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死亡如何可能?
——评王云岭《现代医学与尊严死亡》
2018-01-29陈化,刘俊荣
尊严死亡已经成为现代生命伦理学热烈讨论的重要议题。这既是对现代生物技术临床运用带来诸多伦理挑战的反思与回应,更是现代世界急剧变迁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主体精神的内在诉求:一个处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现代社会,日益彰显个体道德与价值追求,即使在面对死亡这一“宿命”问题上,人们也不再是被动地听天由命,而是可以自由理性地作出选择。一方面,死亡的必然性决定了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必然走进死亡与接受死亡;另一方面,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与日新月异的医学知识产生了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使人类对于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期待,追求生命的意义与尊严的获得。然而,与生俱来的对生的偏爱和对死的抗拒,叠加着传统“贵生”与“乐生”的思想,使人们对待生死问题呈现截然不同的态度。生与死既存在着内在的冲突与紧张,死亡是对生命的消解与否定,但二者之间又存在深刻的辩证关系:死亡是生命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死亡内生于生命。
然而,基于被贴上了忌讳的标签,死亡成了中国文化中讳莫如深的语词。对于尊严死亡的学术研究更是涉足甚少。改革开放以来,汗牛充栋的学术著作中不乏涉及死亡的经卷和论著,但是将尊严与死亡结合起来作为研究进路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却寥若晨星。王云岭博士的《现代医学与死亡尊严》(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系统性地探讨了尊严死亡这一沉重而现实的伦理问题,成为国内首部探讨死亡尊严问题的专著,开启了尊严死亡研讨的大门。王云岭博士从事医学伦理学讲授研究近二十余年,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十余年,正是在长期的教研实践中,“深感死亡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议题”;且博士论文围绕尊严死亡问题展开研究。应该说,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为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历,使作者对于尊严死亡的研究避免了纯粹的“形而下”或单向度“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而是有机整合了尊严死亡的经验与超验两个向度。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尊严这一形而上的“生命伦理学模糊性范畴”(Ruth Macklin 语)切入,剖析尊严死亡的理论基础,论证现代医学情景下的现实可能性,最终回归现实,以“全人关怀与整体性追求”作为现代医学实现尊严死亡的重要进路。从形而上的理论研究到形而下的实践诉求,作者直面终末期患者的生存境遇,帮助他们寻求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尊严。
《现代医学与尊严死亡》通过两个部分、五章的篇幅系统地回答了尊严死亡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方面,梳理尊严思想的历史变迁与理论解读,并对于尊严思想在生命伦理学存废之争作出回应,强调“尊严概念具有其他话语与概念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捍卫尊严概念在生命伦理学领域中的合法性,为尊严死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社会关注尊严提供了一面“镜像”;另一方面,通过对现代医学语境下中国病人如终末期患者存在的“主体性消解”现象与“癌症患者的自杀”论证尊严死亡的现实诉求,并指出“安宁疗护与安乐死”是走向尊严死亡的重要进路。作者进而对目前热议的安乐死合法化进行证明,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阐述“尊严死亡是安乐死合法化的重要道德基础”。
纵观该著作,作者围绕“尊严死亡”的主题,整合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现实案例,理路清楚,叙事详细,将古典理论进行现代转化,将尊严死亡纳入现代医学的宏观视域下考察,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尊严死亡“何以必要”“如何可能”等问题,并对尊严死亡走的未来走向做出美好的展望:“尊严死亡必将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即对于现代医学的解读过于简单和薄弱,仅在第三章序言中从技术层面介绍。现代医学还应当涉及人与制度建设两个层面,只有涉及现代人才能更深刻回答尊严死亡的可能性;只有回到制度尤其是卫生法制建设,才能提出现代尊严死亡的真正实现需要现代医学制度的支持。
当然,这并不会妨碍该著作在“尊严死亡”这一问题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及其所呈现的社会价值。随着疾病谱系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速,现代生物技术对生命的干预不断增加,个体理性与主体性的觉醒,个体生命末期的尊严问题将会被广泛关注。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体,都需要面对现代医学的“关照”,也可能成为“终末期的患者”,因此探讨“患者尊严”实际上是探讨人的尊严,事关社会中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医学与尊严死亡》对于学界、民众甚至政府关注终末期患者的“尊严”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