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产学研用体系中高校的定位与角色研究

2018-01-29朱丽丽杜宇能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产学研体系院校

朱丽丽 杜宇能

(1.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3.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6)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提升产学研主体的联结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更多主体参与合作,提升合作的层次和动力[1]。与国外学术界主要研究“学研合作”不同[2],我国学界对产学研合作研究有着不同的视角,并且逐渐从过去的“产学研”合作研究过渡到“政产学研”[3]。近年来随着对产学研合作体系中用户功能的强调,学界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开始以“政产学研用”为对象,展开相关研究[4]。

在关于“政产学研用”体系的现有研究中,有学者研究了高等院校与合作单位的协同发展机制[5],有学者研究了地方政府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发挥自身作用的策略[6],有学者研究了如何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发挥企业的主体创新地位[7]。在当前的“政产学研用”体系中,高职院校是重要的组成主体。与研究型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在“政产学研用”有其自身特殊的定位,然而在当前关于“政产学研用”体系的研究中,尚缺少对高职院校的定位与角色的思考,于是本文从政产学研用体系的视角出发,研究高职院校在其中的定位与角色。

二、“政产学研用”体系中高职院校的定位

与有些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拥有完整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的学历教育不同,我国的高职院校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并且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主要的培养层次是专科层次,培养的学生就业时介于蓝领和白领之间。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定位决定了其在国家“政产学研用”体系中的定位于研究型高校既有所不同又有其特殊的地位。

(一)高职院校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可以服务政府的科教战略。随着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高职院校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日渐紧密。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围绕政府对技能型人才的规划,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对接国家的技能人才创新培养战略。特别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催生的新工科发展背景下[8],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大国工匠、技术性人才为核心,对接国家未来工业发展战略。

(二)高职院校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应当进一步提升与企业的互动。能否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适应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同时企业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项目研究也有着需求。这种双向需求使得企业与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高职院校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动,并且这种互动是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常态化模式。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进行人才、信息、设施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交流,围绕企业的创新需求,有目的地培养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这种互动机制中,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当统一起来,实现双赢。

(三)高职院校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的核心还是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高职院校的毕生生占高校毕业生的一半,很多人成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高校高职院校应当紧紧围绕着经济发展和地方需要的现状,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和创业创新能力。

(四)高职院校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应当做好应用性协同创新工作。高职院校因为自身学校定位的特点,并不适宜从事基础研究,但是企业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应用性研究的需求还是很高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把握好自身定位,对接企业对应用型研究的需要,做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五)高职院校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于“用”的拓展。当前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创新开始向以用户中心的创新转化[9]。对于企业而言,怎样管理和获取用户头脑中的创新知识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一线生产和服务工作,与用户接触点多、接触面广,可以成为连接用户创新需求和企业创新供给的桥梁。此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也可以成为用户组成的一部分,向企业及时反映用户的创新创意和创新需求。

三、“政产学研用”体系中高职院校的角色

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众多,教师队伍和学生人数数量也很高,如此众多的人才和人力资源应当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一)高职院校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应当树立正确的观念。高职院校的第一角色是培养技术性人才,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且随着“政产学研用”体系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应当主动调整人才的培养方案更新专业课程的内容。

(二)高职院校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要对接政府的创新战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创新战略。在这一战略中,高职院校可以结合企业的创新和政府的扶持,鼓励学生进入创新创业行业。

(三)高职院校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应当扮演一定的研发角色。尽管由于办学特点的原因,高职院校一般不从事基础研究,但是在应用研究和对接企业需求的项目研究方面,高职院校仍然应当有所作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展开技术应用、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主要模式。

(四)高职院校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可以参与用户创新体验的收集者。用户创新体验是“政产学研用”体系的新兴创新环节。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众多、就业面广,可以成为用户创新体验的收集者。

(五)高职院校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要扮演服务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当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人才,服务企业的创新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利用好企业的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工作和创新能力,展开灵活多样的创新合作教育。

四、实现“政产学研用”体系中高职院校角色的路径

(一)应逐步赋予高职院校在办学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自主性。当前我国的教育仍然处于“计划经济”的模式,各类高校的自主办学都受到限制,高职院校也不例外。除了赋予适当的办学自主性,在社会服务方面,可以给予高职院校更多多的权利。比如展开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双师”制学生培养方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鼓励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人员从事社会服务和应用性研究工作,给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人员更多利益分配,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企业的积极性。以《中国制造2025》和“新工科”发展为契机,加大对技术性核心人才的培养,为“大国工匠”储备年轻后备人才。

(二)政府应当保证和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人才和人力资源之间是一个无缝过渡的关系,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除了应当加大对一流高校的经费投入,对于培养一般人才和人力资源的高职院校,也应当保证和加大投入。只有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支持,才能够有可能缓解国家高技能人才紧张的局面。

(三)高职院校自身也应当注重科技研发活动。要更好的在“政产学研用”体系中做好服务企业的角色,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基础,并且加强应用性研究工作,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人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可以逐步从过去的技术服务工作转向参与技术开发、追踪社会需求的新路子。除了重视科技研发活动,在具体切入点上,高职院校可以从产品设计、工艺方法与制作流程三方面入手,在三个方面融汇贯通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培养形成高职院校独有的产品创新设计能力。

(四)企业可以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提高利益的分配水平。在“政产学研用”背景下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应当在合理的利润分成原则下,提高对高职院校的利益分配。这是因为校企合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院校除了能提供技术服务,还可以提供技术人才,是一种配套服务,应该获取一定的利益回报。

(五)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融入“政产学研用”体系,加强与该体系中各个主体的联系与合作。比如可以加强与政府政策的对接,对用户信息的收集与服务,与企业联合办学、服务企业需求,与更高层次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取经。总之,在当前的“政产学研用”体系中,高职院校可以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1]王海军,成佳.多主体介入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研究——技术绩效和协调机制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6):174-179.

[2]MASCARENHAS C,FERREIRA J JM,MARQUES C.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Science&Public Policy,2018,1(1):1-11.

[3]马连湘.基于政产学研融合的高校创业生态体系构建及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7-31.

[4]邹华,何得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6):515-520.

[5]马玲,李宏,吴明灿.“政产学研用”视角下高校临床医学院与附属医院协同发展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30):142-144.

[6]应辉辉.县级城市“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对策研究——以瑞安市为例[J].今日科技,2017(5):55-57.

[7]许广永.“政产学研用”互动对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奇瑞汽车的案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0):175-182.

[8]叶民,孔寒冰,张炜.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24-31.

[9]孙耀吾,张睿.移动互联网企业用户参与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研究:以智能手机企业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7(11):107-116.

猜你喜欢

产学研体系院校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将在重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