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基于“雨课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8-07-25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0)
伴随智能终端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正引领着高职教学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新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带来的新型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互联网+手机”的社交、学习、工作模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伴随着学生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下长时间不间断的使用手机,手机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是自身的一部分,让他们上课丢掉手机意味着让其丢掉课堂。因此现在的课堂,经常可以看到的一幕是任课教师指责学生玩手机,学生使劲浑身解数玩手机,如果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放弃手机,任课教师应有效的利用手机玩转课堂,使其变成学生学习的工具而非敌人。“雨课堂”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问题。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教师资源紧缺,师生教学互动不多,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采用“雨课堂”公众平台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新型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密度,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充分发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一、什么是雨课堂
雨课堂是最大的中文慕课(MOOC)平台“学堂在线”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一项用于教学的新技术,目的是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体验,增加师生的互动活动、提高教学的便捷性,知识来源于课堂,服务于课堂。
“雨课堂”通过课前预习+实时课堂+课后答题全程教学活动的数据采集,课堂从经验主义向数据主义转换,以全周期、全过程的量化数据辅助任课教师判断、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便于控制教学节奏和教学进度,做到教学全过程可视可控。结合使用线下活动或翻转课堂或项目实验,让师生教学融合更紧密,教学相长。
二、“雨课堂”的优势
“雨课堂”软件是嵌入在PowerPoint2010 中的一个插件,利用PowerPoint 2010和微信平台进行教学,不需要任课教师及学生下载专业APP软件,易于掌握和使用,“雨课堂”目的在于将课堂外学习与课堂中教学相融合,让师生互动交流24小时在线。授课教师通过将MOOC视频、练习题(选择题、主观题)、课前资料推送到 “雨课堂”公众平台,学生端即时收到教师发送的信息,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此外,学生通过“雨课堂”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课堂下随时回答问题,与教师通过弹幕的方式进行互动。此教学模式涵盖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联系等每个教学环节,解决了师生互动不顺畅,数据收集不完整,在线教育不落地等问题。
教师运用“雨课堂”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必备的条件:任课教师与学生需要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进课堂;手机等智能终端能连接到网络(无线网或移动数据);任课教师与学生 需下载微信并关注“雨课堂”公众号;教师电脑端需在PowerPoint中安装“雨课堂”插件。
利用“雨课堂”+手机终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的兴趣。任课教师通过“雨课堂”可以将课堂所需要用到的教学文稿、教学通知、课程大纲以及微课视频及网络课堂教学视频等内容上传到手机终端,便于学生课下进行预习、复习。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以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师统一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授课,课堂上利用lanstar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教室中的机器进行实训练习。在教学演示过程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通过显示器学习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师教学演示结束后,安排学生利用教室的机器练习教学内容,并通过lanstar查看学生的练习情况。教师只能通过先授课、学生后练习的教学模式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任课教师演示、学生学习、练习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在教学演示过程中很难了解到学生对于讲授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有的学生很难一直跟随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经常出现在教师教学演示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伴随着互联网及智能终端机的发展,学生上课玩手机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既然“互联网”+手机上网不可逆,任课教师一味的坚持“不带手机进课堂”的做法以及忽略学生课堂上频繁使用手机的做法已不现实,任课教师应将互联网带入课堂,将手机终端运用到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手机终端辅导学生进行学习与练习,扩宽了学生的学习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对多的模式,即在课堂上每一名教师的授课对象是多名学生,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教学地点以校内教室为主,学生的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堂上,并且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授课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很难实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督以及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教师强调的预习、复习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较难开展。另外,课余时间是凭借学生的自觉性去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欠缺
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以课堂上进行为主,同一位教师所教的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学习进度是相同的,教师和学生相处集中在有限时间的课堂上,个别学生遇到问题会选择放弃学习,后续知识点很难继续跟进学习,只有等到教师统一解答,导致课堂上出现玩手机、睡觉等现象。
(三)师生互动交流较少
传统的教学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学生与授课教师接触最多的时间就是课堂上仅有的九十分钟时间,课下时间见面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利于课余时间进行的练习很难与教师进行交流,再加上内向的学生即便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也不会主动找任课教师进行面对面沟通。由此可见,通过“雨课堂”公众平台的推送及数据反馈功能,帮助教师实现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监管和学习态度的督促,利用“雨课堂”平台的“在线学习”功能取消学习地点和时间对师生沟通的制约,实现学生能实时与教师互动交流就变得尤为重要。
五、“雨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一)登陆“雨课堂”
1. 教师先在授课电脑中安装雨课堂客户端。成功安装后,powerpoint 2010 以上版本的演示文稿中会嵌入雨课堂插件。
2.在雨课堂插件中左侧点击“微信扫一扫”即可在手机微信app客户端登陆雨课堂,实现电脑端powepoint与教室手机端的微信内容统一(如图1)。
图1 教师手机端登陆“雨课堂”
3.教师选择“开启雨课堂授课”图标,新建课程、班级、标题名称后开启雨课堂授课。任课班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扫一扫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或者课堂暗号进入课堂(如图2)。学生进入到“雨课堂”之后,教师方可运用“雨课堂”进行教学。
图2 学生手机端登陆“雨课堂”
(二)平台资源管理
课前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 2010制作学习资料(包括教学课件、练习题),这些学习资料可以通过PowerPoint2010 中的“雨课堂”插件制作成适合移动端屏幕的课件,并通过powerpoint 2010上传至手机微信端。制作的学习资料会保存在教师个人账户中的“课件库”和“试题库”中,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浏览“雨课堂”网站或者手机端进行资源管理。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将课件或习题推送至班级课堂中便于学生进行课堂前预习、课堂中练习,课堂下复习。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制作对应章节的选择题,丰富学生练习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3)。
教师通过“雨课堂”不仅可以上传教学演示文稿,还可以通过嵌入“MOOC视频”和“网络视频”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革新以及信息化教学中对于慕课的广泛推广,课堂教学的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层出不穷,任课教师只要肯花时间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传统的教学资料与丰富的教学视频引入自己的“雨课堂”,便捷的“雨课堂”和优质的“慕课”资源皆可获得,充实了教学内容和丰富了教学手段。
(三)学生管理
1. 签到。任课教师可以利用登录“雨课堂”微信平台的人数及名单查看学生的出勤情况,推荐老师每堂课均使用此功能点名,便于督促学生按时上课。
2. 随堂点名。为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的互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的功能完成课堂回答问题环节,有助于督促学生学习教学内容。
(四)师生教学互动管理
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雨课堂”连接后,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演示文稿的内容会即时投放到学生微信中,便于学生对课件进行保存及课程回顾。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计算机基础知识、进制等较抽象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课堂下利用“雨课堂”微信平台可以查看教师上课内容,通过课件下方的“收藏”和“不懂”按钮,将教师讲授知识中不明白的内容进行归纳,任课教师实时获取学生不懂知识点的数据反馈,便于教师在后续课程中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
图3 平台资源管理
雨课堂的“弹幕”功能,便于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弹幕”随时关注学生的想法和观点,也可通过缩略图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便于随时调整讲课进度及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可通过“雨课堂”在课堂上发送练习题或考卷,规定学生答题时间,学生提交后可查看反馈情况,实时把控学生学习效果。
任课教师针对教学授课进度及讲授内容设计投票选项,组织学生通过手机端“雨课堂”投票,投票结果自动反馈至教师平台,教师在手机端“雨课堂”中可以看到投票结果,利于教师通过“雨课堂”收集的数据有针对性的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
(五)学生学习反馈
教师对于学生对于授课内容的把握以往只能通过随堂测试、期中、期末测试等方法掌握而“雨课堂”可以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学生在“雨课堂”平台中进行的操作包括浏览教学内容、练习习题、投票、疑难问题留言、困难标注等,授课教师通过手机端或电脑端的“雨课堂”均可查看到学生的各项活动的汇总数据信息(如图4)。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任课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到不易学生理解及掌握的知识点还可以充分掌握每一名学生的薄弱环节及学习效率,以便于自身教学资料的整理及改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效率。
图4 学生答题完成情况
六、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由青年向成年人转变的特殊时期,教师需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必须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的处于指导者、启发者和点播者的地位,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要群体。
基于“雨课堂”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加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雨课堂”的数据反馈实时调整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助于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学生能主动地参与课前预习,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知识点吸收率,便于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同时,把自己的思考成果相互分享,在相互监督中学习,最终达到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的目的,才算真正的完成学习,才能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