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开发班本课程
2018-01-29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心,班级是实施课程的主阵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可见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在于“适应”。“班本课程”指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讨论、开发的特色课程。班本课程能很好地诠释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能有效地激发班集体的活力,能最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一、班本课程的准确定位——源于生,意在唤醒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单位,班本课程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在研究和开发班本课程的同时能认识自我,发现自身价值,找到存在感。班主任从班级视角出发,为寻求适合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成长去研究班本课程是有必要的,那么班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何处?仅仅是为了提升班级特色吗?提升班级特色的落脚点又是什么?很显然,一切的落脚点都在“人”——鲜活的生命个体,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班级特色的深处是班级文化,既是以文化人,也是以人化文,所以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学生既是班级文化的体验者,也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班本课程的定位在“学生”,学生参与班本课程的开发,班级课程也源于学生,意在唤醒学生的个性,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一位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给我发来短信:“老师,你真是个预言家,你仿佛能预见三年后我在英语学习上的‘吃力点’。现在,每当英语模拟测试阅读理解拿到满分的时候,我都会特别骄傲——六年级的时候您在班上为我们设立了“英语角”,在课堂上带着我们畅游英文绘本故事,这些都是您带给我们的。”校事,班事,事事上心;学习,育人,齐头并进。当我发现班级学生不爱阅读,学生的英语阅读也仅局限于英语课本时,我开始有了担心,因为这对即将迈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我了解到我们班学生之所以不爱阅读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读什么,也不会读。针对这些问题,我征求班委会成员的意见,在家长的支持下,用班费为学生们购置了一些适合他们的英文绘本归整在班级的“英语角”。在学生们的共同探讨下,我们制订了英语角绘本借阅守则,并设立专门的小岗位去管理。同时,我试着每周抽出半节英语课时间让学生们分享绘本阅读的心得体会。渐渐地,一周20分钟的读书分享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的“胃口”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间捧起了绘本,畅游在英文绘本的世界里。
二、班本课程的存在价值——依于需,多方共赢
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让课堂成为学生习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个性的场域,但随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层层推进,真的有必要再去拓展班本课程吗?制订班本课程的标准是什么?学校课程基本已占据了教师们的大部分时间,他们是否还有精力去开发班本课程?只有消除这些疑虑,探行者们才有勇气和自信对班本课程进行实践与改革。
记得有一次,我兴致勃勃地上传了活动照片,一位家长在QQ群里问我:“杨老师,为什么我看到的都是你在讲,很少看到孩子们的互动啊?”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呀,学生应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班本课程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教师只有将心中的理念和想法可视化、系统化,才能促使班本课程操作性更强、效果更持续。
(一)班级管理的需要
1.主题活动成序列。
每一位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的时候不免会有迷茫与不适,特别是面对家长的质疑,教师们的积极性会被挫伤,我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家长们熟悉起来,消除他们的疑虑?怎样快速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相互融合?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以“走进来”为主题的破冰课程,如开学第一周“走进班级”:我邀请部分家长走进课堂,和学生们共上一堂“让你认识我”的课,鼓励家长带着学生一起上台自我介绍,既增进了学生间的互动,也缩短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第二周“走进心田”:我鼓励学生们在祝福卡上写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借此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虽只是小小的举动,却能走进家长的心。第三周“走近孩子”:教师组织学生在周末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义卖报纸,并邀请家长参与。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家长们看到孩子不怕吃苦、乐于助人等优点,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2.学生兴趣需激发。
无论开发怎样的班本课程,都要基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开发班本课程的同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品质。如新学期开始,很多学生沉浸在暑假快乐的回忆中,心思一时间也回归不到学习上。于是,我将班级学生分成10个小组,从开学初开始,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准备介绍稿、制作PPT、绘画手抄报等形式为大家介绍他们的暑假生活。一学期下来,学生便能领略到10个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每一次聆听无形中都化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二)资源整合的需要
1.资源优势结合。
学生的身边有很多“活教材”,这些资源往往可以为开发班本课程所用。如我校针对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开设了“女童保护”的校本课程。利用这一优势,我在班本课程的开发中扩展了自我保护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女生,因为男生也同样需要保护。我设计了以“请不要随便碰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身体不同的隐私部位,知道背心、短裤覆盖的地方是隐私部位,其他人不能随便乱碰;通过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不良侵害行为的种类;遇到不良侵害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等。
2.时空资源深度融合。
班级容量的大小不是取决于教室的硬件设施,而取决于软件——教师的智慧、气度和视野。教室除了是接受知识的场所,还应是充满爱、温暖和智慧的地方。为了实现空间资源的深度融合,我将班级QQ群名更改为“时空隧道”。班级里的各项活动、比赛我都会及时捕捉,编辑成图文并茂的材料后上传到“时空隧道”里,便于美好记忆的留存。班级博客成为师生、家校共育的一方“乐土”,大家辛勤“耕耘”,幸福共享。
3.生活资源多元整合。
“生活处处是课程。”班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与社会资源整合,如学生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与贫困学校学生手拉手献爱心,节假日与家长、同学、老师一起去户外踏青郊游等;还需与校园文化整合,如班级教室墙上的名人名言,校园里的警示标语,大课间的跳蚤市场等,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和生活技巧;还要与家庭资源整合,如亲子共读,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时光,孩子与家长一起做家务,锻炼动手能力。
三、班本课程的合理开发——游于艺,形式灵活
(一)晨读——幸福之花从这里绽放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个人一天之中相对清醒的时刻,于是我带领学生们开发了班级晨读课程。晨读的15分钟是我和学生们的“励志”时刻。我会从《超级演说家》《人民日报——夜读》《开讲啦》等电视节目或报纸杂志中选择适合的文章、语句与学生们分享。我努力发现学生们的兴趣点,用平实简单的语言向他们讲述做人的道理。将不屈的毅力、生活的智慧、做人的正道、学习的热情等哲理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滋养他们的心田。不仅如此,年级还会集合全组教师的智慧,借助书籍、报纸、网络、电视节目等渠道收集大量名言警句,以丰富我们的班本课程资源,同时还鼓励学生们记录“最有意义的一句话”和同伴们分享。师生共同协作,我们的班本课程丰富多彩,学生们也拥有了更广阔、自由的空间。
(二)课前——点滴时间汇聚大幸福
英语课前五分钟,我将它命名为“脱口秀”时间,这是我们班的特有课程项目。主要是针对现在一些学生口头表达不畅的现状,鼓励他们开口说英语,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课程形式有绘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播报新热点、故事大王等,学生们穿上精美的表演服饰,手持话筒,按学号顺序轮流上台表演展示,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夕秀——活力绽放在魅力舞台
社团类的班本课程我们一般会放在下午两节课后。根据事先学生自主申报感兴趣的社团到后来全班讨论通过,班级内部共成立4个社团:纤纤细手——编织社、天马行空——拼装社、古色古香——诗朗诵、龙飞凤舞——书法社。我也积极请来了“外援”指导学生们的社团活动。20分钟后,学生们在班级内部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并且开展社团间的取长补短、邀请指导教师点评、学生间互评等活动。看着学生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的心中充满了动力。
班本课程的研究之路越走越远,班主任的思考也势必需要越行越深。构建班本课程的独特性、灵活性,贴近学生的个性需求是班本课程的研究基石。“学生发起、教师参与、服务成长、属于班级”是构建班本课程的重要因素。班主任只有怀揣着一颗对鲜活生命的敬畏之心,善于发现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才能构建出适合班级及学生发展的班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