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机制、路径与对策
2018-01-29李爱军王成文
李爱军 王成文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各部委、地方地府为推进产业融合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正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压力、资源约束、环境治理、人口流动、技术革新等多方面的挑战[1],研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形势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加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城乡统筹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段海波(2014)提出,农业三产融合是农业产业链纵横贯通,将多行业企业、三次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产业的模式,由此形成高效的产业阵列[2];赵海(2015)则从产业升级优化角度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对农业六次产业化的拓展和升级[3]。姜长云(2015)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产业宽度的拓展、产业链长度延伸、产业功能的转型,是产业之间交叉和渗透,通过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带动各种资源在农村的整合和优化[4]。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最根本的选择。而最近十年,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我国农村发展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和相关保障日益完善,农村经济日益活跃,也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城乡差距日益缩小[5]。虽然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农村经济基础不牢固和持续发展机制动力不足的事实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从资源利用看,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化肥使用过量造成重金属超标和土壤质量持续下降,大量利用地下水灌溉造成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从农民收入看,大部分来自外出务工收入,农业收入有限,转移性收入少;从农村社会看,大量青壮年向城市迁移,农业发展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农村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导致社会问题的频发。正基于此,不遗余力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人力资源和农业技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而且有利于拓展就业岗位,扩大产业规模,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增强国力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看,日本、韩国、美国、法国、荷兰等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推进产业融合是农业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发达国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加快了产业融合的步伐,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内看,我国进入“新经济、新常态、新发展”,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众筹”、“创客”等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些新业态,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国产业融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融合度低,基础设施薄弱。就第一产业而言,生产成本高、农产品质量无法保障、农产品加工落后等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从国内外发展的趋势来看,急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顺应当前发展形势,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皖江城市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探索与实践
皖江城市带农业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地貌类型多样,农业生产区域性特点突出,名优特产丰富。近年来,安徽借助企业战略联盟的思想,不断培育新兴农业联合体,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配套服务业、休闲农业和信息技术互联互通,使农村经济呈现出产业融合、产业链贯通拓展、垂直一体全局产业链、产业服务融合、产业聚集融合、互联网产业融合、新业态融合等新型发展模式,并且不断取得傲人的成绩。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了五万家、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组织六千多家,现代农场接近两万家、产业联合体接近一千家、休闲农业消费人次数达到五千多万、农业电商服务单元接近一千家。庐江县、谯城区、临泉县、宣州区入选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6]。经过近几年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多种产业融合模式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一)融合模式
1.纵向融合型。是指以生产、加工型或者商业型农产品企业为核心,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如安徽“老乡鸡”,把养殖、加工、中式快餐连锁完美结合,构成全新的产业模式,成功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养殖环节,“老乡鸡”首先对农户在选址、硬件设施、责任心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察和筛选,合格后还需一位声望较高的当地人作担保,才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然后由“老乡鸡”提供鸡仔由农户养殖120天,在养殖期间“老乡鸡”派出技术员负责业务培训和监督,技术员需定期走访并向公司提交表格数据。出栏检测合格后,交给“老乡鸡”的自己养殖场再养60天。老乡鸡为了保障养殖农户的切实权益,专门配置资金作为农户风险保障金,该风险保障金是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由农户和公司共同承担,当鸡群传染疾病、自然灾害等意外事故时农户可从风险保障金中获取相应的补偿,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加工环节,“老乡鸡”在肥西工业聚集区建立了食品加工基地,采用现代化的肉鸡屠宰线,分割自动线,整个厂区建设有家禽屠宰加工厂、熟食加工厂。在物流环节,在食品加工中心建立了物流分拨和配送中心,从采购、策划、控制存货及生产到运送食品,整个供应链,由一个规模庞大的先进物流系统支持。在销售环节,公司专门设立研究创新团队,研究全国各地餐饮特色,对八大菜系创新改造,特别是对徽菜进行发扬和革新,创立净料半成品工业化烹调为基础的熟制半成品研发,并对冷链保存的运输特性进行专业化研究[7]。
2.横向融合型。要是基于本区域的优质绿色生态资源,将较为活跃的产业与旅游资源、区域特色文化密切关联,疏通产业链条,以形成具有多项功能和业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农业开始迸发更多新的商机,农产品附加值得到极大提高,传统农业得到优化升级。如六安金安区“九十里山水画廊”,位于大别山北麓,以六东路为主线,全长九十余华里,是金安区贫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区。近几年,利用其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农业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实现脱贫致富,成为安徽乡村旅游扶贫经典案例。目前,境内拥有6个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3个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区,4个省级最佳旅游乡镇,三星级以上农家乐33个,三星级以上宾馆4个,旅行社22家,“吃、住、行、游、购、娱”现代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8]。
3.内部融合型。是指利用农林牧副渔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将农业内部产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了生态增值,而且拓展了农业资源空间,实现了产量增值。如长丰县的“稻虾混合”养殖,将种植业、养殖业结合,通过产业内部融合实现粮渔共赢,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今长丰县家家户户水里淘金,稻田龙虾综合种养面积突破4万亩,稻虾轮作,一田可多用,一季可多收。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一方面,小龙虾“帮忙”吃掉虫子,其排泄的粪便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另一方面,水稻收割后的秸秆粉碎还田发酵,又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饲料。一亩田实现了双份收入,生态米、生态虾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4.技术渗透型。是将当前应用广泛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有效地应用于农业,同时引入并催生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涉农服务业等新业态,使互联网与实体间的信息联通共享,将农业种养殖单元、加工单元和服务单元有效融合,农产品市场得到有效拓展,使涉农群体有利可图,同时农业信息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如芜湖“三只松鼠”是一家当前销售规模最大的食品电子商务企业,利用O2O模式实行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开创了中国食品互联网销售的先河。它为休闲食品、坚果、干果、茶叶等作为主要产品,搭架了一个集研发、分装及销售的产业链平台,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消费方式,缩短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客户能快速品尝到新鲜的食品。据官网发布的数据,自成立以来,三只松鼠带动了食品行业总产值提升了50%,直接解决了5万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生态圈总就业人数超过15万人。2016年,三只松鼠纳税超过1.5亿元,5年来累计纳税超过5亿元,带动生态圈纳税额19亿元[9]。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1.“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产业联合体经营模式。是指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业合作社为纽带,农业企业为龙头的一体化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家庭农场搞生产、农业合作社搞服务、龙头企业做市场,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经营目的。安徽宿州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了解决规模集约经营、三次产业经营主体脱节、专业化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等问题,激发现代农业发展内生动力。2012年9月,宿州市选择16个产业联合体开展试点,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推开。截止到2017年11月,宿州市这种经营模式的现代产业化联合体已发展到246家,涵盖龙头企业254个、农民合作社821个、家庭农场1678个,涵盖了粮食、蔬菜、瓜果、林木种植,渔、畜禽养殖等各类农业产业,年产值达290多亿[10]。
2.“农户+龙头企业”股份制经营模式。是指企业以资金、专有技术、农产品品牌等资产入股农业合作社,或农民以资金、劳务、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式入股农业企业,农户与农业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在企业合作机制。安徽岳西县专业合作社以股份制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种养和种植,充分调动农户参与合作社生产积极性,在保证农户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增加农户收入。目前,岳西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7家,形成了“土地折股、村集体参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不同形式的合作模式,“按股分红”、“保底+分红”等不同形式的分红模式。如岳西县怡园种养专业合作社以“按股分红”的模式带动当地59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发展水蜜桃基地200亩。其中,59户农户以每亩土地折价6000元入股,约占总股份的30%,村集体以部分苗木、基础设施和服务占股20%,引进浙江宝佳果业公司以苗木和技术入股占20%,6户农户以40万元资金入股占30%,形成了“公司、村集体、土地入股农户、资金入股农户”多方共同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11]。
3.“农场+基地+农民+公司”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是指在农场大规模种植、养殖的基础上,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其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由公司统一加工和销售,形成集种植、加工、、技术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联合体。安徽桐城市雪花池家庭农场拥有4000亩粮油生产基地的和500亩蔬菜、瓜果基地,带动周边农户1200户,建成了标准化蔬菜大棚、育秧工厂、有机水稻种植基地,油菜种植基地、葡萄种植基地。2016年自建标准化钢构厂房1700平方米,购置年产2500吨大米加工设备和菜籽油压榨设备。农场还创建了“农夫商城”本地O2O平台,集物流配送、代销、特别渠道联盟等服务于一体,为消费者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购物服务。在线销售食品生鲜、桐城特产、酒水饮品、蛋糕鲜花、盆景花卉、日用百货、母婴用品、个户化妆、服装鞋帽、家电数码、农资农机、批发促销、运动用品等13大类数千个品牌万种优质商品。同时还构建农村快捷便利的配送体系和物流通道,既让城乡居民享受网上购物和送货入户之便,还能收购农民自家种植的农产品,实现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的目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家庭农场与周边农户的共赢[12]。
4.“批发市场+合作社+农民”
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分散的农户,通过自愿加入的方式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起来,农户负责生产,合作社负责加工、包装、销售,从而实现农户与市场的联结。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有序地引导农产品流入市场,从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农超对接就是该种模式的具体实践。近年来,安徽省政府通过搭架平台、财政支持等方式支持“农超对接”。2014年,安徽商务厅牵线搭桥,长丰县农业合作社与家乐福、大润发、北京华联等大型超市合作,解决了40万公斤的西瓜滞销问题。2015年底,安徽地区家乐福门店直采产品价值达到了500多万元,直采总量达到了500多吨,份额占到11%。2016年,安徽省农委、商务厅、家乐福中国食品安全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农超对接培训班,有全省1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加,搭架了面对面洽谈和签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3]。
三、皖江城市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层次不高
当前皖江城市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相同产业内部,还是不同产业之间,融合度低、层级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链延伸不够,农业附加值较低。2016年,皖江城市带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0.53:1,农林牧副渔服务业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6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10.65%[14]。而农业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是农业总产值的2—3倍。二是发挥农业多功能有限,目前主要以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休闲为主,创意农业、生态农业、农业文化等涉及不多,而且大部分地区缺少特色化、差异化,互相模仿,造成资源过度开发,资源闲置浪费,生态环境破坏。三是合作方式简单,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目前,农产品利润的大部分没有流向农村,造成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股份合作模式较少,订单式、流转承包式较多,农民分得的利润低,参与度不高,容易导致违约风险,严重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稳定性,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培育缓慢,带动能力不强
截至2016年底,皖江城市带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9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7万家、家庭农场5.4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5万多家[15]。数量上虽然较多,但是规模小、发展层次不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市场影响力有限,在全国形成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屈指可数,市场份额占比较少。二是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能力有限,管理水平低,缺乏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财务制度不健全,利润分配不公开。带动能力不强,没有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三是缺少既懂农业生产、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部分经营者文化程度不高,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思维,缺乏创新能力。
(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皖江城市带普遍存在建设滞后情况,已经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少基础设施投入。没有修建道路,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带,机械化耕种设备无法施展;厂房、设备等设施需要投资者自行接入水、电、网络等,导致投资者开发成本过高,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二是社会公共化服务供给不足,缺少“科技、教育、推广”一体化的体系。虽然安徽省有不少科研院所和设置农业相关专业的高校,在基层设置了农业推广站,但三者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一方面,一些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无法落到生根,另一方面,经营主体缺少技术限制了其发展。只有一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才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三是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多元化参与主体共同推动,但是现有的一些政策优惠主要针对农户和农业合作社,工商企业很难享受到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严重影响到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融资困难,融资渠道狭窄
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着组织农户、开拓市场、构建农业产业链的重大责任,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和支撑。但是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大部分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不足、贷款抵押物少,农产品经营风险较大等问题普遍存在,融资难、成本高问题十分突出。而现有的农村融资渠道狭窄,金融产品较少,贷款抵押方式单一,融资方式不灵活,获得的贷款数额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动作用。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因农产品有很强的季节性,收购去年的原料往往集中在一两个月完成。但是金融机构却不能满足这种短期性融资的需求,使加工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只能通过外部一些高额的融资方式获得资金,有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年成本达到了 20%,严重影响了其生产的积极性。
(五)技术渗透能力不强,产业新业态发展缓慢
由于农村缺乏技术性人才、缺少资金、盈利少、经营风险大等问题,抑制了成熟的先进技术渗透,产业新业态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的现代化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还处于低级阶段,在农业信息服务、智慧农业、管理决策、质量追溯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到作用;二是农村电商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由于经营者缺少专业团队,宣传能力有限,大部分都没有实力自建平台,依靠第三方平台运营,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存在刷单刷排名恶性竞价等不良竞争行为,加大了市场风险;三是农村新业态发展缓慢,国际学术界认定农村农业的四大职能:农业生产、农民居住、休闲旅游、城市养老,而我国目前还停留在前两个职能,后两个职能还在发展起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皖江城市带农村一二三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国外发达国家产业融合的实践,结合我国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制约因素,有效加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速度,必须建立政策扶持与财政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稳步推进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政策扶持与财政金融投入机制
发达国家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都会根据发展中的问题及时制定精准化的政策。2015年以来,我国农业、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及各省级人民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用电和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推进产业融合提供了引导和保障。但是大部分政策还在试运行阶段,还需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现状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需要各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机制。
财政投入在农村产业融合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补贴从生产逐步扩大到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市场开拓。发展村镇银行,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畜禽、水产等活物、农作物预期的收成、农机等抵押贷款,允许企业、农业合作社成立担保机构,设立风险保障金、农业保险等方式降低风险,用于农村产业融合的贷款利率给与优惠,根据需求灵活调整融资的方式、期限,完善财政金融投入保障机制。
(二)建立利益共享、三产联动机制
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是目前制约我国农村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也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16]。很多学者认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了博弈关系,龙头企业有资金、技术、信息资源优势,处于主导地位,可能侵占农户利益,而农户就算有土地,大部分与龙头企都是订单式合作方式,一般签订短期契约,约束力不强,订单履约率低,也使龙头企业利益受损。参考国内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股份制合作方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农民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林木、畜类产品等入股龙头企业,成为企业的股东,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监督。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农户不仅可以获得生产环节的利润,而且也可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二次收益。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一方面,使龙头企业无后顾之忧,加大投入,有利于稳定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实现了农民增收,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还应建立三产联动机制,消除产业之间壁垒、打破行业之间界限、疏通融合渠道,实现第一、二产业的链接、与第三产业的拓展,加快由生产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的步伐,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农业科技创新、教育与推广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决定着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也是实现生态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出路。所以建立集研发、成果转化、教育、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动力。首先,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产学研项目,形成科技创新的研发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其次,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在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兼职或自行创业,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实现科技的市场价值和提高农业科研投资效率,带动经营主体科技需求。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科研机构的权益和投资者的收益,以免损害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保护机制;再次,通过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开展培训,让其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鼓励农业院校大学生下乡创业,农业科技人员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等方式,建立人才保障机制[17];最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搭建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之间的桥梁,让农业科技人员也参与推广和技术指导,提高服务的水平,形成科技成果的推广机制。
五、皖江城市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径
(一)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集群效应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皖江城市带农产品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布局分散,与上下游脱节。政府应加强规划与政策引导,优化结构和布局,建立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农产品产业园,根据市场消费需求,设计研发多样化的产品,有效的把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培育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从世界范围消费者的消费方向来看,安全、绿色、休闲农产品成为主流。所以加工层次应从追求农产品加工品种多样性转向追求安全、绿色和健康性。皖江城市带应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应用微生物发酵、真空冷冻干燥、无菌贮存与包装、瞬间高温杀菌等高新技术,初加工力求保持鲜嫩、营养、方便、可口,精深加工力求营养、保健、便于保存,通过分析原料的分子水平,功能成分提取精华,区分等级,并注重对农产品原料的综合利用,实现皖江城市带生态农业。
(二)加快土地流转,建设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进行土地流转是解决我国当前小农经济,实现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重要途径[12]。目前,皖江城市带大部分地区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分散化农业生产模式,所以应以国家激励政策为导向,地方应出台财政补贴、项目补贴等形式的激励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市场,搭架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在土地流转业务指导、土地流转价格评估、利益协调和纠纷调节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在土地流转的前提下,积极扶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其应有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资格审查,对符合要求的加大投入,对一些有名无实的进行淘汰或者取缔。加强宣传,提高农业生产者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利用资源优势、农村信息化的趋势,发展多元化的新型经营主体。
(三)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用现代理念引导农业发展
“十二五”以来,皖江城市带粮食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特别是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科技投入转化率的提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皖江城市带农业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农业投入与产业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因此,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用现代理念引导农业发展,是推动皖江城市带产业融合的根本途径。首先要引入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运用精致农业经营理念,通过现代标准化生产的生产模式、科技化的种植方式、精细化管理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准,促进农业创新转型,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皖江城市带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六、推进皖江城市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通过国家在近年来的持续投入,皖江城市带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仍需在水利、道路、电网、供气、信息化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夯实基础。通过补贴、收益分享等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同时,还需加大农村科教文卫体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皖江城市带农村信息化建设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探索线上线下、网上定制、代购代销等多元化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搭建生鲜果蔬的同城电商平台,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和损耗率,提高保鲜度。二是建设大数据平台,应用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科学决策,实现精准农业,彻底解决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三是建设农业物联网平台,把物联网技术广泛农业的生产、流通等环节,不仅可以实现改善农产品品质、调节生长周期、增产、质量追溯等目的,而且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等目的。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品牌化、差异化、特色化产品
在皖江城市带有很多带有地域色彩的特色农产品,如砀山酥梨、符离集烧鸡、亳州中药材、霍邱黑猪、铜陵白姜、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农副产品,数不胜数。但是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假冒的农副产品以次充好、鱼目混杂,互相模仿,同质化现象严重,严重侵害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各地对特色农副产品进行品牌化和加以保护,是农村产业融合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通过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要求控制生产过程,通过追溯体系监控流通过程等方式,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更新换代的过程,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层次,提高其内在质量;其次个性化,新颖美观、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记忆的外观设计提升外在形象;最后还需“三品一标”(既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和宣传,提高人们的品牌意识和维权意识,通过经营主体、消费者、政府的共同参与监督,从而形成有影响力的地域特色产品品牌。
(三)因地制宜,加快乡村旅游建设,发挥农业多功能性
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丰富,西递宏村等知名景观都可以很好和农业结合,加上近年来农家乐、农业采摘观光的兴起,皖江城市带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新兴的旅游休闲方式,但是目前不管在管理上,还是规模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一是政府应该加强引导,把乡村旅游纳入行政管理职能,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加强市场规范与监督;二是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培训班、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经营者的管理能力;三是要与当地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趣闻传说等相结合,保持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乡村气息,形成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品牌;四是加大公共设施、食宿设施的建设,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要符合国家的安全和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杀菌消毒和维护,保障游客的安全。五是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
[2]段海波.刍议农业产业融合机制和农业产业化[J].改革与战略,2014(5):75-78.
[3]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7):26-29.
[4]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J].中州学刊,2016(5):43-49.
[5]谭明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6]安徽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EB/OL].[2016-07-17].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6/07/17/007411676.shtml.
[7]胜家.束从轩:带着“老乡鸡”打天下的人[J].中国商人,2013(2):96-97.
[8]朱紫芸,林焰.到六安看九十里山水画廊[N].合肥晚报,2015-9-22(4).
[9]陈志萍.一个亿也烧不出三只松鼠,零食经营需要把握哪些风口.[EB/OL].[2016-09-12].https://t.qianzhan.com/fengkou/deta il/160912-6a60eb2f.html.
[10]宿州市召开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成果发布会.[EB/OL].[2017-11-03].http://gk.ahsz.gov.cn/content/article/12804233.
[11]王秀松.岳西县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7家[EB/OL].[2016-5-20].http://ahyx.gov.cn/news/sz/sz/201605/270815.html.
[12]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EB/OL].[2016-12-23].http://www.moa.gov.cn/ztzl/scw/cyrhnc/201612/t20161223_54 15226.htm.
[13]袁泓,杨学分.安徽省农超对接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4):69-71.
[14]安徽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5]栗亮.安徽农业“接二连三”融合[N].安徽经济报,2016-12-02(2).
[16]林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5(9):41.
[17]芦千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4):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