同步发展,如何把当前最新、最主流的技术、方法、工艺、规程、标准等无延时地教授给学生。校企合作项目化课程正是把真实的企业研发、生产、维修、设计等工作,以项目化课程的方式纳入课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学到当前行业、企业中的主流技术,从而构筑起基于实践体验的知识技能体系。

(三)课证融通型课程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近年来一书多证、双证书等已成为职业院校广泛采用的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提高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的相关性,是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利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手段。课证融通型课程开发,就是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涉及的考核项目、考核内容及考核标准与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对接融合,建设既符合专业学习逻辑体系和学习规律、又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取证培训需要的新型专业课程。

课证融通型课程的建设,可以缩短学生课程学习以外的培训时间,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融合。课证融通型课程解决以往专业课程内容覆盖面窄、调整周期长、课程间的关联度低等问题,拓展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的全面性、实时性和综合性。

(四)岗位实践型课程促进课堂与岗位无缝对接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岗位实践类校本课程是衔接专业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工作的重要课程。岗位实践类课程往往是学校根据本校的专业定位和目标就业岗位,通过移植、还原、分解岗位实践活动的核心技能,形成课程对接岗位的综合实践能力训练活动的课程。由于每个学校学生就业的企业不同,就业层次、地区不同,即使是同一专业的毕业生,在对接具体岗位时具体工作内容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岗位实践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也就更需要在学校层面进行开发建设。

岗位实践型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可以解决职业学校长期存在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岗位实践技能匹配度不高、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差距大的问题,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实践无缝对接,达到学生毕业即就业、到岗即适岗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五)职业素养型课程提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

现代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能孤立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知识技能模块外,还应包含系列素质拓展模块课程,比如公文写作、职业礼仪等职业素养模块,音乐、美术等艺术修养模块,摄影、书法等人文素质模块等。丰富多样的课程方向和资源,为学生多元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素质素养型课程建设作为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德育体育美育类课程的有益补充,解决了以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对综合素质类课程关注不够的问题,强化了综合职业素质训练这一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提升了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从而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特色德育型课程提升学校育人内涵质量

作为与社会、经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态,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肩负着文化传承、技能传承的教育使命。校本特色德育课程建设可以在“哲学与人生”“职业指导”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文化特点(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行业道德文化、民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设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专业教学需要的相关德育专题课程。特色德育型课程的建设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不但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而且可以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帮助学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三、新时代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要素

(一)校企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基础平台

1.校企合作为课程调研提供行业支持。

课程开发成功与否,前期课程调研是关键。某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定位及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对后续课程建设起到了方向引领的作用。而科学的调研、前瞻性的预判和合理的课程开发建设方案,都要基于行业、企业、岗位的大量调研数据。学校需要依托企业、行业等教学研究平台,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实施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梳理专业岗位职业素质的要求,对行业企业当前急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方案。

2.校企合作为优化课程体系提供实践基础。

深度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针对目标岗位群的全流程岗位能力分析,对于每个岗位的分析都将涉及上位工序和下位工序,甚至是整个生产、经营、服务流程的各个岗位,企业要给学校较多深入企业实施研究的空间和资源,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密切配合。只有校企双方真正实现深度合作、长期合作,才能保证学校真正通过梳理岗位标准和职业技能,结合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技能,逐步形成基于岗位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3.校企合作为课程资源深度开发提供设施环境支持。

现代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对专业课程资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材、模仿真实岗位工作的虚拟实训教学软件、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标准的规范化操作视频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都离不开一线岗位真实工作环境和生产、管理、服务设施设备的支持。真实场景、真实设备、真实操作是高质量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脱离真实企业、行业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就无从谈起。

4.校企合作完善课程评价模式。

以往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主要集中在课内完成,评价主体往往是授课教师、学生以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但恰恰忽略了学校的重要合作伙伴——企业。校企合作可以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将其作为学校课程的评价主体之一参与课程教学评价。企业按照自身最真实的需求,针对学生校内日常学习、校内实训和校外企业实践等,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动态满足社会需求中不断提升。

(二)信息技术为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在大数据、云计算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更为重要。

一是爬虫技术、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在指定区域(国家和地区)分析专业大类及其细分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数量、专业分布情况、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及发展前景,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调研提供了更为便捷、科学、全面的数据支撑。

二是校本资源建设工作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从电子教材建设到海量教学资源制作再到标准化试题库开发,课程开发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时也正是由于教育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才产生了仿真模拟、在线课堂、5D教学等层出不穷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是信息技术的系统支持,满足当前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是信息化教学过程与课程在线管理等全新的教学管理理念真正落地的有效抓手。通过课程管理系统实施即时查课、全程数据搜集、即时数据分析、助教助学、及时反馈等现代化课程管理,真正实现服务课堂、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服务功能,可以更好地保证校本课程的建设质量和实施效果。

(三)国际标准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建设标准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行业产业同步或实现超前发展,就要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建设质量,而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的标准化。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及实施中,学习吸收通用职业标准、国际化赛项规程要求及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等成熟的国际化课程建设要素,需要与我国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依据校情、学情进行有效转化。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参考国际通行成熟的相关教育标准,比如《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及ISO29990国际教育认证等,优化课程建设、实施、评价、完善的课程开发流程,真正实现课程建设工作的高标准良性循环发展。对接国际标准、融入国际元素,应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内涵质量的有效途径。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职业院校在课程建设中,明确课程定位,围绕核心要素进行分类建设,整合资源打造优质校本课程,将是职业院校推进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