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

2018-01-29闫媛媛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理念理论

闫媛媛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这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是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同时又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当代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

一、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一系列新常态,需要新发展理念的引导。总的来看,我国改革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十六大、十七大期间,我国面临的改革环境相对宽松,改革推进相对容易。然而十八大以来,改革进入深水区与攻坚区,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从发展速度来看,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从发展结构来看,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发展动力来看,十八大以后,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渐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发展面临的风险来看,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生态环境面临的风险日益显现。因此,面对新情况、新阶段和新变化,继续坚持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忽视效益和长远发展,显然行不通,这就需要全新的具有高度思想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发展理念来指导今后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目前,世界格局存在着多种不稳定、不确定、不和谐的因素,但各民族国家加快本国的发展又成为必然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一些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局面,世界经济形势灾难性恶化。这次经济危机带来的教训警醒各国要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生产力,而这就需要新理念的指导。马克思曾就俄国的发展指出:“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1,p578]这就启示人们,后发展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切积极成果,同时也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不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和谐等问题,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财富分配不均、贫困差距拉大等诸多问题就会更加凸显,而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必然会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然会影响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因此,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基于对当前世界格局的分析,基于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的必然选择。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理论与时俱进的要求。我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这一行动指南的内在品质,并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生机与活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p2]因此,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时俱进发展的成果,是我们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具体实际条件相结合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理论与时俱进提出的时代性要求。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立论基础

马克思指出,与人类的生命有机体一样,社会也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因而可以将它称为“社会有机体”。马克思认为,社会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能将它割裂开来:“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呢?”[1,p604]社会有机体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坚实结晶体,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因此,可以通过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概念的阐释,从实践出发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说,以社会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类自身的解放为价值旨归。中国社会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目的在于使中国这个社会有机体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在于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最终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可见,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南,就必然要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其立论基础。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立论基础,集中体现在两者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五大发展理念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与马克思坚持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决定力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将最终旨归指向人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也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决维护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然而,从现实方面考虑,虽然我们党时刻维护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但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拉大等

看似背离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影响了社会有机体的进步与人民群众的信任度。这就要求今后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关注的公平以及民生等问题,注重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从而增加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度和拥护程度,增加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人的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终极目标”[2],这就决定了五大发展理念必定要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立论基础,还体现在这一理论是在全面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坚持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在深刻剖析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基础上提出的。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生产力发展仍然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而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对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然而,目前我国却面临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突出的状况,集中表现在政治法律制度不健全、思想观念落后、改革落实不到位等诸多方面。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有机体的进步。因此,在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全面深化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社会基本矛盾突出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党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论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三、五大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

五大发展理念既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立论基础,又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体现为这一理论在中国实际中的应用和丰富发展上,而这种应用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在实践的操作性和现实的有效性上,即体现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中,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体现在我们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这一理论随时、随地的具体应用上,体现在这一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发展,创新发展为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有机体处于不断的生成、变化、发展、衰亡中,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发展是社会有机体的本质特征,创新发展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邓小平早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并且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成果,正在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对于发展来说是第一动力,突出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就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说,我国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依然较低。

目前,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转变,表面上看是发展速度换挡,实质上是发展动力的切换。因此,急需我国在创新方面下功夫,只有坚持创新,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拉动经济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否则,动力问题解决不好,就难以拉动我国如此大的经济体健康发展。

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整体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为社会有机体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社会有机体是由各种要素和多种结构有秩序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和拼凑,各要素之间处于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网中,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功能大于各要素之和。正是由于社会有机体由多种因素构成,因而更需要通过协调性来保障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目前,我国这个社会有机体还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国民素质失衡的现象,存在着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失衡现象,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诸多现象,这就需要协调发展理念来保障社会有机体的平衡性。协调是两点论与重点论、平衡与不平衡、短板与潜力的统一,这就既保障了社会有机体的总体发展趋势,又兼顾了有机体各要素之间的平衡性。倘若不注重协调性,一个庞大的社会有机体很可能更加凸显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我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协调发展,克服那种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和长远发展的错误认识和做法。

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要保持和谐关系,绿色发展为社会有机体长远发展提供了前提。人类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必然是与自然界密不可分的,自然环境因素是社会有机体最为基础的前提性构成部分,“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p161],这是因为人类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要从自然界获得,或以直接的形式获得,或以间接的形式获得。有了自然界的存在,人类生存才具有可能性,人类将自然界内化为自身生存发展所需,自然界早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保护自然界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就是与人类自身和谐相处。而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理论指引,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自然恢复能力内对自然进行改造,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既不损害当代人利益,也要着眼于长远,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因此,绿色生态理念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保障,为社会有机体长远发展提供了前提。

社会有机体具有动态性和有机性,开放发展为社会有机体和谐发展提供了外部支持。社会有机体处于不断自我更新的运动之中,社会有机体是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界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动态平衡状态与过程。社会有机体之所以“有机”,就在于它是一个和谐的机体,这种和谐性既体现在有机体内部,即整体和谐和内部要素的和谐;也体现在外部和谐,即有机体与外部环境以及其他有机体之间的和谐。社会有机体的动态性和有机性以及改革 30多年取得的成就要求人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决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而开放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利用先进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提供了借鉴和支持。一方面,开放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使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浪潮,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营造了和谐的周围环境,促使中国社会有机体与国际其他社会有机体和谐相处。另一方面,社会有机体进步程度越高,其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此,通过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有利于提高社会有机体的自觉性,提高其调节社会基本矛盾的能力,促使社会有机体进一步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有机体的和谐。

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共享发展为社会有机体提供价值导向。马克思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现实中的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同时也是“剧作者”,人是推动社会有机体向前发展的主体性力量,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终极价值旨归。共享发展秉持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取向,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通过共享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享理念是在当前社会有机体发展状况下,我们党在分析国情的基础上,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的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因此,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点,同时又在实践的具体指向和现实的有效性上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国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胜利所必须坚持的科学理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必须坚持的正确发展理念。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杨青友.论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视野[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6):110-112.

[3]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10- 28(1).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猜你喜欢

马克思理念理论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