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调节心理健康
2018-01-29王志成
王志成/编 译
你知道吗,健身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目前已经成为流行的心理治疗手段。
健身调节心境状态
研究表明,长期身体锻炼与短期身体活动都能给人带来良好的情绪效应。
(1)跑步的效应。美国运动生理学家简·艾金德等人指出,跑步30分钟能显著改善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同时使精力保持在高水平。
(2)步行的效应。德国的运动心理学家查德·威尔逊研究发现,步行5分钟也有助于提高惬意心态。
(3)锻炼调节应激和紧张。英国业余爱好者运动联盟考察了运动对老年人肌紧张和情绪习惯性应激的镇静效应。结果表明,适宜锻炼后肌紧张下降,应激减少。
(4)过敏性紧张症的分组实验。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凯文·赫伯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30位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症的老年人分为3组,甲组服用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健身活动;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健身运动。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也就是轻松的健身运动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这说明,健身运动中的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5)锻炼的健康幸福感。健康幸福感也称心理自我良好感或感觉良好现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表明,健康幸福感与长期身体锻炼有正相关联系,积极锻炼者比不运动者的自我感受和评价更积极,其中女子较男子相关程度更高。
调节心理健康的运动
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曾出书推荐“调节心理健康的运动选择”,供大家参考。
(1)胆怯腼腆障碍。改善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应多参加游泳、滑冰、拳击、单双杠、跳马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心理障碍。
(2)多疑敏感障碍。改善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跳远、击剑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长期适度从事这些活动会有助于人走出多疑的思维模式。
(3)急躁易怒障碍。改善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可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长距离散步、游泳等项目。这类活动多属静态、单人运动,不会引起情绪过于波动,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4)惊慌忧虑障碍。改善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应多参加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这些项目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若能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适度的考验,遇事就不会过于忧虑,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工作和学习带来好处。
健身促进身心健康的原则
体育锻炼能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完善心智,增强体质,陶冶性情,可以消除紧张情绪,调节心理状态,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发展。现在,我们来看看健身促身心健康的原则。
(1)自觉性原则: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健康意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战胜惰性,重在坚持,贵在自觉。
(2)全面性原则:健身时必须追求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合理选择和搭配锻炼的内容与方法,扬长避短,内外结合,身心一致,整体全面地进行健身。
(3)渐进性原则:要求锻炼者在制定计划和进行健身时,逐渐地提高运动负荷、动作难度和适应能力。
(4)持续性原则:锻炼者应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坚持经常锻炼,才能见成效。
(5)针对性原则: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如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或外部条件等进行锻炼。
(6)适量性原则:根据自己的锻炼目的、身体基础和身心状态等因素,循序渐进、适量地安排运动量。
(7)娱乐性原则:根据锻炼的目的和实际需求,选择轻松愉快的运动项目。
(资料来源:瑞士《运动医学世界》、美国《生活奥秘》和英国《体育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