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路径探索

2018-01-2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技能工匠精神工匠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技能大师对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常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其自身特色。没有一批响当当的领军人物执掌教学或者科研团队,很难实现。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直接关系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成败。因此,培养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理论知识深厚、实践技术技能较强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

一、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这一名词是从古代社会手工业发展而来的,通常人们一直把长期专门从事某项专业技术、而且处于基层或者一线的操作人员称之为“工匠”,他们多数以“师徒相传”、“拜师学艺”的方式将技艺传承创新,并通过技艺不断求精、反复淬炼、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产生了“工匠精神”。因此,人们便把“工匠精神”定义为注重细节、术有专攻、刻苦坚守、追求极致、不忘初心、淡薄名利,同时注重大师气魄,重视钻研创新的精神。

“工匠精神”这一概念最先是由我国当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先生所提出,许多一流的木工匠士正是在这种“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所培育。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 2025”,同年中央电视台播放《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再一次关注“工匠精神”。2016 年,“工匠精神”一词首次被写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是对企业进行更加精益求精生产工艺的鼓励,成为了制造业的热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因此,工匠精神也日渐成为国家产业战略和企业教育培育战略的调整方向。但是,中国制造的形成与成熟需要通过工匠精神的一步步培育与传承,从“匠心”到“匠魂”的过渡方能更好更快的实现。

古语也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论是传统教育的师傅还是现代的高职院校教师,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以身示范、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发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技能大师”,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笔者认为:今天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包含着“工匠”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重要特质。“工匠”是指技术技能的传授,“精神”是指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追求卓越的育人精神。

二、高职院校培育技能大师的重要意义

1.从国际背景看,全球制造业技术革新促使各国重视技能人才培养

近年来,不少发达国家呈现制造业回流趋势。比如,德国提出工业 4.0 的愿景、美国提出“智慧的星球”理念、日本制定《机器人新战略》等,以上这些国家都把技术革新作为重振制造业、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纷纷制定推动科技创新、促进职业技能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国家战略。

2.从国内经济发展看,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新跨越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和创新大国转变,尤其迫切需要一大批师德高尚、理论知识深厚、实践技术技能较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因此,高技能人才资源已成为新的创新供给要素,技能大师在制造业应用技术领域的绝对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3.从高职教育现代化看,高职教育呼唤技能型大师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工匠精神”,指出:“要在 2025中国制造中实现产业的升级提质。”作为工匠的摇篮,高职院校背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为了办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我们同样呼唤技能型大师。

4.从高职院校建设看,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直以来,各高职院校都突出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全面优化人才环境的新理念新机制,以加快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技术技能大师等拔尖人才为重点,着力营造“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环境,大力搭建更多更好的机会和平台,着重提升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优秀教师队伍。

5.从高职院校培养优质人才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根据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1 年制定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比例等都提出了具体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提出“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说明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高技能大师来培养。

6.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看,需要工匠精神的融入与传承

近年来,从工匠精神作为时代要求和国家进步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素养核心要素,必然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去,既是办学特色的体现,也是核心竞争力维度的彰显。高职院校本身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将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特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耦合对于职业院校有着特殊意义。

三、高职院校技能大师培育的现状

1.“崇技尚能”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技能大师的社会地位仍有待提高

201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受到了广泛关注,随之“工匠精神”逐渐成为了引领时代的潮流。因此,可以看出“崇技尚能”的文化氛围是多么弥足珍贵,得到了举国共鸣。同时,笔者认为,这种文化氛围是长期以来一直缺乏造成的,如何把“崇技尚能”的文化氛围营造出来,必须从工匠精神文化源头入手,需要政府在制度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精准发力,不断完善,大力营造“尊重技能、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市场文化氛围。目前,从国家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技能大师的社会地位较之以前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很多一线技术人员仍然“囊中羞涩”成为了常态和窘态,这也影响了人们在这方面的价值判断,同时也对学生是否选择职业院校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培育“技能大师”就会出现“国家热、社会冷”的现象。从职业院校角度来看,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但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从企业角度看,其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差不多就行了”的思想和认识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态度,同时,这种职业态度对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力度不够,各方最大效能没能充分发挥

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与企业的深度参与密不可分。为促进、规范、保障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让企业在职业院校办学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建设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共同育人机制,培养出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通知文件。但是,企业更注重的是眼前利益,社会责任感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够高,使得校企合作的深度力度不够。高职院校虽然每年都按照计划要求,选派教师下企业实践,但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以及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更新热度不够的两从叠加,常常使得教师企业实践停留在表面。另外,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学校也难以聘任到高素质的企业兼职教师,带动或促进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因此,这些都大大阻碍了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养。

3.高职院校培育大师的机制体制尚且不够健全,土壤环境等有待优化提升

从国家示范和骨干院校建设到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启动来看,高职教育已从规模上的扩张转入提升发展质量和内涵建设阶段。对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注重双师素质培养,更加要求双师能力提升。但是从目前全国高职教育双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对于培育高职院校自己的技能大师更是壁垒重重。一方面,虽然技能大师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但是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否拥有一个适宜健康的人才发展环境对于技能大师来说至关重要,这是技能大师产生和存在的“沃土”;另一方面,能否牢固树立全面优化人才环境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最广大的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能够持续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使的具有大师潜质的人才崭露头角,这是大师成长和发展的“水源”。

四、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路径

1.拓宽渠道:内培外引并举,拓宽大师引培途径

扎实推进、落实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技师培训计划、访问工程师计划等等,每年都举行新入职教师青蓝结对仪式,构建“高层次双师型”师资队伍,使双师教师比例达到了90%以上。在招聘高学历优秀教师、补充新鲜血液的时候,注重其工程背景,专业经历,把实践经验作为录用的必备和优先条件。另外,通过双岗双聘双薪等灵活机制,聘请企业高管和技术人才为兼职教师或产业教授,为我用不为我所有。

2.搭建平台:建立工作站室,搭建大师培养平台

学校根据自身特色,以工作室为载体促进专业建设,先后成立了明清服饰艺术馆、“留青竹刻”、“乱针绣”、“梳蓖”、“象牙浅刻”、“掐丝珐琅”、“紫砂”、“皮具”等大师工作室等20多个,来到这里,大家不仅能欣赏到大师的匠心匠意,还能零距离接触大师,追寻时尚的脚步!近几年来,学校利用各大品牌活动的开展,为师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比如,报名参加北京大学生国际时装周;连续几年都承办“常纺之夜”江苏纺织服装年度盛典;在第十九届江苏国际服装节上,省级主要领导亲临我校展位视察并鼓励。类似这样的活动,规格高、效果好、影响大,有的企业与学校进行了现场签约;另外,有些工作室成熟的项目,还推荐到创业园进行孵化,其中多个项目成功的由工作室走向了市场。学校在资金、场地、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了升级打造工作室集群,专门腾出一栋楼作为“文化展示中心”,目前正在建设中。

3.技艺磨炼:支持访学大赛,促进大师技精艺湛

一是支持教师国内外访学交流,效果明显。近些年来,我校先后选派相关专业的教授去国内知名院校做访问学者,支持相关专业骨干教师跟随大师学艺,去国境外进修锻炼,以及选派100多人次的一线教师赴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台湾等国家学习交流;二是鼓励大师参加各类活动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如,我校某位老师是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受邀参加了APEC会议国家领导人织锦服装的设计;好几位老中青大师等都曾获得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有的成为了某方面的非遗传人;有的举办相关专项展览活动,都取得了成功;有的大师作品已被市场认可,并成功转化;三是举行“非遗走进校园,学校拥抱非遗”系列活动,先后聘请了7名非遗代表性传人来校任教带徒,全面提升了师生艺术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

4.价值引领:衍生企业创业,沉淀大师技能智慧

支持技能大师在企业担任技术顾问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成为企业离不开的人,鼓励科研项目或发明专利转化。比如,学校专门招标若干家专利事务所,为老师申报专利服务,费用都由学校承担;近年来,老师们积极性高,为此,学校还为科研部门追加了预算资金。我校某位老师受邀参加2016年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博览会,并做主题发言。其自主研制的可循环利用的生态环保型纺织纤维,得到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的充分肯定,以及专家、学者、中外客商的高度关注。目前,该科研成果已进入了产业化推广阶段,并成功应用于成衣加工。由我校博士领衔的双创团队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有些老师承接了当地企业、公司上百万的项目等等。在工作室、科研院所等多平台的培育下,支持他们衍生企业创业,多名技能大师创办自己的公司和企业,目前运行良好,业界颇有影响,也支撑了学生的实习实训。

5.机制驱动:打造学校品牌,铸就大师持续发展

为优化师资队伍,打造“高层次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灵活用人方式,以年薪制、项目化工资等形式,聘用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我校教师,并出台了《能工巧匠聘用管理办法(试行)》;通过聘用工作室、科研院所和团队负责人,打造“技能大师团队集群”;借助相关专业平台,重点打造民间美术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高地。

猜你喜欢

高技能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神形
工匠赞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