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压力管理班本课程方案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63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班会课程内容

一、课程背景

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又一关键期,然而由于学生主观认知的不完善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学生往往会面临很多困惑与问题,随之产生各种压力。在学习方面,高中阶段知识难度加大,且比初中时更加抽象,对思维的要求也更高,这对高中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会表现出对学习方法与要求等的不适应;在生涯规划方面,由于现阶段教育缺乏对学生的生涯指导,使学生在高二分科、高三填报志愿时出现比较明显的焦虑、茫然。这便意味着学生需要学会提前规划,必须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将来准备从事怎样的职业;在人际交往方面,初中阶段同学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亲密,刚进入高中,原有的交际圈常常会被打破,这意味着伙伴关系、师生关系需要重构,而这一时期需要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便导致同伴之间交往不如初中频繁;在亲子关系方面,进入高中后,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更加渴望家长的理解与关心,而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或者过于关注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需求,亲子关系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紧张。结合这些现实问题,笔者开发了“高中生压力管理”班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对压力有正确的认知,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使其掌握处理压力的具体策略。

二、课程对象

高中生(高一至高三)

三、课程目标

认知方面:认识压力的本质,了解情绪的概念,学会相关的沟通技巧,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了解人生规划的意义。

情感方面:拥有足够的自信,感受情绪的力量,拥有坚定的人生理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行为方面:能正确应对压力,管理各种不良的情绪,不让负面情绪影响自己的学习;能以合适的方式与父母、教师、同伴沟通。

四、课程内容

(一)从三个维度建构课程内容

笔者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着手建构课程内容。认知、情感、行为之间能相互影响:(1)认知产生情感:我们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们在某一时刻感到欣喜、失望或是忧郁,取决于相关的思想和信条。(2)认知影响行为:认知既可以激励我们去践行与目标一致的事情,也可能会导致有害的行为。(3)行为影响认知和情感:行为可以直接改善情绪,也能通过其对认知的作用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方式。

(二)依据“一个中心、两个外力”设计课程内容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逐渐认识到,一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家长的倾力相助。当教师和家长这两个外力目标一致地往中心同时发力,教育才能呈现出最好的效果。课程内容的形式包括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户外拓展训练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另外,从家长和教师两个“外力”出发,本课程也设计了家长会、家长教育专题讲座、家长教育沙龙、家长代表讲座、任课教师帮扶等内容,期待通过学生、家长、教师的三方合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三)分三个阶段推进课程内容

结合高中生在三年里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笔者将课程内容分三个阶段去逐步推进。第一阶段课程内容侧重于帮助学生认识压力、解读情绪、树立目标意识、学会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和生活;第二阶段课程内容侧重于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情绪管理、学会给自己的人生做规划;第三阶段课程内容侧重于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提升勇气、掌握简单的潜意识放松训练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课程的具体内容见表1:

五、课程实施

(一)第一阶段(高一)

1.学生特点。

对于高一新生来说,他们对“压力是什么”还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因此,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压力的本质、压力产生的原因,即压力源;压力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情绪体验,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因此,本阶段课程还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情绪,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对学习的影响。由于很多学生的压力来自缺乏明确的目标或者目标过高,因此,本阶段课程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目标。

2.实施计划。

上学期9月初:主题班会《如何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上学期12月初:心理健康讲座《认识压力》,主题班会《压力来自哪里》;

下学期3月中旬(期中考试过后):主题班会《如何学好高中课程》,家长会《不给学生增压》,根据两个月的观察和问卷评估确定任课教师一对一帮扶计划;

下学期6月:主题班会《目标意识与目标管理》,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任课教师帮扶总结。

(二)第二阶段(高二)

1.学生特点。

通过第一阶段的课程,学生基本掌握压力和情绪的概念,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后,第二阶段的任务有以下三个:通过韦纳的归因理论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压力源;引导学生自我调整和管理情绪(ABC理论),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情绪ABC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情绪与自身认知的紧密联系,从而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帮助学生学会目标管理。

2.实施计划。

上学期9月:主题班会《我的情绪我做主》,家长开放日,任课教师帮扶计划,心理健康课《情绪管理理论及归因理论》;

上学期11月:心理健康课《生涯规划系列课》,家长代表讲座《我的职业发展之路》;

下学期3月:主题班会《我的未来不是梦》、家长家庭教育沙龙;

下学期5月:心理健康课《良好的关系从沟通开始》、任课教师帮扶总结。

(三)第三阶段(高三)

1.学生特点。

有了前面两个阶段打下的基础,学生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学习毕竟是一个考验意志力的事情,学习中会不断碰到困难,学生的思想也会出现动摇,进入高三后需要再推他们一把。因此,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坚定信念,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另外,通过潜意识放松训练帮助学生缓解临近高考的紧张情绪。

2.实施计划。

上学期9月:主题班会《高考,我来了》、任课教师重点帮扶计划;

上学期11月:心理健康课《信念的力量》;

下学期3月:心理健康课讲座《潜意识放松训练》;

下学期5月:亲子家长会、任课教师帮扶总结。

六、课程评价

(一)评价主体

由于本课程内容的设计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因此学生是课程评价的主体。另外,由于家长和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参与者,所以家长和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的完善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评价工具

主要工具有测试量表、调查问卷、反馈表和座谈会。通过测试量表的形式跟踪调查学生的压力和情绪状态;通过调查问卷、反馈表、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即时状态,掌握学生和家长对课程的评价,收集学生和家长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或完善。

(三)评价内容

对课程进行评价时主要以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以此实现课程的优化。具体措施如下:

1.学生和家长评价课程。每阶段课程结束后都通过测试量表和问卷收集学生和家长对课程的评价,主要有《压力测试量表》《情绪管理测试量表》《目标管理框架图》《压力问卷调查》《家长会反馈表》《家长开放日反馈表》《家长主题沙龙反馈表》等。

2.学生及家长自我评价。每阶段课程结束后,家长和学生通过写自我反思的方式总结这阶段课程对自己的帮助以及效果。

3.教师评价。每阶段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及家长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效性进行评估并反思,然后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心理健康教师则根据阶段性评价结果对课程内容进行适时调整。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班会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