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特征探究高职学生价值观培育途径
2018-01-29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习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锋频繁,国内各种社会问题叠加。面对复杂局面,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 高职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
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是人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个人意识形态的形成,源于社会存在,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关,同时会受到个人思维能力、生存环境、获取信息、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成长经历和生活圈子的相似性,在其群体的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
(一)认知的局限性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的认知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与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认知具有选择性,会影响人的态度,价值判断和观念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可概括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五个方面。从而引导人们认识世界,有意识、有组织地进行一定行为,同时产生一定情绪情感状况。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认知态度尚未定型;刚刚从高中全日制普通教育进入专业技能学习,智慧技能还未发展充分;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其无法充分接触社会,导致主观反映客观现实存在片面性。另一方面,高职阶段的学生,认知存在注意力范围扩大,记忆力水平提升,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等特点,使高职学生在认知自信的前提下,出现局限性状态。
(二)思想的盲目性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它是从人的认知格式中诞生出来的一种思考所遵循的范式,是一个人行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体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大都是95后群体,他们长期接触网络文化,接收信息面广,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思想独立且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精神;他们自尊心强同时内心脆弱敏感,不容易承受挫折;他们讨厌墨守成规同时明辨是非能力不足,考虑问题片面。群体这些共性的特征可以得出,他们没有形成成熟的自主意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容易随波逐流,很难形成稳定且成熟的思想指导自身实践,思想呈现盲目性状态。
(三)理想的模糊性
理想是人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它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高考失败的没落,存在自卑感,自我认识有偏差。他们处于人生观的塑造期,世界观不成熟,价值观有待完善。面对个人理想,一方面追求高远,另一方面又担忧自身能力素质无法满足,在纠结中很难确定一个清晰的方向;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普遍表现淡漠。对比政策环境和国家发展,他们更喜欢关注自身前途命运,关注与自己兴趣点相符的诸如娱乐新闻、游戏信息等,对于理想的定义,模糊不清。
(四)思维的矛盾性
思维是人用头脑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又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理论,即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状态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渴望认识社会又不情愿走出自己的圈子;他们渴望提高技能又对自身能力抱有怀疑态度;他们热爱祖国又无法摆脱网络吐槽愤青。面对社会就业现状,他们普遍担忧自身前途,关心自己命运和个人发展。但多数人并没有把自身状况放到环境中考虑,反而更在意自身的心里体会。“自我效能低”是高职学生群体反映出的普遍现状,需求和对现实评价的思维矛盾困扰着高职院校学生。
(五)行为的被动性
在中国高考制度下形成的高职学生群体,在中国教育模式下,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或中专的学习,出现文化课水平较低的现象。从中可以分析得出,这一群体的学生,在以往的文化理论学习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端正学习行为的态度,自我要求不高,自控力不强。他们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没有养成积极的行为态度。在以往的成长经历中,他们主要的社会身份是“学生”,主要的生活责任是“学习”,在目标如此确定的前提下,他们没有主动实践。而长期以来的行为态度,势必影响其生活态度和状态。导致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实践状态没有改善,同时出现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行为整体呈现被动性。
二、 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存在问题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我们试图从内外因,及主观和客观原因来分析问题的产生。
(一)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段、一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西式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西方新闻观、“公民社会”理论等诸多社会思潮在中国社会蔓延,从不同层面渗透到中国公民的工作生活中。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确立的特殊群体,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类思潮的影响,从而形成认知偏差,为其清楚、客观的认识世界带来阻碍,无法形成理性的思想意识。
(二)网络环境的影响
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进入“95后”时代,他们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绩,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取得一定发展的年代出生。基本没有经历过艰苦或物质匮乏的生活。同时,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的发展,在给其幸福生活带来更便捷方式之外,网络上的各类思潮(如上所述)和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拿来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也一同进入他们的生活,并对其成长带来诸多影响。同时,网络谣言和抨击社会主义主流发展的各类不和谐声音也不同程度影响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心,影响其思想的坚定性和社会理想的认同感。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阶段高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其所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大多在得到父母过多关注和爱的同时,也被动地习惯性接受家长的意愿安排,而不习惯主动去思考自身发展问题。中国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多存在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孩子个性塑造和良好品德的培养;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心理健康和主动性培养;重视物质给予而忽视孩子主观需求和个人发展引导。中国的家长,习惯依赖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成长环境的营造,过渡的监督、关注、指导孩子而忽视孩子自主意识的锻炼培养。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都缺乏主动思维和自信心,容易受环境影响且更愿意随波逐流。
(四)心理特征的影响
“95后”高职学生群体,生活在各类中外思潮相互影响的时代,受大环境影响,他们更喜欢自由,崇尚民主,自我意识强;这一群体中独生子女较多,交流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相对较差,集体主义观念弱化;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交流日趋自由的大环境下,当代高职学生反而更关注自身发展而政治意识模糊;容易陷入物质追求而逃避拼搏奋斗;自尊心强又存在一定自卑心理;自我认知和定位有待成熟。这一系列心理特征,反馈到行为上,表现出这一群体容易忽视团体意识,漠视共同理想,价值观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等。
(五)行为习惯的影响
现如今,网络的发展使人类行为产生网络依赖,大家从读报时代过渡到读屏时代,这在提高人们获取信息速度和内容的同时,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反映在高职学生群体中,首先影响其知识脉络的形成。他们习惯“拿来主义”,遇到问题首先借助各类搜索引擎,答案在没有经过努力思考获得便轻易得出后转出。这种碎片化阅读的行为习惯,使高职学生难以形成自身的知识脉络,导致其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很难成熟,不容易形成清晰的自我分析,坠入人云亦云的泥潭。同时,新媒体的发展给学生的兴趣选择提供了载体,他们在选择关注兴趣点的同时落入“圈子文化”,像井底之蛙,很难全面的认识世界。
三、 如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首先,加强意识形态引导,提升四个自信。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开展讲座、展览、舞台剧、朗读者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以党史和形势政策教育为主要内容,力争将中华民族和新中国的发展史较为系统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其构建意识形态领域内完善的思维构架,帮助其克服长期以来碎片阅读带来的模糊性认识,使其能够较为完整、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发展道路,了解老一辈革命先烈为建设新中国所做的不懈努力,提升其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对新中国发展取得成果的认识,提升其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引导其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其二,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目标意识。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习总书记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作“钙”,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人就会得“软骨病”。对于高职学生,一定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大到对中国社会共同理想的认同,小到对个人理想的追求,理想不清晰,思维容易混沌,行为容易涣散。在学校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联合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多层面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付诸实践,改变迷茫的生活状态,治好“软骨病”。
其三,加强思政教育实施,提升环境氛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遵循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优化校园校风、学风、班风、教风、考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做到历史与理论、思想与现实、理性与情感、高雅与通俗四个方面的结合,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环境和理论支持。
其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净化信息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当今社会,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各类网络信息接收现状,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动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他们具有更加独立的个性爱好,也愿意选择喜爱的信息平台。繁杂的网络环境和各类网络谣言的传播,给高职学生的世界观带来巨大影响。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和新媒体手段,打造高职学生喜爱的专属社区,营造绿色网络文化环境,成为当下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有义务,更有责任发展网络社区文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圈子文化环境,引导正向舆论,提供交流平台,帮助其筛选网络信息,端正价值判断。
其五,加强方法论培育,提升实践动力。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行动力、主动性差的特点分析,他们的迷茫状态可能并非来自目标的不清晰,反而是长期的学习生活,并没有使其培养成良好的实践方法和习惯,从而出现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有想法没实践,甚至想法都存在自我怀疑的自卑状态。有了方向而不知如何前往是困惑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个很大的难题。由此分析得出,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让其科学认识世界的同时,明确如何进入世界,顺应时代发展,开展实践活动是高职教育的任务。加强方法论的引导,在教会技能的同时,教会如何使技能发挥作用,让其明白自身的价值通过何种渠道能够发挥出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体系,营造阳光心态,提升实践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