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社会思想再研究

2018-01-29杨仁厚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书信恩格斯

杨仁厚

(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是指恩格斯晚年撰写的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内容的书信。这些书信与论著一起,构成研究恩格斯社会思想的基础文本。几十年来,我国都比较重视研究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的社会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我们对它的研究也不断完善。即使在今天,对于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社会思想的研究也仍然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这里,我们结合我国学术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就其中的四个问题做些阐述。

一、概念与文本

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对它的不同理解涉及到有多少书信可以计入,进而影响到对思想内容的概括,甚至对背景的提供和对作用的评价等等。因此必须做一定的探讨。此外,我们也简要指出研究中所需要文本的几种形式。

首先,要把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与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区别开来。后者是恩格斯晚年的5封书信和马克思不同时期3封书信的集合体。恩格斯晚年的5封书信是指:《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弗兰茨·梅林》(1893年7月14日)、《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马克思不同时期的3封书信是指:《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致约瑟夫·魏德迈》(1852年3月5日)、《致路德维希·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把恩格斯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书信合在一起开展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书信体文献出发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了解,有其独特的意义。但是,把两个人的书信放在一起,特别是马克思的书信还是不同时期的,这样的做法并不非常合理,因为这样的汇编共同点太少,缺乏思想的同一性。

其次,要规定合理的时间上限。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下限自然是其去世的1895年,但上限却有几种不同的标准。有人主张从1870年,也就是恩格斯50岁的时候算起。这虽然不是不可以考虑,但还是也未免太早了一些。有人认为可以从1883年算起,因为马克思这年3月去世,恩格斯从此独立解释和宣传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有了较大的自由度,能够完整地体现自己的风格,而且资本主义走向垄断阶段的特征基本上已经出现。这个时间上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但是,习惯上,学术界采用的是最窄的上限,即1890年开始。这有几个理由:伯恩斯坦发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是始于1890年的;在这些通信中,直接谈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成就更多,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更大,资产阶级学者、社会民主党“青年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和误解很多。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以1890年以后的书信为主,可以少量包括1883-1889年的书信,不能包括1882年以前的书信。

再次,要确定这个时期的哪些书信可以纳入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范围。前述5封自不待言。此外,那些与对唯物史观的误解或歪曲有关的书信该纳入进来,人们也容易理解,例如《致保尔·恩斯特》(1890年6月5日)、《致弗兰茨·梅林》(1892年月28日)、《致韦尔纳·桑巴特》(1895年3月11日)。甚至《致乔治·威廉·兰普卢》(1893年4月11日)也应该纳入,因为《康拉德·施米特等人就有关历史唯物主义问题给恩格斯的书信选登》就包括了乔治·威廉·兰普卢给恩格斯的书信*《乔治·威廉·兰普卢致恩格斯》,载杨金海、史清竹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7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159-160页。。但是,恩格斯与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的书信不能局限于这些,还应该把恩格斯晚年通信中阐述了对重要社会历史问题看法的书信都纳入本概念的范围,例如他给俄国学者丹尼尔逊写的诸多书信、给德裔美国政治活动家左尔格写的书信、给法国政治活动家拉法格写的书信等等。只要想想马克思的3封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并没有相关的术语,就不难理解这个考虑。

文本形式方面,一般学者使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基本够用,因为5封核心书信都已经收录。但是,《选集》收录的信件数量毕竟很有限,因此较为深入的研究应该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开展。但是,《文集》也有局限性,一是收录的书信数量仍然有限(例如恩格斯给兰普卢的书信就没有收录),二是很多书信没有被全信收录,而很多没有被收录的部分其实也包含着实质性的思想内容。因此,应该根据《全集》收录的完整书信开展研究。在开展研究时,还要注意,与《全集》中文第一版相比,《文集》的译文有了明显的完善。更深入的研究还应该参考我国已经出版的恩格斯书信收信人的相关书信。

二、契机和背景

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恩格斯晚年书信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深入的研究必须提供全面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契机。遗憾的是,纵观我国比较流行、影响较大的著作以及有关的论文,还存在着缺陷:或者是没有明确的相对全面的背景介绍,或者是仅仅提到两个思想契机: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 、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对马克思思想的曲解。

这两个思想斗争契机是完全正确的,恕笔者不再赘述。此外,当时还有一些过去人们不太注意的情况。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者是谁?例如,有人把唯物史观的发现不是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而是归功于德国历史学派当中的普鲁士浪漫主义者,特别是拉韦涅-佩吉朗。恩格斯在《致弗兰茨·梅林》(1892年9月28日)中认为“这种极力把唯物史观的发现归功于历史学派中的普鲁士浪漫主义者的主张,对我来说确实是新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7页。恩格斯还在该信里介绍了马克思对浪漫派著作的不屑一顾,指出了拉韦涅-佩吉朗研究成果存在的各种不足和局限。第二,机会主义对唯物史观的简单化理解。随着资本主义逐渐走上垄断阶段,机会主义也日益滋长起来,他们肆意歪曲唯物史观,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宣扬庸俗进化论,胡说资本主义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第三,美国的社会主义工人党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懂得根据美国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

除了上述思想斗争契机,也必须重视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思想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以下两点。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对经济因素的重视和偏好。青年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摆脱早期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信奉后,根据社会的发展实际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提出、检验和利用了研究社会和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高度重视和偏好经济因素(物质因素、实践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区分出物质活动,从社会关系中区分出物质关系,把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包括生产和再生产)看做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把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口增殖看成社会的基本活动。他们强调,他们的历史观“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525页。,“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525页。根据恩格斯的总结,《共产党宣言》(1848年)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91页。马克思中年以后回忆说,他四十年代前中期研究政治经济学所获得的结果包括这样的观点:“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91页。恩格斯晚年(1885年)深情地回忆到,“我在曼彻斯特时异常清晰地观察到,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获得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第二,19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的复杂发展。19世纪后期,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形势出现不断的起伏,政治关系(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在艰难中缓慢地民主化,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并出现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局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稳步扩展,经济发展跃升到工业化第二阶段(电气化),城市化继续推进,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作用明显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总体上是科学的,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而且对后来的不少预测也比较准确,例如工人阶级的不满和反抗,资本主义各国的激烈竞争,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但是,他们对不少具体情况的预测并没有出现甚至正好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例如,在社会结构(基础分层)上,民族构成(民族性)没有很快消失,仍然在顽强地发挥其固有的特殊作用,从而弱化阶级结构的主导作用;在阶级结构内部,《共产党宣言》预言的阶级结构日益简单化也还没有出现,社会阶级结构仍然非常复杂,中间阶级阶层比例明显。又如,在国际关系上,他们在《共产党宣言》 的结尾自信满满地发出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是,无论是后来的共产主义者同盟,还是国际工人协会,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为了维持其存在和健康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还是免不了被解散的命运。他们显然低估了其他各种思想体系(包括科学社会主义以外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特别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影响。再如,总体形势上,他们多次预言的危机恶化并且导致革命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因此,五十年代末以后,马克思自己就对以前的思想做出了某些含蓄的修改。最为典型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提出的两个“绝不会”,以及《〈资本论〉第一版序言》提出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3页。

三、深化和拓展

我国的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研究重心是概括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概括主要是三大方面:作为方法论(指南)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思想,重点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社会发展思想,重点是合力论。有些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例如合力论。但是,概括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方法论研究的深入、结构论研究的丰富、发展论研究的增补、比较论研究的出场。

过去,人们在解读恩格斯晚年书信的思想时更多的是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两个视角去展开,几乎没有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去进行。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从空间角度和全球视野去观察一个社会,观察影响该社会的外部因素,考察该社会对外部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比较不同社会在环境、结构或者功能方面的异同,特别是差异。在恩格斯的晚年书信中,这个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我们认真概括、学习和利用。近代以来,大型社会都以国家(民族国家)的形式呈现,因此恩格斯的话语基本上是国际关系话语。恩格斯从国际比较视野观察社会的思想成就主要包括:

第一,比较不同社会,发现国家之间的差异。恩格斯青年时代撰写的《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就比较了当时欧洲三个大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异同,包括思想风貌的异同。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也是这样。但是,他们在早期和中期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大工业在全世界的扩展及其磨平世界各国的民族性,印象非常深刻。在晚年书信中,恩格斯更为强调的是要注意各国之间的差别。例如,挪威小市民阶层与德国小市民阶层的重大差别。在《致保尔·恩斯特》(1890年6月5日)中,恩格斯批评恩斯特把整个挪威和那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归入小市民阶层的范畴,接着又毫不迟疑地把对德国小市民阶层的看法硬加在这一挪威小市民阶层身上。因此,有两个事实使恩斯特寸步难行:在其他国家颁布自由主义宪法都还勉为其难的时候,挪威争得了一个当时欧洲最为民主的宪法;挪威在最近二十年中所出现的文学繁荣,除了俄国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媲美。在恩格斯看来,“这些事实使我们有必要把挪威小市民阶层的特性作一定程度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660、625、650、655、636页。接着,恩格斯详细揭示了德国小市民阶层和挪威小市民阶层一个极其重大的区别。又如,德国与法国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巨大差别。恩格斯在《致弗兰茨·梅林》(1893年7月14日)中详尽地描述了法国与德国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差异:“在研究德国历史(它完全是一篇苦难史)时,我始终认为,只有拿法国的相应的时代来作比较,才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标准,因为那里发生的一切正好和我们这里发生的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660、625、650、655、636页。恩格斯接着详细地进行了阐述:法国是封建国家各个分散的成员组成一个民族国家,德国恰好是处于最严重的衰落时期;法国是整个发展过程中罕见的客观逻辑,德国是一天比一天不可救药的紊乱。再如,美国与俄国的不同。1893年10月17日,恩格斯致信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认为司徒卢威在反驳丹尼尔逊的看法时把俄国的现状同美国的现状作了完全错误的类比:现代资本主义在俄国的恶果,会象在美国一样容易消除。恩格斯提醒丹尼尔逊注意美国与俄国的不同之处:美国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而在俄国,基础则是原始共产主义性质的,是文明时代前的氏族社会;在美国,货币经济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已经完全确立,而在俄国,自然经济还是常规,几乎毫无例外。类似这样的比较研究还有很多,例如在与左尔格通信中对于美国与欧洲差异的关注。

第二,国家之间存在各方面的竞争。在我们阅读恩格斯晚年书信过程中一个突出的印象是,恩格斯高度重视各国之间在各方面的竞争,当然重点是经济方面。1892年8月30日,恩格斯在《致维克多·阿德勒》中就以论及保护关税制度的形式涉及到国际经济竞争。恩格斯认为,如果德国为了取得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而被迫放弃保护关税制度,她的竞争能力就会和以前完全不同;欧洲大陆、美国以及印度的竞争终于在郎卡郡引起了危机,其第一个后果就是工人突然成为八小时工作日的拥护者。恩格斯在与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的多次通信(1892年6月18日、1892年9月22日、1893年2月24日)中,都论述到国际经济竞争。恩格斯描述了当时国际经济竞争的激烈状况:当前俄国现代“大工业”的突然增长是由人为手段引起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也是这样;还有美国、印度等也大刀阔斧投入国际经济竞争。“美国、法国、德国,甚至奥地利势必将在公开的国际市场上成功地对付英国的竞争,至少在某些重要商品方面是这样,对此我是没有怀疑的。而现在法国、美国和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打破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对这一点我们这里感觉特别明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660、625、650、655、636页。恩格斯还描述了当时国际经济竞争的最新格局:“美国实行一种至少是相对的自由贸易政策,无疑会彻底摧毁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同时破坏德国和法国的工业品出口贸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660、625、650、655、636页。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有经济方面,而且也有其他方面,包括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等方面,特别是对于本民族国际作用、国际地位的看法。恩格斯在《致保尔·拉法格》(1893年6月27日)中,就严肃批评了法国工人政党的法国民族主义:法国工人政党以法国革命的过去自豪,并认为它革命的过去将保证社会主义的未来,这完全正确;但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太接近布朗基主义。*这里的布朗基主义不是指该派重视秘密暴力活动的特点,而是指法国注定应该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起它在1789—1798年资产阶级革命中所起的那种作用,即不仅是首倡者的作用,而且是领导者的作用。恩格斯告诉拉法格:“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或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660、625、650、655、636页。

第三,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国家之间相互影响是恩格斯晚年通信的重要思想。例如,欧洲发展与中国变化的相互影响。1892年9月22日,恩格斯在《致丹尼尔逊》中谈到资本主义发展的最终困境时就注意到中国可能对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造成的影响:英国为了赢得中国这个新的市场,极力要修建中国的铁路,但这意味着中国小农经济和家庭工业的整个基础的破坏,“其后果将是出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移民,可憎的中国人将充斥美洲、亚洲和欧洲,并将在劳动市场上以中国的生活水准即世界上最低的生活水准,同美洲、澳洲和欧洲的工人展开竞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660、625、650、655、636页。在《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1894年11月10日)中恩格斯分析说,在中国进行的甲午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千百万人将不得不离乡背井移居国外,对西方构成激烈的竞争,给欧洲、美洲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将促进对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5、499页。又如,俄国的变化与欧洲的变化密切相关。以俄国农村公社为例,恩格斯晚年在与丹尼尔逊的多次通信中都涉及到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问题,认为它与欧洲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再如,西欧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恩格斯在致劳拉·拉法格(1892年10月14日)的书信中谈到德国法国在社会主义运动的相互促进。法国人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越是领先,他越是感到满意。他认为,为了使欧洲大陆上的运动取得胜利,就应当使这个运动既不是纯法国的,也不是纯德国的,而是法德的运动。“如果说德国人把如何利用选举权和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教给法国人,那么法国人就应当把整整一个世纪以来已经成为他们传统的革命精神传给德国人。一个民族妄想领导其他所有民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4页。

四、启示与贯彻

对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评论有多种视角,例如历史的与现实的、理论的与实践的、外国的与中国的。这里,我们侧重从当今中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看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我们有哪些积极的启示。

第一,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对社会构成要素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构成要素的理解是与时俱进的。在恩格斯晚年书信中,有几个要素得到明显的强调。例如技术,除了在给博尔吉乌斯的信中一般地提及,恩格斯早在1883年给伯恩斯坦的信中就高度注意了。恩格斯认为,电工技术革命“事实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③恩格斯分析了此次革命的特点和内容(特别是电力输送), 预言了此次革命的重大影响: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界限;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杠杆;生产力将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与地理状况有关的环境问题(恶化)也被恩格斯纳入思考范围,他在与丹尼尔逊的书信里多次谈到生态恶化的问题,指出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大工业带来的普遍现象。此外,恩格斯还对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的交易所做了较多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本着恩格斯这样的精神,根据时代的发展日益完善对社会构成要素的研究和建设,在对传统社会(实体社会)的思考和建设中要重视狭义的社会结构和作为基础的自然环境,对实体社会五大要素(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也要优化对其内部构成的研究和建设,在继续关注社会实体诸要素的同时要高度关注整个社会系统的信息化,对信息化的关注除了传统的数字化和互联网还要重视新兴的大数据、智能化、无线化和物联网。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真正理解了恩格斯晚年书信的精神实质,也才能让恩格斯晚年书信的社会思想在当今继续发挥指导作用。

第二,深入内部,切实强化对上层建筑反作用的认识。恩格斯晚年书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针对“经济主义”污蔑,强调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这集中体现在《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之中,在给梅林和博尔吉乌斯的信中也有不少。这对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两点:首先,不能因为在归根结底意义上主张经济状况是决定性因素,就忽视各种上层建筑要素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要在这个前提之下竭尽全力发挥上层建筑的各种积极作用。例如,国家政权通过保持外部安全和内部稳定、提供公正社会制度和个人合理自由、鼓励人们奋发向上活出精彩等促进一个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古今中外很多社会(国家、民族)客观条件大致相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状况却差别很大,甚至有天壤之别。根本原因是什么?当然是政权构建、制度体系、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差别所致。这些差别,除了一部分是过去的客观条件造成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后天努力不够造成。其次,我们要高度重视上层建筑作用的两面性,进而避免消极作用,发挥积极作用。恩格斯对上层建筑的消极作用高度注意。他在给施米特的书信中揭示了国家对经济发展起消极作用的三种具体情况: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阻碍经济发展;侵占和粗暴地毁灭经济资源,这使从前在一定环境下某一民族的全部经济发展可能完全被毁灭。恩格斯在给博尔吉乌斯的信中也指出了德国人精神风貌对德国经济的消极影响:“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时期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为了避免上层建筑的消极作用,我们必须做好有关的工作:建立民主、法治、科学的政权体系;树立健康向上、科学理性的精神风貌。

第三,见微知著,密切关注影响历史进程的各种要素。关注历史事件、历史事变、历史进程,这是社会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高度重视的事情。反对现有秩序的人重视寻找、珍惜、制造那些看似细小、实则重要的小事情。维护现有秩序的人们充分挖掘、重视那些有助于维持现有秩序,小心预防和处理那些有可能推翻现有秩序的小事情。恩格斯晚年书信实际上也阐述了这个问题。一个是任何个人的意志都起作用的思想。恩格斯是在《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中阐述解释历史事变的平行四边形模式之后论述个人意志作用的。他认为,各个人的意志取决于每个人的体质状况和外部情况(主要是经济情况,有些是个人的,有些是社会的),意志就是这些情况使一个人向往的东西,在历史事变中每个个人意志都不能彻底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但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既然每个人的意志都有产生的客观条件,都有其特定的作用,那么我们在研究和推进历史进程时就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认真、及时、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及其意志状况,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望出发,做好意志状况的梳理,允许、鼓励、支持合理的意志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分散的游移的易变的意志,防范、阻止、打击恶劣的有害的意志,使历史车轮行使于健康的轨道之内。另外一个是社会历史进程偶然性思想。这主要包含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中。恩格斯的重点是必然性,特别是经济运动的必然性,但是他毕竟承认了偶然性,说它是必然性的补充,甚至是表现形式,尤其是在远离经济的领域。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中也阐述了偶然性,包括它的特点和地位。但是,恩格斯对于偶然性的论述还是比较单薄的。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深化对于社会历史偶然性现象的认识,包括社会历史偶然性现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形式、形成根源、社会影响、应对策略等。例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一直强调我们在面对险恶的国内外环境时一定要认真观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就是充分利用了社会历史偶然性思想的行动表现。

第四,跳出庐山,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的发展和作用。过去,我国学术界很少从共时比较视角(国际关系视角)去解读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社会思想。 但是,如前所述,恩格斯晚年书信对社会系统的阐述,不仅包括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部分,而且还有很多对于不同社会的比较。在世界历史(全球化)逐步形成、日益深化,中国正大力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认真学习、切实坚持恩格斯从国际关系角度对于社会的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恩格斯晚年书信思想内容的理解。如前所述,从共时比较或者国际视野来观察国家(社会),就必须注意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在青年时代,目睹现代大工业的威力和资本主义扩张的盛况,有点简单地相信全球各国共同点勃兴时代的到来。例如,《德意志意识形态》说“一般说来,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页。又如,《共产党宣言》说,“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实际情况比他们预计的要复杂、艰难得多,他们预计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所以,他们的晚年非常重视各国之间的差别。我们对此要高度重视。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各国之间的明显差别、差异都不可能彻底消失,各国仍然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独特的发展道路。任何盲目模仿甚至照搬别国发展模式的做法,注定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对于恩格斯晚年书信中描绘的激烈国际竞争,我们也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积极地到世界大舞台开展各方面的竞争。至于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更是我们应该密切注意和应对的发展趋势。预防和应对国际消极因素对我国可能发生的冲击,充分利用国际上对我们有利的机会、力量和资源。在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更要高度重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资源对于世界的重大影响,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为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的贡献。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共 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