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临床效果探讨
2018-01-29赵云鹏
赵云鹏
急性白血病是由于造血肝细胞异常,造成的克隆性恶性疾病,白血病细胞经克隆后原本所具有的分化成熟的能力消失,同时在细胞发育所处阶段停滞[1]。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白细胞的增生积聚对于其他组织器官具有浸润作用,也可抑制造血功能正常运行,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的特点,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为出血、感染、贫血。我院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现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白血病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9~64岁,平均年龄(39.1±4.6)岁,中医辨证分型为:6例为热毒炽盛型;10例为气血两虚型;8例为脾胃虚弱型;6例为肝郁脾虚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8~61岁,平均年龄(38.9±4.1)岁,中医辨证分型为:8例为热毒炽盛型;9例为气血两虚型;7例为脾胃虚弱型;6例为肝郁脾虚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辨证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即采用标准化疗方案,在肛门内塞入双氯酚酸钠,若患者经8 h治疗后发热症状未消退,即可重新给药,至患者发热症状有效缓解或消失。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于热毒炽盛者采用生地黄、生石膏、白花蛇舌草、大青叶、白矛根、半枝莲各30 g,赤芍12 g,龙葵、玄参、茜草各15 g,牡丹皮、栀子与黄芩各10 g。气血两虚者采用生地、熟地、天冬、何首乌、党参、黄精各15 g,山药、黄芪各20 g,半枝莲25 g,白花蛇舌草30 g,黄芩10 g。脾胃虚弱型采用黄芪、代赭石25 g,白术、柴胡、党参各15 g,白芍、当归、旋复花、法半夏、生姜、甘草各10 g。肝郁脾虚者采用柴胡、茯苓各20 g,当归、白术、白芍、薄荷、栀子各15 g,丹皮10 g。以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 d。1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
1.3 评定指标
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的体温恢复均恢复正常,停止用药后7 d发热未反复评为优;患者体温降低但未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停药后7 d内病情稳定评为良;患者用药后体温未恢复评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0.0软件对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t检验,若P<0.05,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7 d治疗后,优20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经7 d治疗后,优13例,良9例,差8例,优良率为73.33%,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白血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疾病,属于血液病的一种,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的特点,患者多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肝脾肥大、消瘦、淋巴结肿大、骨痛、胸骨压痛、白细胞计数增高、骨髓增生明显等症状[2]。白血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在化疗过程中会导致白细胞数量降低,同时加之粒细胞的缺乏,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性发热[3]。白血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血症”“虚劳”“血虚”范畴,急性白血病发热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类,第一种为低热,体温在38℃左右,自汗,午后明显,如潮热蒸骨,中医称为“内蒸”;另一种为壮热,体温高达39℃以上,有汗不解、烦躁不安[4]。
急性白血病发热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口渴壮热、血色鲜红、齿鼻衄血、黑便等症为热毒炽盛型,多见于急性白血病发病初期或者复发时,以邪实为主,致病原因为热毒炽盛,营血内陷[5];中医治疗原则为热挫止血、清毒复阴。患者临床表现为气短乏力、低热反复、腰膝酸软、自汗、盗汗、皮肤时有紫癜、少食呆纳、舌淡胎少、脉细数为气血两虚型;致病原因为毒邪内侵,营阴受损,致使阴气损失,中医辨证理论而言,应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给予治疗[6]。患者表现为体温变化反复、低热不退、舌淡苔薄、脉细弱为脾胃虚弱型,多见于化疗患者;应以补中益气、除热甘温为治疗原则。患者表现为潮热、低热、小腹胀痛、舌淡苔腻、脉细弱为肝郁脾虚型,应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7]。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可使患者的发热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减少发热反复的情况,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审因辨证、分型论治符合中医学辨证施治原则,本病从病因着手治疗,以临床实病验之,行之有效[8]。
本次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经7 d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本次研究提示,相比于西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使患者的发热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发热反复的情况。
[1] 杨伟涛. 中医辩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25例临床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16,24(7):109-110.
[2] 邢志红.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效果观察[J]. 社区医学杂志,2014,12(7):26-27.
[3] 李燕妮,何新发. 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在急性白血病发热患者中的价值[J]. 广西医学,2016,38(11):1611-1613.
[4] 李宇新,任方刚,张娜,等. 降钙素原检测在急性白血病发热患者抗感染治疗中价值[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5):755-756.
[5] 姚芳. 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疗效分析[C].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2014:1-4.
[6] 王合章. 中医辩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25例临床分析[J]. 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4):127.
[7] 杨秀玲,陈文菁,李洁美,等. 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原因分析及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3):82-84.
[8] 张广吉,李巍,张科民,等. 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伴肺部非特异影像学改变的治疗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2):2698-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