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教育逆向教学设计探索
——以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生涯规划校本教材“职业及专业探索”单元为例
2018-01-29
一、逆向教学设计的定义及设计要素
1999年,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了逆向教学设计,即“从终点——想要的结果(目标或标准)开始,根据标准所要求的学习证据(或表现)和用以协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形成教学”。逆向教学过程由确定预期学习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价证据、设计学习体验组成。
在逆向教学设计中需关注的关键要素可以简称为“WHERETO”:
W——学习方向(Where)和原因(Why):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和评价指标是什么。
H——吸引(Hook)和保持(Hold):如何设计清晰、具体、有趣的体验活动,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E——探索(Explore)和体验(Experience)、准备(Equip)和赋予能力(Enable):如何开展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最后的表现性任务。
R——反思(Reflect),重新思考(Rethink)与修改(Revise):如何鼓励学生去反思他们的学习和表现。
E2——评价(Evaluate)工作及进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自我拓展。
T——量身定制(Tailor):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反映学生的个体需求。
O——组织(Organize):对教学和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排序。
二、逆向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1.确定的目标。
课程目标:具备“自我管理”的核心素养,即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单元目标:在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的基础上,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具有生涯规划的能力,即拥有生涯信息的获取能力、掌握生涯选择和规划的技巧等;初步选择自己的职业及专业发展意向,形成个性化生涯目标。
2.学生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我适合哪些职业?我的个性特质、能力水平、职业价值观与那些职业相匹配?
对这些与我相配的职业,我是否了解?尝试了解从事每一项职业所需具备的个性特质、能力水平、职业道德等。
与这些职业相匹配的专业有哪些?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有哪些高校有这些专业?该如何获取信息?
如何做出适合的生涯选择,制定生涯目标?
3.预期的学习结果。
学生将达成的能力迁移:学生能根据生涯规划的知识与技能,在生涯过程中能够根据社会及自身发展的变化主动收集生涯信息,进行生涯选择。
学生将会理解与感悟:职业和专业是相互衔接的;通过访谈、调查、资料收集、体验等多种方式了解职业和专业的必要性;通过实践体验感受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能够从不同的价值取向理解不同的职业;明确职业和专业的真正价值,才能做出基于自我认知的适合生涯选择。
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行业与职业的分类;高校的院系设置与专业的分类。
学生将掌握的技能: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找到与自己匹配的职业,设定生涯目标;找一位职场人,进行职业访谈;通过网络、宣传手册等信息渠道,获取高校的相关信息;走进高校进行专业调查;制作PPT,向全班展示访谈、调查等的结果;进行生涯实践体验(职业体验及社会实践等),收集过程性资料,并撰写体验报告;总结学习收获,反思生涯目标,为自己设计生涯发展计划。
(二)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1.学生的表现性任务。
职业采访报告: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适合的职业,寻找一个该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采访。通过职业采访,了解该职业的发展状况、就业待遇、从业所需条件等信息。
“高校介绍”微课程:组成小组,选择一所高校,通过学校官网、论坛等各种渠道,了解高校的院系及专业设置等信息,设计成微课程(PPT),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
专业采访报告: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走进高校进行专业采访,了解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加三选课要求、学习所需的个人条件、未来的就业情况等信息。
生涯体验报告:进行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生涯实践体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过程性资料,并撰写体验报告。
生涯发展计划:根据本单元学习,反思生涯目标,初步设计自我生涯发展计划;能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对生涯计划做出恰当的修改。
2.学生的参与度。
以小组形式完成“高校介绍”微课程过程中,成员的参与度及小组任务分配;以小组形式完成生涯体验报告的过程中,成员的参与度及小组任务分配。
3.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自评及互评职业采访;小组自评及小组互评“高校介绍”微课程;自评及互评专业采访;小组自评及小组互评生涯体验报告;自评生涯发展计划。
(三)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
具体的学习体验活动及其对应的设计要素:
1.以一系列问题(你希望从事哪些职业?与之匹配的专业有哪些?有哪些高校有这些专业?该如何获取职业及专业的相关信息?)引入,引发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设定生涯目标。(H)
2.介绍基本问题,讨论单元的最终表现性任务(职业采访、“高校介绍”微课程、专业采访、生涯体验报告、生涯发展计划等)。(W)
3.引导学生根据上一单元“发现自我”中的所学,初步选取职业发展方向。(W)
4.介绍行业及职业的分类,及职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更新迭代。(E)
5.学生根据职业发展方向,寻找一个该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采访,了解该职业的发展状况、就业待遇、从业所需条件等信息。完成后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交流。(E2,T)
6.介绍职业与专业的内在联系,以及获取高校院系设置及专业发展等生涯资料的途径。(E)
7.学生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一所高校,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高校的院系及专业设置等相关信息,设计成微课程(PPT)。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E2)
8.学生根据“高校介绍”微课程的学习所得及自己的专业倾向,自行设计专业调查提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高校,进行专业采访。完成后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交流。(E2,T)
9.班级头脑风暴:了解了专业和职业的信息之后,和你之前的预设有没有差异?你的生涯发展方向是否需要修改?(E,R)
10.暑假期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进行职业体验。在职业体验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心仪的职业,如职业所需的技能、职业发展环境、所需投入的精力等,学会如何与社会人相处。(E2,T)
11.暑假期间,学生分小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公益服务、志愿者服务等,体验各行各业的奉献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所体现的社会责任等,学习如何与社会人相处。(E2)
12.以小组为单位,对职业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回顾和反思。整合小组成员的职业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性资料,撰写生涯体验报告,完成后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交流。(R)
13.在对本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学生初步设计自我生涯发展计划。(E2,T)
三、逆向教学设计的启示
1.让学生在目标驱动下完成课程任务。
在逆向设计中,首先要给学生清晰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教学设计“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学生需要依据个人的个性特点、价值取向、能力结构等做出适合个人的自我生涯发展设计。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需在课程的整体目标(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核心素养)之下,思考自己的个性化目标。
如果每个学生的目标会有所不同,那么与其让学生知道教师要“教什么”,不如让学生理解课程最终需要他们做些什么。在课程最初,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单元的最终表现性任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我需要掌握什么知识、技能才能完成表现性任务?有哪些资源可以支持我完成表现性任务?如何有序安排任务?
2.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达成学习理解。
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有效地应用与迁移,即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能有效地运用学到知识和技能。当我们真正地理解知识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而不是僵化刻板地回忆和再现知识。
在缺乏丰富体验的情况下,学生对生涯相关的知识概念的理解是抽象的、模糊的。教师在逆向教学设计的最初,先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学生需完成的表现性任务,并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初步讲解。同时,设计大量的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职业和专业的理解。通过体验活动及学生对体验活动的反思,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达成对生涯知识概念的真正“理解”,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运用。
3.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调整生涯目标。
对于个体而言,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传统的生涯规划教育往往让学生的个体生涯设计趋于僵化和固定,逆向设计避免了这一问题。在逆向设计中,学生随着课程的推进需要不断重新思考和修改已有的想法,不断制定和调整个性化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设置完成层层深入的表现性任务。重新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关键而审慎的设计要素,也是基于理解的生涯规划逆向设计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