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职业院校藏族学生声乐教学与实践
2018-01-29,
,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 300182;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171)
“在雄鹰的翅膀上飞翔着传奇的故事,在传奇的故事里熟悉着腾飞的昌都……”在一声声嘹亮的歌声中,在人们对藏族民歌无限的遐想中,2013年我们迎来了一群来自西藏昌都市的孩子。他们作为天津市首批为西藏昌都市定向培养的艺术特长生,带着高原质朴的气息,原生态的演唱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经过了四年摸索式的教学,我们将如何在高等艺术职业艺术院校对藏族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与体会,积累了这个教育阶段的实践经验,我们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教学与实践中的点点滴滴。
一、藏族学生的特点和培养定位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曲调悠美的弦子,热情豪迈的锅庄,“歌必舞,舞必歌”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歌唱家”、“舞蹈家”。西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演唱方法独特,歌声高亢嘹亮,音调悠长,歌曲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情感真挚动人。但是,由于地域偏远,地处边疆,西藏在声乐的教学和演唱方法上与内地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藏族大部分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对真假声混合的演唱方法未能熟练使用,高音部分真声多,影响了声音的质量,中低音部分不能保持音色与位置的统一,整个作品不够流畅。要使演唱者的声音、位置、音色更加统一和谐,从而达到更好地演绎作品的目的,在呼吸、共鸣腔体的运用上等地方,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空间。鉴于天津在声乐教学上的优势,我们迎来了这样一批特殊的学生。他们在接受高等音乐教育之前,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更没有接受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教育,很多学生只会唱歌,不识谱,不懂乐理知识,所以进行系统化的理论专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学院是一所高等艺术职业院校, 高等职业院校在声乐教学中,虽然继承了本科院校的一些教学方法、曲目等经验,但在学制、生源质量、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定位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别,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职业院校更注重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与普通声乐教学相比,既有相同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少数民族的传统歌唱风格。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最终将回到西藏昌都的舞台上,所以,既不能把他们培养成“只会演唱汉语歌的藏族人,也不能培养成只会唱藏族歌的藏族人。”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性,才是世界的”,既要突出其民族的语言和风格,也要在不破坏他们自身特点和长处的基础上,加强声音的训练和音乐素养的提高。要让他们在科学方法指导下,以藏民歌为主,能够演唱多民族、多地域、多种风格的作品,以丰富多彩的形势与面貌在舞台上展现。
这些学生经过学校的培养要充实到西藏昌都市各大艺术团体,最终成为一名活跃在舞台上的专业演员,为当地的大众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在他们的培养方式上就要区别于其他在校生,要为他们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学进度。在这些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教学与实践现结合,同时在教学曲目上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的教学曲目,以声乐基本功训练为目的,主要是建立科学的发声方法,如真假声混合,舒展打开的歌唱状态,沉稳的呼吸和科学的咬字方法,达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声音要求。另一方面,藏族当地地区的特色民歌、小调和具有藏族民族特色的创作歌曲等,毕竟学生回西藏,主要面对的还是当地的群众,普及当地的音乐文化是他们首要的培养目标。
二、具体声乐教学
课堂教学,这是重点中的重点。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建立在教学的支撑下才可以完成,教学的成功失败决定了学生是否成才。首先,我们运用了中西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将中国地方唱法与欧洲古典唱法相结合。科学的演唱方法是共有的,它具有普遍性,把科学唱法的普遍性运用到我们中国声乐艺术的特殊性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自己在教学和生活中的体会,运用比喻、假设等手段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尽快找到自然、科学的发声方法。我们通过科学的练声,呼吸的训练等方面的严格教学,坚持在科学方法的前提下,演唱不同地域、风格的作品,既保留了作品的“民族性”,又坚持了演唱的“科学性”,二者不可割裂,相辅相成。学习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针对于“零基础”的学生,“口传心授”成了这个时期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1.教材的使用
教学中的第一件事——选取合适的教材。我们发现,适合藏族学生演唱的指导性教材几乎没有,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西藏来的学生,在教学和曲目上都没有任何经验,需要我们自己先查资料、找谱子,制定适合他们水平、语言和发展的教学计划和曲谱的收集。适合学生的教材,可以适时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歌唱能力,可以让学生全面又有重点的吸取艺术的营养,提高艺术修养和理解、解释作品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将经过老师精心选定、仔细指导过的一些曲目,变成他们未来艺术生涯保留曲目中精华的一部分。在作品选择上,首先把藏语歌曲放在首位,包括藏族创作歌曲、原生态歌曲;其次为汉语作品,包括多民族创作歌曲、歌剧选段、艺术歌曲,尝试把多民族、多种风格和多种语言的作品融入到教学中去。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选用的教材是由代尕老师搜集整理的《玉树藏族民间音乐精选》,这是一本包含了昌都地区多个市县的民族民间歌曲的曲集,曲目短小精悍,曲调极具西藏民族特色,其中一些作品非常适合初学者的演唱水平。其次选用了由昌都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出版的歌曲集《相约三江》,这本曲集中包含了昌都市十一个区县、行业,优秀创作歌曲,如《腾飞的昌都》、《芒康我可爱的家乡》等,并配有伴奏。还选用洛松尼玛老师出版的曲集《腾飞的西藏》中一些作品,如在昌都地区广为流传的《飞向莽措湖》、《美玉草原》,藏歌《我的梦》,《雪域风采》等等。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演唱藏族歌曲曲目的需要,我们又通过其他途径求得目前在西藏昌都地区近期创作的一些歌曲,极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
在汉语作品上我们选择了,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中国民族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民族声乐教程》,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声乐曲选》等教材。
我们把曲目分为三个等级,初级曲目,音域基本在中低音区或刚进入头声区,乐句不宜过长,跳跃不大,力度适中。中级曲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对音域和声音的力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歌曲在情感的对比上要更丰富一些。高级曲目,作品的难度较大,音色、音量、控制的要求都比较高,曲目在音乐的感情对比和音乐对比都很明显,曲目的篇幅也较长,是对演唱者能力的一个考验。我们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演唱水平和需要,按照这个分级来安排不同时期的曲目。比如初级阶段,藏族民歌《好时光》,汉语歌曲《绒花》、湖南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中级阶段,藏族创作歌曲《美玉草原》,汉语歌曲《乡愁》,高级阶段,藏族创作歌曲《腾飞的昌都》,汉语歌曲《文成公主》等等,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还选取了一些近年来创作的极具藏族特的很多优秀歌曲,如:《青藏高原》、《天路》、《珠穆朗玛》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深入人心,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2.需要解决真假声混合
随着教学的推进,“混合声”这个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混合声”是指真声与假声的混合,从声音的特点上,应是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又有假声的通畅圆润和高位置,两者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说是“具有真生色彩的假声”或“将真生唱到假声的位置上去”,也可以理解为“具有假声位置的真声”。在这一点上,学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藏族民歌高亢嘹亮,传统的演唱方法基本是以真声来完成,但在音色的美感上略有欠缺。如果运用科学的演唱方法,音色会更加统一和谐,也可以延长声乐演员的艺术生命。生活中,学生已经习惯于原生态的演唱方法,在学习新作品的时候还缺乏“混合声”的思维,我们从示范,到讲解,再由学生演唱,再次的示范、讲解、演唱,周而复始,学生的声音概念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建立起来的。
3.建立科学的呼吸状态
野生动物栖息地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建设,而野生动物也需要相关人才悉心照看,所以国家应该不断培养相关人才,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政策。由于野生动物容易在野外生活中受伤、生病,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对它们进行救治、饲养等。同时,有些种类的野生动物已经濒临灭绝,这也需要专业人员对它们进行人工繁育,利用现代技术来保护野生动物,帮助它们生存繁衍,避免灭绝,确保物种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人们常常会说“呼吸”,歌唱中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不同的,在对声音的控制、音高、句子的长短都有着严格而科学的要求。古人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在歌唱中“呼吸”应放在首位。呼吸方法分为三种:胸腹式呼吸,纯胸式呼吸和纯腹式呼吸,我在教学中更多使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手法。在呼吸时用口、鼻同时吸气,同时打开腔体,让喉部和咽部充分舒展。肺部吸入空气迫使横膈膜下降,而腹部因为气压增高而向外鼓起,小腹和肋骨两边的肌肉也间接支持这个吸气动作,让吸气肌肉群保持工作状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歌唱状态中的深呼吸,低位置。藏族学生由于从小就生活在高海拔的地区,所以和内地学生相比,普遍肺活量较大,这是他们的优势。但在歌唱中却缺乏相应的科学呼吸方法,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不会用保持吸气状态演唱,在演唱较长乐句时总是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并在演唱中积极保持吸气状态,同时小腹也要参与其中,不能放松。尤其在演唱较长的乐句时,当气息消耗近半,保持住上腹部的膨胀感,同时将小腹向内、向上略微收紧,这样能让呼吸和声音更好的相结合,即使到乐句的最后一个音,仍然能保持良好的竖立感和弹性。为他们打下良好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不仅对他们的嗓音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更能使他们在歌唱的道路健康前行。
4.咬字
歌唱中的“咬字”对民族声乐演员来说尤为重要,要唱的清楚,听众听得明白。明代著名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曲律》一书中讲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我们也经常的会提到“字正腔圆”但基本是以汉语言为例,以藏语为主的地方民歌,曲目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藏族学生运用汉语的机会较少,汉语的表达有一定的障碍,对汉语言的理解也处在很初级的阶段。但演唱汉语歌曲是必修课,要在保持其藏族音乐特色的前提下还要多方面融合各种语言、各种地方风格的声乐作品,这就要求他们在演唱的语言上需要做大量的练习,这就是学习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方面 ——咬字。例如:歌曲《绒花》,歌词中有“世上有朵美丽的花”,虽然很简单的一句,但是对藏族的学生来说,“上”,是咬字的难点,只能听到声母部分快速的一过,韵母未能字达到应到的位置,从而影响头腔共鸣不能很好的运用。对于初学声乐的藏族学生,,我们不会过分强调每一字的口型、部位、归韵,要求清晰而自然的表达,嘴巴松弛,不僵硬,要在建立了科学的呼吸系统的前提下,放在一个科学的演唱方法之中,再逐步的对字的个性和特点加以要求,从而不会破坏歌唱的平衡。
5.音色的调整与改变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的演唱方法后往往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丢掉了本民族音乐的特点,音色也改变了,唱什么都一个音色一个味道了,这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咨询相关的专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对学生的音色不做重点的要求,他们的气息,力量和对方法的理解不足以支撑对音色的修饰,也很难控制声音位置的统一,从而在此阶段要求学生了解发声构造,重点在字与声的结合,加强基础性的练习。随着学习程度的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加强,在声音的位置和音色上再有明确的要求,根据作品的地域,内容,情绪,都需要用不同的音色来表达,但声音的高位置是不可以随之而改变的。如,演唱藏歌《我的梦》,整首歌曲用藏语演唱,旋律中多有六度的大跳出现,这就要求演唱者的气息要稳,声音的位置既要高又要统一,不能随着音高变化而变化。每一个乐句当中会有代表藏族特色的装饰音出现,如果完全按照谱面来完成演唱,整个作品会枯燥无味,必须运用藏族特有的音色和演唱方式,才能准确的表达作品的情感和色彩。反之,在演唱汉语歌曲《父亲草原母亲河》中,我们建议按照谱面来完成演唱,整个作品深沉厚重,情感真挚动人,情绪随着旋律的进行一步步到达高潮,这时候就需要有宽度而放松的声音,气息平稳,张弛有度,减少不必要的装饰,用最质朴的声音来诠释有张力的情感。还比如演唱藏族创作歌曲《腾飞的昌都》,歌曲音域跨度大,旋律变化丰富,第一段用藏语演唱,第二段用汉语演唱,两段在语言、咬字等方面都要区别的对待,突出两种语言的特点,在歌词的辅助下唱出歌曲不同的层次,这样才不会成为千篇一律的作品。
学生学习声乐的时间还是比较短,对方法的把握能力还有待加强,在演唱方法的学习上,思想要坚定,方向要明确。学生认知较以前有很大改观,在演唱不同作品使时不会因为作品的风格不同而改变应有的方法,钢琴艺术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对演唱的作品进行分析,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对演唱好作品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现阶段学生的演唱水平、欣赏水平还有局限性,需要正确的引导、科学的学习、刻苦的练习,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取得好的成绩。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正确的声音观念,理论基础,正确的听辨能力和判断能力,要不断的学习、积累和创造好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因材施教”,其次是“循序渐进”,在这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曾出现过因为学生接受能力较好而拔高的情况,但事实告诉我们不可以违背教育的规律,教学需要科学的稳定性,不能贪高图快,避免“拔苗助长”的悲剧。
三、舞台实践
为了实现由一名学生向一名演员的转化,我们在培养的方式上确定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什么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呢?就是要把课堂的教学和舞台的实践贯穿到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一边演,教学辅助实践,实践检验教学,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共同促进,最终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演员的目的。
1.舞台实践
这是帮助他们成为一名合格演员的重要过程,课堂教会的是方法,而舞台练就的是经验。一名合格的演员除了精湛的技艺还需要良好的台风,这些都是大量的舞台实践积累出来的。作为一名声乐演员,光懂得唱是远远不够的,不但要给观众听觉的享受还要给观众视觉的享受。我们严格要求学生良好的仪表、风度,强调学生个人修养、道德水平、艺术水平的提高和完善,要让学生在掌握演唱方法的同时,在舞台上热情、大方、从容、镇定,放松而精神焕发,给观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声乐训练中的技艺平衡,让学生技术有的放矢,让艺术有技术支撑,也是让演员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在学校学习的几年中,他们参加了学院新年音乐会,春节慰问演出,庆祝西藏昌都班建班周年汇报演出、西藏昌都第一、二、三届茶马艺术节等等演出活动,他们的表现受到了社会各界,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他们的演唱也得到了西藏昌都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从稚嫩到成熟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演出,无论演出规模大小,态度一直严谨认真,从每一场的演出中总结经验教训,有失败的时候不气馁,有成功、鲜花和掌声的时候不骄傲。从上台的第一步应该怎么走,面对观众的第一个鞠躬要有多深,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我们老师都是一样一样教会他们。到现在,在舞台上由拘谨到自如,由紧张到发挥,凝聚了老师们辛勤的汗水和学生无数次刻苦的练习,都是为了那个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同时证明我们的实践培养方式是可行有效的。
2.注重每一次的考试,参加各种比赛,在锻炼中不断成长,以赛促学
舞台实践的机会毕竟有限,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以考试的形势检验教学成果。学生需要着民族服装演唱本民族特色歌曲、汉语创作歌曲和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地方民歌各一首,如期中、期末考试。我们教师从“声、情、字、味、表、象”全方位的为学生做全面的考察。这样就可以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很直观的评价,主要考察的是对演唱方法的掌握程度,在细节上观察学生长处与不足,依此为依据调整教学计划。
其次是以比赛为辅,用比赛检验学生能否在紧张的情绪下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展现出来,每一位学生甚至老师、演员上台演唱都会紧张,这种情绪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演唱者发挥,严重的会导致演出的失败。我个人认为,在舞台上紧张一方面是上台次数少,对环境的紧张,另一反面就是对演唱的作品没有把握,从而导致挥发失常。我们可以通过考试发现教学中还有哪些疏漏,学生在掌握上还有哪些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来弥补,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试来加强某一方面的练习,从而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以赛促学”。如参加天津市大中专文艺展演,我学院及系部的技能大赛等等,每次有藏族学生的登台都会赢得阵阵的掌声与喝彩,并且在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四、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藏族地区的人民天生能歌善舞,当地很多人都是歌唱能手,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在歌唱技巧上略胜一筹,更重要的是让这些藏族的学生不仅仅自己会唱,回到当地是把科学的发声理念和系统的音乐知识带回去,促进当地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乐理知识和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这样回去后才能为当地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带动昌都地区的声乐发展,促进两地的文化及艺术交流。可以在学生高年级的课程中,可以加入教学模拟实验课,模拟教学课堂,让学生当老师,掌握基本的声乐教学手段和方法,成为一名既能舞台表演又能课堂教学的综合性音乐人才。
几年的教学中,有迷茫、有失望,有憧憬、有喜悦,从对教授藏族学生的一无所知,到今天的略有心得,是反反复复的探索与实践的结果。四年来,我们通过一堂堂的授课,一次次的实践,积累了藏族学生在高等艺术职业院校进行声乐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未来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我们一些的经验和教训,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创造更大的成果。如今,西藏学生即将要充实到当地的艺术团体,也将是对我们几年来教学实践的终极考验,希望我们交上的是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