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特色文化空间视域下的铜艺设计实践教学思考
——以铜陵学院为例
2018-01-29徐争刘静
徐争刘静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如今,与传统手工艺时代的工艺传承方式相比较,国内的现代设计教育在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设施与生产技术上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甚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都不相上下。然而,反观国内现代设计教育的客观事实与中国设计界一样,缺少文化深邃与创新成分。[1]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一部分,铜艺设计实践教学与现代设计教育一样,对生产技艺、材料恰当运用而形成的个性文化冲击力的教育教法上仍需不断的探讨,更存在着对设计教学标准、设计教学观念、设计教学管理、设计教学伦理等方面高度和深度研究的迫切。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和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下,设计教育为良性供给城市不断扩张的建设运动,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深入挖掘文化价值潜力,来改善自身所提供的设计服务供给,从根本上提升设计的品质,进而推进城市空间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文化之于城市特色空间战略的意义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从农业文明转变为以城市主导的工业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充分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价值。而城市文化作为理解城市的一种媒介一直广受学术界关注。早在1938年,芝加哥学派的沃斯就提出城市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的观点。[2]同一时期,人文主义大师芒福德出版的《城市文化》一书,也通过对城市发展历史的梳理,论证了文化之于城市以及城市居住者的重要性,他认为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建成空间有着密切而深刻的联系,在现代生活的城市领域,城市文化的价值在城市空间的建设中需要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关注。可见,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的建构从来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关于城市文化空间和城市空间特色的研究,于正伦先生曾提出,创造有个性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环境设施,是实现有特色城市空间战略的基础,城市最终必然以自己独特的文化为基础而存在。”[3]吴良镛老先生认为,城市空间的特色是有地域的分界,是文化的积淀,历史的构成。[3]可见,一座城市的特色空间战略中,文化因赋予城市空间以最具特色和个性化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化是城市特色化空间战略的重要构成因素毋庸置疑。而今,大量的城市空间更新实践也着实证明,城市文化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拉动城市经济,增强社会融合与市民自豪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设计教育中重视和加强本土原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铜陵铜文化作为本土原生文化类型,在解决和实现城市特色空间设计要符合当下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铜艺在铜陵区域文化空间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铜艺即铜制工艺品的简称,是人类对铜这类矿产资源再创造的产物,其物质文化范畴的属性内包涵着无限的非物质文化精神。铜因其可塑性高、便于回收再利用、耐久等材料特性,在设计界被称为生态环保型原材料。铜制工艺品因材料表现工艺、形式、手法的不同,可塑造成铜雕塑、铜工艺品摆件、铜制建筑构件和表皮、铜制室内装饰构件等众多类型。而铜陵区域因盛产铜与五千年的铜采冶史积淀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文化——铜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铜陵人曾把铜制雕塑艺术与铜陵城市环境空间建设结合,开拓出具有明显主题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不仅提高了城市文化空间的“能见度”,在提升城市文化空间品质,促进铜文化向城市“活性”文化元素演进方面,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文化城市构建路径,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城市设计研究者们的赞誉。以铜制工艺作为介质建设起来的铜雕艺术,形成了具有地标式的文化空间系统,在构建城市特色文化空间,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感知系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是铜陵铜文化目前发展建设的路径之一。
尽管铜艺在铜陵城市文化空间塑造中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作为移民型城市,从整体应用实力、设计应用水平及范围等方面与文化历史厚重的典型城市空间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其中就包括铜文化设计创意能力薄弱,创意人才缺乏、铜工艺品设计趋同化严重、应用形式局限等问题。城市文化战略是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仅有地标式的铜雕艺术还不足以形成文化集群式的空间效应。如何以现有的地标式文化系统为基础,拓展出更多主题型文化集群空间是铜文化在城市文化空间战略中必须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可见,作为城市文化空间战略构建的设计界,在铜艺设计的教育上还不足以给铜艺设计行业的发展、及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提供优质的设计服务供给,设计教育服务地方的宗旨还需更为具体、科学的落实路径,铜艺设计的教育教学研究任重道远。
三、铜艺设计实践教学思考
城市学学者戈茨通过分析当前关于文化城市的实践和相关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指出文化城市不仅体现在其拥有丰富的文化建筑和文化服务设施,还在于其具有强大的文化创新创意人群。[2]20世纪著名艺术教育学家赫伯·里德,认为教育中应优先发展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因为在制作美的事物的过程中,会对人产生陶冶性情的道德教育作用,提出了自然、自由和民主的艺术教育教学策略,在鼓励艺术教育创造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4]2017年1月,现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教授提出,高水准的设计实践实质上更是设计师对生活的一种认知态度,以及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担当。他认为中国设计教育想要赢得世界的尊重,需要重振工匠精神。三位学者对创新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关注。的确当你被一件设计作品吸引时,确实能感受到作品背后所承载的设计师的内心、态度,以及设计师对该作品包含的文化和艺术的创造性认知。不论是创意设计所倡导的“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还是工匠精神所倡导的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都包涵了对独特创意文化精神的肯定,这确实是再多的技巧型训练无法达到的。
城市文化被称为城市的精神和灵魂。铜陵铜文化一直是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因子,作为地方高校与地方特色文化相链接的铜艺设计实践教学,是设计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特色教学内容。建设和发展好铜艺设计教学是构建艺术学科建设内涵的需要,更是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
纵观设计教育行业,现阶段本科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应用技术为重点,强调专业技术的使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确实从专业的应用层面解决了一些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可是我们同样会发现很多设计作品在文化内涵、设计创意及创新层面表现平平,模仿、借鉴痕迹明显。可见设计实践教学中对实践作品背后所包涵的文化创意认知教育还有着更为迫切的提升需求。作为设计类的铜艺设计实践教学同样面临这些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转变铜艺设计实践教学对文化创意认知教育不足的现实,这不仅需要在基础课程中强化对铜制材料、铜制工艺、技艺的学习和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基于铜艺应用现实的思考,在设计实践教育中搭建铜文化认知平台,构建起适合铜艺发展的卓越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所以,文化及文化创意认知能力对未来铜艺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铜艺设计实践教学定位要准确
对于具有前沿性发展特点的设计类学科而言,学科及教学定位的准确是非常重要的,它指引着学科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从铜艺设计实践教学的定位改革而言,不管是铜艺设计创意产业本身的发展,还是铜艺设计服务的城市文化建设需求,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这就需要在铜艺设计实践教学的定位上,根据铜艺在铜陵铜文化内涵建设上的应用前景来进一步明确和动态化教学目标,细化和动态化实践教学内容及课程评价标准。在重视实践类设计作品产出效率的同时,应更多的强调设计者对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思考与表述。创意是设计的灵魂,从创意设计的核心去强化教学内涵,是对设计文化的尊重,更是保护和传承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因此,笔者认为铜艺设计实践教学的定位需要从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服务本土铜文化产业的未来为前提,结合本土原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局,抓住创新创意设计这一根本,努力为铜艺创意设计的发展建设,培养和造就出更多有深度创意文化内涵的优秀设计人才。
(二)铜艺设计实践教学课程结构需不断优化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铜艺设计实践教学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是实践教学落实的关键。设计本身包含着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是一个多元化、符合化的研究领域。其教学课程体系具有学科内容庞杂的特点。因此,综合课程结构的搭配和综合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推进设计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笔者认为需要时间、精力淘洗积累的才能方可长远,“短、便、快”的设计消费心理不足以支持创意设计内涵。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出台的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阐述的关于现代新技术正在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及学习方式,对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意设计不是华丽的外表、技巧的卖弄,更不是急功近利式的获奖。[4]深厚的文化认知能力才是创意设计能力的根本,它包涵着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元学科的跨界融合,是一个需要耐心、坚持才能培养和提升的核心能力,这与工匠精神所提倡的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一致。文化、创意作为创意设计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支持下的新价值孕育过程。铜艺实践教学新价值的孕育,需要通过不断打破原有课程知识结构的藩篱,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来实现。
因此,审时度势的从综合文化认知能力培养的方向,探索和梳理铜艺设计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让铜艺设计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合理化、科学化、动态化,是铜艺设计实践教学得以强劲前行的动力。
(三)铜艺设计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内涵化
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与成才的引擎是师资,没有高素质的教学和研究团队,再多的教学思考与改革都无法落实。笔者认为,践行文化创意精神在铜艺设计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打造具有良好的文化创意设计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根本,应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常态化工作之一来执行。铸造具有文化创意设计能力的师资团队和力量是需要时间沉淀的,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认定、“请进来,走出去”交流模式常态化,在鼓励和肯定教师自身发展,融合不同文化、多元知识结构方面具有切实有效的作用,是强化师资能力较为有效的方式。同时,铜艺设计实践项目经验、相关科研项目能力也是高校教师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沉淀方式。不拘一格降人才,开放的人才引进方式,多元化的能力认可制度都是具有前沿性特点的设计教师团队建设可以尝试的方式。
(四)探索铜艺设计实践教学个性化
准确的定位是铜艺实践教学的基础,更是避免教学盲从的良性手段。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实现铜艺设计实践教学目标的根本,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是铜艺设计实践教学的保障,以创新创意能力培养为根本,求同存异,不断探索铜艺设计实践教学的个性化应是铜艺设计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学的个性化是优质教学的表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在教与学中积累和摸索。国际设计教育当前多以设计工作坊为核心,辅以理论课程和论文研究,强调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5]因此,不断开展国际化铜艺设计学术交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是探索铜艺设计实践教学个性化必不可少的路径。铜艺本身所具有的本土化特色是设计教学个性化的一个好的起点,笔者认为与城市特色文化空间建设联系一起,思考与探索铜艺设计实践教学,开发研究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强化教学个性化方面同样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最后,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者,设计师尤其是正在成长的设计师,应始终以良好的综合文化创新创意能力培养为根本,大力推进创新设计能力发展,为人类文明和城市文化空间的良性发展而努力。作为设计人才主要供给地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教学落实上也应具备动态的发展观,努力为中国设计界由制造向创造转变而发挥强劲的作用。
[1]郭线庐.重振工匠精神,让中国设计赢得世界尊重[J].装饰,2017(1):71-73.
[2]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0-26.
[3]徐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2-4.
[4]张玉华.赫伯·里德艺术教育思想述评[J].教育探索,2016(8):9-11.
[5]叶宇.国际城市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浅析——基于多所知名高校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比较[J].国际城市规划,2016(1):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