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模式背景下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优势

2018-01-29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39期
关键词:医养中医药养老

文 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91)

随着大众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进而人口老龄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何养老成为社会重点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成为当今社会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中医药作为我国的绿色资源,在此领域中起到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融入中医药服务的健康养老是我国独有的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为老年人群获得健康和愈疾防病保驾护航。因此,如果说“医养结合”是一个链条的话,养生是起点,医疗是保障,养护是核心。

1 “医养结合”概念解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目前正处于不断实践探索中,国内其理论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1﹞因此关于“医养结合”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务模式,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医疗和养老的概念。研究至今提法较多两种说法认为医养结合是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医养结合是一种更加重视医疗与健康的养老模式。从两种提法来看过于偏重于医疗或养老单方面的作用。而目前的趋势是将老年人的健康和医疗服务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将原有养老服务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外延。因此,医养结合是在政府统筹规划下,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整合现有资源,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对有需求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生活照料、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一体化的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养结合的概念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讨和摸索。

2 社会需求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数据显示到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己达2.02亿,占总人口14.80%。﹝2﹞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也显示,年龄高出60岁的人口约为22万人,占总人口的16.2%。如果按0.5%~1.0%的增长速度,预计2030年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20%左右。﹝3﹞有学者称中国将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社会。

许多慢性疾病造成患者失能或半失能,是一个庞大的有着长期照护康复需求的群体;我国独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造成现在的家庭小型化,使照料老人成为沉重负担;需长期医疗服务的急性病恢复期和晚期姑息治疗患者。以上是我国老龄人口呈现的三个特点,﹝4﹞使得人口老龄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随即出现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给当今医药卫生学者提出了尖锐的面临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实现医养结合构建新型、科学的医疗和养老机构,真正实现医养结合势在必行,医养结合的优势在于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以医疗为基础,构建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连续服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促进全民身体健康的目标。中医药健康服务是祖国医学和文化的瑰宝,有着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有完整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多方面,在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自2013年起国家对发展养老服务业相关政策支持陆续出台,总体目标: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大力发展医养融合。为需要照护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的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等养老服务。时间点到2017年在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方面形成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建成一批既具医疗能力又兼有养老服务资质的养老机构。随着发展到2020年医养结合相关政策法规达到基本建立,形成资源共享,全覆盖、具有一定规模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5﹞在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方面对各地民政、卫生计生部门要求给予高度重视,优化审批流程,大力支持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

4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融入中医特色服务的优势

4.1 “治未病”理念,

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和既病防变是“治未病”理论的核心所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体现。是中医药诊治的基本法则,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准则和理论。老年人患病的特点为疾病病种多、病情复杂且并发症高,对老年人晚年生活能否健康养老具有较大影响。药物疗法、饮食指导、非药物疗法起到调节气血、增强体质的作用,改善老年人体质。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全程。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全方面综合调治。

4.2 辨证论治,有效控制疾病

中医个体化诊疗方案将人体看做一个整体,用“整体观”的思想指导诊疗方案,是中医药是的特色和优势,核心内容“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念,指导个体化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制定,在控制病情、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4.3 非药物疗法有助于提高生存质量

中医非药物疗法:食疗、刮痧、拔罐、艾灸等其特点是简便、有效、价格低廉,尤其适合老年人群特定的体制状态和健康需求,是老年患者较易接受的疗法,对于疾病预防及带病延年有着极大的帮助,在日常保健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中医特色服务”推行情况

选取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心社区管辖的5个居委会,老龄化水平超过14%。是北京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社区。为了解社区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以便今后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满意的健康服务。对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采用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老人非常愿意接受中医药健康服务。较为集中的是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护理、用药指导、中医膳食指导等。对于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接受程度也较高,如耳穴埋豆、拔罐、艾灸、刮痧、熏洗等,另外健身操:太极、八段锦、六字诀等也是老人们愿意接受的日常保健项目。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中医药健康服务具有一定的需求。根据居民需求,在社区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中医药健康服务具有可行性。根据调查结果依托我院“岐黄之光”之岐黄文化护理品牌建设,联合医养康(北京)健康服务中心在社区内有计划的开展实施。

6 “医养结合”模式建设过程中问题及建议

6.1 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尝试老年护理保险

我国现行的医保政策对于与养老相关费用还不能做到涵盖。患者负担较重,即使在医疗行为中融入也受到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对于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会以各种方式频繁办理出入院来适应医保政策,造成极大的医疗资源浪费,但如果费用由患者自己负担,也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如果医养合理的结合,将费用纳入医保管理范畴,将大大减轻老人的负担,使他们能够等到更好的养老服务。

6.2 适度政策倾斜,吸引专业人才服务于基层,缓解人员紧缺问题

医养结合的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承担了大量的实际工作,要求他们既要有专业技术又是善于老年人沟通的医疗护理人才。目前的状况是基层医务人员收入偏低,医护人员有很大缺口,尤其是老年病医疗、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更大。因此需要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医养服务的队伍中。

6.3 适时实施老年护理员职业资格认证

目前现状显示养老护理人员处于不专业,低水平的状态。而群体的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大大限制了就业吸引力,同时也缺乏对其专业的护理知识培训及准入制度。建立老年护理员发展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老年护理员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体系迫在眉睫。

6.4 联动政府部门协调机制及从法律层面明晰医养结合服务范畴

“医养结合”型卫生机构正以快速的步伐发展,在服务标准、管理规范、设施标准等方面应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需要多部门合作,密切横向联系。在服务性质、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等方面给予统一,逐步过渡到在法律层面上界定范畴和责任。

7 结 论

7.1 基于医养结合模式在社区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值得尝试的。

社区卫生服务在老年保健服务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是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和实施的最佳地点和模式。在很多方面如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实施健康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7.2 中医药服务在医养结合服务中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传统中医药历来注重养生保健,理论层面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防重于治”学说给老年养生保健提供学术保障。多种适宜技术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对于大批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和许多慢性病患者的调理尤为重要。

7.3 推行基层社区“中医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是可行的途径

通过推行中医特色医养结合服务在提高患病老人生活质量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因此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融入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医养结合”模式的有效尝试。

构建医养结合的中医特色社区康复保健体系,优化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配置,应用传统非药物中医特色手段,帮助病残老年人重获自信,促进其身心功能整体恢复,有利于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同时弘扬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医养中医药养老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