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教育观下加强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政工作的探讨

2018-01-29谢有长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教育观

谢有长,宁 陶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12)

中职和高职立交桥的有效搭建,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中高职衔接教育特别是由高职院校主导的五年一贯制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受教育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如何加强和改进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本文拟采用“大思政”教育观的视角,探讨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大思政”教育观

“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对“大思政”教育观含义的深刻阐述。在“大思政”教育观下,学生思政工作不仅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事情,也是全校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职员工的事情,强调全员参与育人;学生思政工作不仅体现在第一课堂,同时也贯穿在第二课堂实践,范围不仅包括校内,也拓展到校外,强调全方位育人;学生思政工作贯穿在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环节,强调全过程育人。学生思政工作在内容上,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尽可能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以期最大程度地释放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主要分四种模式:五年一贯制、“3+2”分段贯通、对口招生、自主招生。其中,五年一贯制是一个主要的模式,它主要由高职院校实施,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进行一贯制的培养,一般实行“2+3”分段教学模式,即2学年中等教育学习,3学年高职教育学习,学制共5年。

由于很多试点高职院校对五年一贯制还在摸索阶段,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学生有较强的边缘感,理想信念比较淡薄

五年一贯制学生入学时大多为初中毕业生,普遍年龄在15-17岁,他们在思想上主要存在以下特点:第一,自我意识在增强,但自律意识和能力还不足,自我约束能力和组织纪律性较差,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课堂纪律较差,处事偏激浮躁,比较冲动等。第二,边缘感比较强烈。五年一贯制学生人数在所在高校里相对比较少,这些孩子面对成人化的大学环境未能及时适应,同时,高校举办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也往往忽略了这些学生,因此这部分学生多多少少产生一种边缘感、剥夺感。第三,理想信念比较淡薄,缺乏职业规划。相当一部分五年一贯制学生入学是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差,对读高中考大学信心不足,在家长的安排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他们入校后对今后自己人生的职业规划和前途比较迷茫,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在行为上表现为得过且过混日子,学习缺乏主动性。

(二)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没有形成合力

部分试点的高职院校对五年一贯制教育学生的思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完善的工作机制,没有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合力局面,而往往把工作丢给设立的“五年一贯制部”或附属中职校等校内机构。但这些机构在学生思政工作等方面需要与校内其他职能部门及二级院系沟通协调时,往往不够顺畅,甚至遭受冷眼碰壁。承接五年一贯制的院系也没有主动了解、关心这部分学生在中职阶段的思想、学习情况,甚至把这些学生看成是额外的管理负担,这些院系的高职生跟他们的这些师弟师妹也少有往来。

(三)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然而,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政工作队伍还比较薄弱,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辅导员待遇较低、没编制、流动性比较强;专业教师重“授业”轻“传道”,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没有整合校内外资源,队伍仅局限校内人员,忽略了校外人员和实践教学资源。

(四)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发挥着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但是,对于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思政课建设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第一,课程衔接存在某种重复性。中职教育阶段《职业道德与法律》和《经济政治与社会》分别与高职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复,而教师在处理这些重复性问题时缺乏一体化思维,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到这些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因而对有些内容,特别是中职阶段的内容没有进行相应适当的取舍和有所侧重,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积极性不够高。

第二,针对性不够强。承担中职教育阶段《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思政课的任课教师来自高校,他们对普通高职生和高校思政课授课内容及方式都十分熟悉,但对中职阶段学生的特点就未必熟悉了。因此上课时往往沿袭了普通高职生的讲课风格,而这些风格未必适合十几岁的孩子。例如有些教师讲课时理论性比较强,内容诠释比较复杂,教学方法单一,对年龄、文化和社会阅历都比较低的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就比较难接受,导致一些学生上课开小差,甚至旷课,思政课的实效性被打折扣。

第三,课堂延伸不够。当前,对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学生在思政课程的教育很大部分都是浅尝辄止,没有结合网络时代学生的特点,没有将课程由校内往校外延伸,由线下向线上延伸。

三、“大思政”教育观下加强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政工作的对策

建立包括五年一贯制在内的中高职有机衔接是搭建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随着五年一贯制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要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大思政”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各高职院校要落实主体责任,切实把学生的思政工作放在首位。成立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把这些学生的思政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工作计划,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有力的保障体系,以确保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政工作取得实效。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五年一贯制部(附属中职校)及有关院系等部门组成的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讨论和解决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政工作的有关事宜。加强五年一贯制部(附属中职校)与承接院系的沟通,特别是后者应把中职阶段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列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整合资源,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很多五年一贯制学生辅导员因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缺乏对这些学生一体化培养的思考。为了提高辅导员素质,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级别的辅导员培训班,不断提高辅导员素质和工作水平。通过提高收入待遇、落实编制和职称评定等,不断增加五年一贯制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稳定辅导员队伍。

2.建立专业课教师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机制。要改变认为学生思政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学工队伍的事的错误观念,思政教育应贯穿学生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其中,专业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且由于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较紧密,学生对专业教师往往更尊敬和信任,如果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思政教育,例如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团队精神教育等,往往会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高职院校通过师德教育培训、出台专业课教师教学规范、修订专业课程标准、聘请专业课教师做班主任等措施,促进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可先选取若干门专业课程作为试点,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然后逐步覆盖所有专业课。

3.建立“学长制”。“学长制”是遴选优秀的高年级的高职学生担负起更多帮助和指导五年一贯制中职阶段学生的责任,担当“部分老师”的角色。通过学长的传、帮、带,让中职阶段学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学习,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学长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师生共同管理,让五年一贯制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自助、生活上的自理、成长中的互助。

4.建立校外兼职思政导师制。要把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有机利用起来,通过建立一支校外兼职思政导师队伍,集聚社会力量来参与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思政教育。让各级领导干部、各领域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等兼职思政导师走进高校、走近学生,用真实客观、有血有肉、可触可感的故事传递中国故事给五年一贯制学生,提升这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三)改革思政课,增强学生获得感

1.整合中职阶段思政课内容。结合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想、学习等方面的特点,改革中职阶段思政课内容,可采用专题教学、模块化教学方式,让授课内容更具体系,更强调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避免与高职阶段的思政课简单重复。

2.改革教学方法,让思政课更具吸引力。针对五年一贯制学生文化基础比较低的特点,注重采用启发引导式和案例分析式教学。通过情境教学、讨论辩论、社会调查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通过改革,让思政课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更有获得感。

3.加强教学的拓展。一方面,根据网络时代学生的特点,实行线上与线下两个课堂相结合。鼓励思政课教师通过微信、QQ、微博、慕课等平台与五年一贯制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网上交流,既可以解答学生的疑惑,还能增进师生的互信。另一方面,要实现课内课外相衔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地区资源优势,通过多样化实践教学搭建课内课外衔接平台。例如,在课堂内组建党的十九大学习小组带动全班开展学习,在课外指导理论学习协会等校园理论型社团,凝聚学生骨干做好课外自学党的十九大。

(四)统筹协调,调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的积极性

在“大思政”教育观的指导下,对校内外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一切与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政工作密切相关、一切蕴含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校内外资源要素,都应该纳入到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政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中。

1.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校内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共占,推动五年一贯制学生思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营造有利于五年一贯制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氛围。校园文化是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有鉴于五年一贯制学生比较强烈的边缘感,学工、团委、二级院系等部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把这部分学生也纳入进来,通过与普通高职生的同台竞技、相互交流,让五年一贯制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大学校园里的主人,增强对大学的认同感和今后学习的信心。其次,要把校内实训基地、校史馆、图书馆、校园标志性景观等变成五年一贯制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场地,增强他们对大学历史与文化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尽快制订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重视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校园网等网络平台开展对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话题的讨论和平台的建设。

2.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首先,团委、五年一贯制部(附属中职校)、二级院系等部门通过开展寒暑假“三下乡”、社会调研、志愿者活动等社会服务,让五年一贯制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坚定理想信念。其次,从地方发展实际和五年一贯制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出发,主动与社区、新农村、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1]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4-36.

[2]宋春林.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3):22-25.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教育观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