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顶天立地”的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文化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愿景学校课程

文化是一种力量。一个组织表层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而深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人创造的,但文化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因而优秀的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及群体品质的积淀。

文化是一片土壤。无论是谁都在自己文化的土壤中吸取营养,在自己组织的氛围中改变自己的品性及习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组织一旦形成了自己的优秀文化,培育了这样的土壤,就能应对任何时势的变化,因为人才的流失带去的仅是个人的智慧,而带不走组织所特有的文化。有这样的土壤在,就会有更多的人成长。

江苏省无锡市査桥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查小”)的“博”文化建设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一、构筑孵化学校愿景的“文化巢”

什么样的学校能吸引人?什么样的学校才能让师生充满活力,折射出时代的光芒?

百年前坐落于现浙江省上虞市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吸引了一大批名师,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等先后来此讲学。春晖中学,成了当时中国教育的“麦加圣地”。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魔力吸引了中国近代那么多大师的到来?

春晖中学的魔力与时任校长经亨颐很有关联。他在新校建设之初就推行“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传播新教育、新文化的教育理念。经亨颐校长用新文化筑起的“巢”,吸引了众多胸怀理想的优秀人士栖居在这精神家园。

文化是魔力,文化是磁场,一所学校如果把文化经营好了,学校发展就抓住了关键。查小的管理者们深谙其中的奥妙。

2015年9月,学校与新建的锡山实验小学实行“分流”。在学校发展遇到挑战的时候,查小人首先想到了“博”文化。

查小人从学校教育出发来理解“博”:“学校博爱和美;教师博纳精业;学生博学敦善。”这样的定义,让“博”有了定位,有了灵魂,有了归宿。这个以“博”为核心的“巢”,使裂变的学校就有了向心力。

要让愿景真正引领学校发展,愿景就必须是学校全体师生所共有,能反映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愿景也必须是基于学校特性,建立在学校的历史基础之上。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查小“揽吴地文化,聚博爱厚德”。2005年,学校更是秉承“博”之大德,积极吸纳国际先进教育思想,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课程系首批全纳教育实验学校,率先在全国践行“尊重差异,满足需求,合作共享,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博”文化的提出,是查小人站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上的自然选择,既是査小文化建设之应然,也是学校发展之必然。

当学校的愿景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目标,全校师生就拥有了共同的价值方向。共建价值的过程是“权力共享”的过程。学校在试图分享权力、威信和分担责任时,进步是很明显的。由校长独自勾画学校愿景,确定学校及教师发展价值的时代已经过去,开放、平等、民主思想是学习型学校的基本特征。校长通过权力的分享,来提升教师的领导力,让教师获得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以此来提升整个学校团队的专业水平。作为回报,教师们就会敞开心扉,转变角色,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也自觉释放更多的工作热情及聪明才智。

二、培植深及课程土壤的文化根

文化,《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许多种解释,我更认同这样的表述:文化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文化发展需要过程,文化的“质”如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没有保障的。

“文”的特征是“柔和的,不猛烈的”,它与“武”相对。“化”是一种状态,或形成的方式,它应该是融化、内化的,而不是“掺和”的。文化的形成或文化建设有以下一些特征:感化与熏陶,文化建设是潜移默化的,深入人心的;用知识来推进,而非简单的、命令式的;和谐的,它是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扎根,才能长久。

文化需要锤炼。如没有耐心,只想一夜成名或标新立异,是锤炼不出真正文化的。查小人深谙其中的道理。为了推行查小的“博”文化,学校提出“文化建设之实践表达:探索与创生”。并从识别符号、校园环境、教育课程、师生品行四方面构建文化建设框架,设计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梅花”形象作为学校的LOGO(标志),创作了校歌《美好的明天靠我们去开创》及编印了校报《七彩桥》,让学校理念、精神等深入人心。在环境建设方面,查小“为师生创设独特而多元的生态场域”,如以“博”为主题命名的教学楼“博学楼”“博爱楼”“博闻楼”“博采楼”“博雅楼”等出现在师生的眼前。具有“博”之象征意义的符号、意象成了校园环境中的核心元素,弥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文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无论“环境建设”还是“行为规范”,如不上升到“课程”的角度来理解,不用课程的方式来推进,文化往往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查小人的睿智,就在于提出了“博雅课程”,从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个层面入手,“为学生提供全面而适合的教育课程”。学校“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设计生动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体验学习成功、体验生命成长的幸福历程”。学校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博雅课堂”,更是把课堂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身上,“全部地接纳学生,移情地关爱学生,差异地适应学生,积极地期待学生”。

找到课程及行动的切入点,文化才能扎根,文化才能成活并茁壮成长。

三、孕育涵养生命成长的文化核

在很多人看来,校园文化建设无非是墙上挂些标语,草丛放点奇石,到时再搞些活动。这些涂脂抹粉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恰恰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表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应该是学习文化的建设。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习史。人类从类人猿到现代人的演变,是一个不断进化、学习的过程。打制的石器日益精制,制陶工艺的日益成熟,都是原始人学习的产物。原始洞穴的狩猎图,甲骨或兽骨上的象形字都留下了先人学习的印记。人类是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成长的,又是在认识或改造自然中不断发展自己的。人类认识自然、改造社会的工具越来越先进,社会越来越文明,人们因此也越来越聪明,这些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能改变一切,也只有学习才能改变一切。

一个学习的民族,是开放的、进取的,善于创新的,能海纳百川的;一个善于学习的组织也是开放的、进取的,富有活力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善于“学习”,就是这样的民族或组织的文化特征。所以,学习文化的建设应该作为学校建设的主线,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核。

学习文化,就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文化。学习文化的形成是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从学校来讲,学习文化无论从学校的价值、目标、制度的建立,还是学校资源的建设;无论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还是学习者与管理者、学习者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的。学习文化是与“学习型组织”相对应的一种文化。

让每个人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查小的“博”文化建设,重视的就是“学习文化”的建设。“博”对学生来讲就是“博学敦善”:博闻强识,勤奋好学,敦厚明理,崇礼向善,成就有为人生。就学校文化建设,学校首先想到的是“创建书香校园,丰厚阅读品行”。学校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推进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建设,让“书香”成为查小文化建设的底色与基调。同时,查小重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以《教师三年发展目标计划书》为载体,帮助教师针对个体实际进行阶段性职业规划,教师从业务竞赛、课题研究、骨干层次、教学风格等方面制订发展目标与措施,经由学校领导小组论证后实施。学习,也只有学习才能让教师专业发展起来。

从“溯源与诉求”到“探索与创生”,再到“发展与提升”,查小人找到了一条能“顶天”又能“立地”的文化建设路径。

猜你喜欢

愿景学校课程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全力护航交通安全——解读瑞典“零伤亡愿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