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学学习有效融入幼儿一日生活

2018-01-29王海英

小学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垫板泡泡小花

◇王海英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其实,科学教育就在我们身边,老师们可以将科学学习有效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学科学、在自然中探究科学、在实践中体验科学。

一、处处蕴藏科学教育元素

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作为五大领域之一的“科学”亦融合在孩子的点滴活动中。园内,可以开辟自然角、种植园地、饲养角,便于孩子们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小动物的饲养活动;可以利用空间布置“跳房子”的图形、沤肥的尝试、玩沙玩水的探究等,让孩子处处能够参与自己喜欢的科学活动;可以开辟科学发现室,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从孩子的发展需求出发,围绕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生命科学、设计与技术四大版块,按照“平行型排列”的方式预设编排十六个主题的课程内容,以幼儿的年龄特征为基础,涉及磁、电、光影、力、空气、水、宇宙、人体、地球、动物、植物、工具、机械、机器人、建构等,幼儿以“小小科学家”的身份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激发好奇心和对自然、社会的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协作交流、创新的能力,初步掌握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老师还可将科学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在科学探究室内投放人的身体的骨骼图和器官分布图,孩子们在认识身体各个部位的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保护身体的方法。老师还可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保护经验等用表征的手法记录下来,形成生命教育特色经验板块。同时,家园共育可以打造孩子多元学习的通道,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科普宣传,鼓励亲子制作科技小报,利用幼儿园网站、科普读物、科技绘本共读等营造科学学习氛围。

二、努力发现科学教育契机

教师应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老师们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来把握学习契机,展开有效的科学教育活动。宇宙飞船飞入太空了,我们可以利用如宇航服、航天模型、航天食品等,和孩子们讨论他们喜欢的话题:宇航员怎么吃的、火箭怎么发射的、有没有外星人等,还可以玩起“三球仪”“太空建构”“航天发射”等游戏,再继续鼓励孩子开展太空图书阅读、绘画创作等;丝瓜是怎么长大的,孩子们自己观察和记录;水从高处到低处,又从低处到高处是怎么流动的;鸽子喜欢吃什么;泡泡水没了,我们可以怎么做;孩子带了自己的水杯,怎么来归类排序;彩虹糖到了水里会有什么变化;怎么清洗鹌鹑蛋;蘑菇是怎么长大的……这些教育契机只要老师善于把握,能够很好地支持幼儿在亲身体验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能够在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中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三、积极探究科学教育策略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为此,我们可以从孩子出发,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需求,积极探究有效的科学教育策略,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操作法、记录法、交流法等,支持孩子更多地在自主参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

一是鼓励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如气象观察,我们尝试让孩子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室内温度,有的把温度计放到腿上不断变化位置看看温度计上的刻度有没有变化;有的讨论着“乌云多的地方会下雨”“这边红色的地方一定是很热的天”,于是,老师鼓励这几位小朋友来到户外“气象角”,支持孩子们继续观察气温与人们穿着的变化、风力大小方向与周围树木的关系、雨量杯里搜集的雨水进行统计等,还采访了气象专家,咨询气象与动植物的关系,观看一些视屏了解恶劣天气的危害,学会保护自己等。多样的情境脉络带给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与专注投入,他们在观察、采访、操作、求证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二是鼓励孩子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如一次科学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乒乓球做的“小花”。他们先尝试在桌子上、地上让“小花”旋转起来;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孩子们继续探究“在光滑的垫板上”添加什么材料可以“不用嘴巴、不用手碰”就能让“小花”轻松地旋转起来;孩子们可谓兴趣盎然,教师再让孩子们巩固自己的发现,继续尝试用“水”产生让“小花”旋转的魔力,看看能不能“在一块垫板上转动更多的小花”;最后,老师又加大了难度,鼓励孩子探索“让小花沿着垫板上的小路”来旋转,还提供其他的垫板材料让孩子们去甄别选择……这样的过程,孩子们不断实践,不断从“已有经验”挑战“未知经验”,获得连续性发展。

三是在问题求证中学习。如“吹泡泡”活动中,孩子们玩的时候不小心“泡泡水都撒了”,于是,老师鼓励孩子:我们可以自己做。瞧,孩子们问“在水里加入什么能做成泡泡水呢”,他们找来了肥皂、洗衣液、洗涤精,这些都可以做成泡泡水吗,他们用吸管吹着,不断验证。接着,有孩子又有了新的问题,“除了吸管,还有什么能吹出泡泡”,孩子们又去找自己觉得能够吹的工具,一遍遍尝试,并把能吹出泡泡的记录了下来,他们发现了带孔的雪花片、圆口的积木、方口的小模具、饭勺的柄眼、漏勺的勺口都能吹出泡泡。正在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我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没有圆孔、方口等这些有口的工具,我们能不能自己变出来”,孩子们立刻忙乎开来,准备自己制作。他们找到了各种办法,有半圆积木拼成的圆口、有软电线做的、有纸版拼的……各种各样。这样的问题求证让孩子们不断递升自主获得的科学认知与经验。

总之,孩子的科学学习应以游戏精神为引领,以儿童的兴趣需求和发展目标为前提,以教玩具为载体,以课程为线轴,以空间的拓展为支撑,有效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孩子们在“做中学”,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等互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和发展。

猜你喜欢

垫板泡泡小花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每一朵小花都应该尽情绽放
小花
无名的小花
巨型泡泡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没有垫板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