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诗歌教育途径 彰显融通教育理念
2018-01-29
传统的诗歌教育,途径较为单一,只是单纯地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诵读与鉴赏。我校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中国古典诗歌融通教育课程的实践项目研究”,既注重显性课程的教育,又注重隐性课程(物型课程、活动课程)的教育;既注重把诗歌作为文学体裁来进行教学,又注重以中国古典诗歌为载体,拓展延伸其内涵。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提升学生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
一、诗歌教育融通于物型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实施的是显性课程,而环境建设与布置则属于物型课程。物型课程也是隐性课程的一种,是对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学生耳濡目染,容易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我校的环境建设与布置以儒学文化为底色,于楼台亭榭、木石标牌中,巧妙构思设置近百首古典诗词,营造了诗意校园的文化环境。
例如:学校走廊广场展示的是“中华修身文化廊”。修身文化廊以诗歌对联的形式多角度展示了中华古今修身文化,旨在教育激励学生,促使其传承中华民族薪火,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栋梁之材。其中的“修身名联廊”,精选44副修身名联,悬挂于大理石装饰的廊柱。对联内容丰富,尽显中华修身文化风韵,融合中国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再比如我校的“修身十诫歌”,分“戒空谈”“戒骄傲”等十个方面,用十首古诗来呈现,学生反复诵读,时刻警示自己洁身谨修,勿陷污淖。最具创新特色的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歌》。孙汉洲校长与同仁别出心裁,把它改编为近45首诗歌。诗歌不仅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内容要求也更加具体细致,将诗歌与德育工作相结合。
学校内东侧临墙有一座“中华文化名人榭”,全长三十多米,大理石墙面上有十幅图诗斐然的浮雕,展示了孔子等十大中华名人的画像和名言,以及前人的吟咏诗篇,以古人的诗赞融合对历史人物的介绍与评价。
学校还建有“金陵诗脉长廊”,三十首关于南京城的古诗依序排列,立意传情,润泽后生。学生诵读着一首首关于金陵的古诗,以诗歌为载体,泛舟于金陵历史长河之中,融通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
主楼后侧的“十二生肖园”,也是独特的民俗文化符号。园内建有十二生肖塑像,每尊生肖塑像配一首诗歌解说,将诗歌与民俗文化融通,很好地将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传承下来。
学校在校内各处花园中,放置了近三十本“石头书”,这些大理石雕刻成的“石头书”镌刻了有关植物的自然知识和古代诗歌,将植物学与诗歌结合,体现了学校融通教育的理念。
二、诗歌教育融通于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我校一直重视活动课程的开设,在各种主题活动中,以诗歌朗诵的形式进行融通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每学年的开学典礼,师生齐诵孙汉洲校长创作的新学期贺词,以诗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贺词中写道:“万里长江送远帆,石头城高迎朝阳,人生青春莫辜负,读书最宜少年郎!”这是劝勉学生要珍惜时间,在新学期有新面貌,不断提升自我。“厚德载物济苍生,追求卓越做栋梁!心高敢揽九天月,志壮捉鳖下五洋。”这是告诉学生要志存高远,并为自己制定的崇高目标而不懈奋斗。以诗歌朗诵的形式取代传统主题发言的说教,同时还融合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每年孔子诞辰纪念日,学校均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全体师生在孔子像前宣誓,师生代表向孔子献诗行礼,齐诵孙汉洲校长创作的诗歌《孔子赋赞》。
每年除夕前夕,我校均会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全校师生与家长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在成功与喜悦中告别农历旧年,在梦想中迎接农历新年。晚会的压轴节目就是诗歌朗诵。学生自主创作诗歌,自编自导自演,综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诗歌单科教育融通于多学科教育
我校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显性课程的延伸,除了在语文课堂进行诗歌教学外,还自主开发独具特色的诗歌教育校本课程。围绕“中国古典诗歌融通教育课程的实践项目研究”的前瞻性项目,我校组织骨干教师,在孙汉洲校长带领下,开设系列特色校本课程,将中国古典诗歌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知识相互融通,制定课程目标,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以中国古典诗歌为载体培养学生融通能力,拓展学生思维。
我校开设的“诗歌融通教育”课程,涵盖了中国古典诗歌与多个学科或生活板块,探幽发微,充分彰显它们之间的联系,拓展诗歌教学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融通能力的培养。“诗歌融通教育”分“诗歌与学科”“诗歌与行业”“诗歌与民俗”“诗歌与艺术”等七个专题,每个专题独立成篇,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构建了中国古典诗歌与百科世界的联系图谱,有效地拓展了诗歌教学的领域。
我校还开设了“诗忆石艺”校本课程,融合诗歌、雨花石、书法、绘画“四美”为一体。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思维、睿智的眼光来将雨花石的动人故事用诗歌演出来,用鬼斧神工的自然艺术诠释诗歌之美,以书法题写诗句,以绘画表现意趣,形成一诗、一石、一书、一画的格局,供学生吟咏品鉴,彰显了诗石之美,体现了书画之乐。
同时,我校还在生物课程中关于植物部分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植物学与古诗融通,挖掘有关植物的古代诗歌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在上课时,引用诸如写桃花的“一簇桃花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写梨花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写向日葵的“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等诗句,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自然属性和特征,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古人的诗句,深入理解这些植物的内在品质,这都体现了学校的融通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