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的门诊医患沟通提升患者安全和人文关怀
2018-01-29刘德海马志娟王香平
■ 姚 峥 刘德海 马志娟 王香平
医患沟通是门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消除医患之间的误解和隔阂,保障患者安全,提升人文关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门诊医患沟通方面积极探索,现将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
1 门诊需要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
1.1 门诊患者特点
1.1.1 角色变化导致心理和行为变化。门诊患者多因感到身体不适而就诊。从健康人进入患者的角色改变,以及疾病的不确定性,患者心理、认知和行为能力发生变化,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1.1.2 患者在候诊时焦虑烦燥的心理最为明显。患者常表现坐立不安、来回踱步、不断询问就诊的号码。
1.1.3 大部分患者具有被尊重和被重视的心理需要。患者认为自己患病了,能力下降,情感脆弱,社会适应力下降,需要照护和关爱,应该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和关怀。
1.1.4 寻求名医的心态是大多数患者的共有特点。希望尽快明确诊断,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医务人员稍不符合他们想象的言谈举止,就会引发患者心理的强烈变化,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引起医疗纠纷。
1.2 门诊工作特点
1.2.1 独立性。要求医务人员独立完成门诊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合理施治。能够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妥善处理特殊情况。
1.2.2 即时性。医师需要在门诊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个病例的诊疗过程,包括问诊、开具检验检查申请单或处方、书写病历、与患者沟通、告知病情、解答患者疑问等。指导患者下一步诊疗,完成复诊预约、预约门诊手术、或办理住院手续等。
1.2.3 差异性。患者心身状况存在个体差异,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治疗效果的预期目标参差不齐,处置方案因人调整,医患交流方式因人而异。
1.2.4 不确定性。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就医环节多,就医需求千差万别,病情转归会受到多方因素影响,诸多客观因素导致门诊工作不确定性突出。1.2.5 风险性。医疗风险早已引起业内重视。这方面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是美国医学研究所1999年公开发表的《犯错是人的本性:建立更为安全的医疗系统》报告,医疗系统并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安全。
2 门诊重点岗位医患沟通实践
2.1 咨询台
咨询台主要接待首次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有外埠患者、老年朋友、孕妇、残障人员等。由于人员流动快,咨询量大,要求咨询人员仔细倾听患者的问题,通过简短而规范的交流,迅速锁定患者的真正困惑,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主要解答,根据病症应该挂什么号,首次来医院就诊如何办理注册手续,如何预约就诊,门诊工作时间和窗口开放时间,诊室、检查室和治疗室的位置,社区转诊后如何对接就诊,大型检查项目如何办理预约等。根据患者常见的共性问题,制作“就诊一问一答”“门诊环境和位置导引单”等小贴士,供患者参考。医患沟通中切忌因解释内容的重复性而忽视了患者个体年龄、心理、地域、疾病背景、就诊需求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做到因人而异,适时调整沟通方式。
2.2 分诊导诊台
分诊台主要根据患者的号别及建议就诊的时间段,及时引导、分流患者,妥善安置患者候诊。优先照顾老年人、行动不便、视力障碍的患者。主动巡视,及时提醒做好就诊的准备。现场解答患者疑问,介绍门诊时间、就诊或复诊的注意事项。开展诊间健康宣传,提供科普手册,普及防病知识,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重要形式。通过友善的医患沟通,维护良好的就诊秩序,保持安静的就诊环境,让患者平静下来,有助于患者下一环节的诊治。
2.3 诊室
医师通过问诊,掌握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了解患者就诊需求和心理状态,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诊疗提供依据,指导患者合理诊治,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问诊中医师要专注认真,耐心仔细,对患者给予关爱。
病情告知是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医师通过问诊查看患者,阅读既往病历资料,掌握患者病史,对病情有了初步判断,拟定下一步诊疗方案。此时,医师要与患者充分交流,客观分析、解释病情,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告知患者医疗干预只能解决部分问题,纠正患者对疾病的误解,切忌对疗效抱有盲目过高的期盼。选择治疗方案时,向患者说明每种方案的利与弊,指出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介绍出现问题时的替补方案。必要时可借助模型、解剖示意图进行实物沟通。面对疾病和医师的解释,患者表现迥异。有些患者希望医师重复讲解,加深印象,增强自信。有些患者虽然听取了医师的建议,但很难转变对疾病的固有认知。所以,医师应该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尊重患者的选择,争取医患双方达成共识。
规范病历书写,既是医患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又是履行患者告知义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医患口头沟通的基础上,接诊医师以书面文字的方式记录沟通的内容,并与患者达成病情描述、下一步诊治的共识。医师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地书写病历。包括患者主动提出的主诉(就诊原因)、现病史(症状及出现时间、病情变化、诊疗过程及效果)、既往史(用药史、药物过敏史、手术史等)等,医师客观查体记录,对病情的初步判断,下一步检验检查和治疗方案,以及注意事项等。病历还包括检验检查申请单、处方、特殊检查治疗的知情同意书等。病历资料属于书面沟通方式,弥补口头沟通的不足。
保护患者隐私,增加患者的信任度,有助于良好医患沟通。诊室内做到一医一患,留在诊室内的家属或朋友要征得患者的同意。给患者做体格检查时要先征得患者的同意。保护患者隐私是对患者的尊重。
2.4 检查治疗室
门诊检查治疗时,要以安慰的话语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不仅体现对患者的关爱,还要落实查对制度和操作规范,履行告知、保护患者隐私等岗位职责。门诊静脉取血时,通过交流,核对患者姓名、检验项目和采血试管等信息,了解患者血管情况,尽量减轻穿刺痛苦。取血后告知患者按压时间、领取报告的时间和方式等。注射治疗前,核对患者姓名、注射药品及剂量,询问患者用药情况和过敏史,告知注射后的注意事项。换药前检查伤口,询问患者的感受,告知如何换药、可能的痛苦,以及换药后的注意事项。准备病灶穿刺时,先确定穿刺部位,与患者交流,摆好体位,告知穿刺过程如何与医师配合,以及穿刺后的注意事项。
2.5 门诊窗口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不断优化流程,人工窗口的很多功能被自助设施取代。目前窗口主要为不会操作自助设备、或者操作失败的患者提供人工服务,如患者信息注册、挂号、收费、办理退费、预约检查、补打发票等。工作人员倾听患者的要求,特别是老年人和残障人员,应放慢交流节奏,详细说明,甚至反复解释。如果单纯口头交流不能解决患者的问题,还可以把告知的内容写在纸上,直至患者真正明白、满意为止[1]。
2.6 志愿服务岗位
志愿岗位本着主动服务、移动服务和准确服务的原则,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就诊。志愿者主动巡视门诊区域,与患者亲切交谈,耐心解答,详细介绍就诊流程和注意事项,为患者选择更加适宜便捷的就诊流程,舒缓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患者在新的环境下缺乏安全感,认知能力下降,即便医院粘贴了标识牌,悬挂了就诊指南,患者往往视而不见。所以,志愿者除了口头指引就诊位置,还可亲自陪同患者前往目的地,切实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2.7 门诊接待室
患者遇到问题,就诊不顺利,对医务人员的工作产生质疑、出现矛盾,对医院的工作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时,会到门诊接待室反映情况。这类患者往往比较激动,难以自控,声音高亢,语言激烈,甚至行为过激。接待人员可运用“GLTC”医患沟通模式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即示善(good will)、倾听(listenning)、交流(talking)、合作 (cooperation)。首先,接待人员应该主动、有效表达善意,用和善的肢体语言和亲切的口头语言体现人道与仁爱的人文关爱。第二,接待人员要认真倾听患者讲述事情的经过和诉求,不要随意打断患者,可以适当提问,让患者知道他是受到重视的,被尊重的。对于情绪激动、或感觉委屈的患者,可以给予善意的安抚。第三,患者情绪逐渐平稳后,接待人员可以开始与患者进行交流。谈话的角度应该是客观中立的,不带有任何偏见。谈话的方式应该是平和而积极主动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坦诚相待,尽量采用患者能够接受的交流方式。谈话的内容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化解矛盾。第四,与患者达成解决方案的共识。能为患者解决的尽快解决;当时不能解决的,在约定的时间内为其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向患者致歉,说明原因,征得患者理解,表明医院愿意为患者提供帮助的诚意。
3 医患沟通技能培训
医务人员在医患沟通中起主导作用。让患者安静下来,明白过来,首先医务人员应做到爱岗敬业,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医院重视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医患沟通能力[2],和谐医患关系,共同完成诊疗过程。确定培训目标,即人人掌握医患沟通技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解决临床沟通问题。培训方式有邀请专家现场授课,培训医患沟通技能;组织新入职员工上岗前培训;定期召开门诊例会,反馈医患沟通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科室召开班组会,交流、借鉴医患沟通经验。将医患沟通培训作为医院常态化工作之一。
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消除医患之间的误解和隔阂,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从患者的感受出发,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可增进人文关怀。
4 讨论
4.1 良好的医患沟通方式是医务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医患沟通应本着“诚信、尊重、同情、耐心”的原则。医患沟通方式包括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实物沟通。医务人员单纯具备专业知识,而缺乏沟通技能,同样会干扰诊疗效果,影响医疗质量。将专业知识与沟通技能相结合,运用良好的医患沟通方式,发挥专业特长,合理施治,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避免强求患者立即接受事实,避免使用易刺激患者情绪的词语和语气,避免过多使用患者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
4.2 良好的医患沟通需要加强培训、不断实践和持续改进
医患沟通作为医务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需要定期训练。医院结合医疗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新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医务人员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3],提高整体沟通能力。从医院、科室、个人3个层面加强培训,从自身做起,提高职业修养,吸取经验教训,在工作中反复实践[4],持续改进。
4.3 良好的医患沟通提升患者安全和人文关怀
医患沟通应是人文言行与医学言行密切结合的机制,医方主导,医患全方位信息交流的模式。201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明确规定,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为患者提供多种参与医疗照护过程的方式和途径,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医患沟通中注重重点环节[5],尊重患者,关注患者感受,保障患者安全,提升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