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学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基于天津市中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的分析

2018-01-29陈兴安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乐意意愿上学

陈兴安

一、问题的提出

激烈的学业竞争和考试压力造成学生上学意愿的降低和对学校不断增长的消极情绪,甚至导致中学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改革能否遏制和缓解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受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托,在天津市教委德育处和各区县以及相关学校的支持、协助下,天津市教科院课题组完成了对天津市青少年“所思所想”课题的调研,本文是该调研成果的一部分。本调研选择天津市城区、县镇和农村三个区域的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其中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2997名中学生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详细了解和探讨了中学生的上学意愿和学习状况,并结合学生的个人背景,从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年级(年龄)等变量,利用统计数据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寻找其中的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的原因,为深化教育改革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工具

本研究在对相关政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研制、专家评定、反复修改、预测等几个环节,制定出“中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总体生活满意度、学习状况、课余生活状况、家庭生活等几个维度。整个问卷的专家效度达到了4.5以上(5点量表打分,每个题目最高分5分)。问卷还包括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居住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人数构成等人口统计学变量。

(二)调查对象

根据分层抽样原则,在天津市城区、县镇和农村分别选择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共选择11所中学进行调查(包括完中校),发放问卷309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997份,回收率为97%。全部调查问卷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总体情况

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好的上学意愿,但趋势难言乐观。从总体上看,中学生回答“能”和“多数时候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比例合计为85.4%,上学意愿总体乐观。初中生的乐意上学率(即学生选择“能”和“多数时候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比例)为89.6%,对比高中生的81.5%高出不少,表明随着年级的上升,中学生的上学意愿在不断降低。农村学生的上学意愿强于县城和城区的学生。

对“你觉得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什么状态”,中学生选择“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但总是难以战胜惰性”的为58.2%,“不需要别人提醒也能自觉学习”的为20.3%,“需要身边的人不断鞭策、鼓励”的为14%,选择“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为5.9%。调查发现,随着年级上升和学段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求知欲呈下降的趋势。[1]

四、学校生活感受与评价

(一)中学生最为开心的学校生活印象

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到最开心的事情,按选择比例高低排序,前三位依次是:(1)“有要好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玩耍”(74.6%),因为这是每个学生普遍的满足同伴交往的正常心理需要;(2)“做好人好事或者自己取得进步时,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表扬”(66.2%);(3)“考试成绩优良,赢得同学羡慕和老师的赞扬”(53.6%)。

在回答“回想你的学校生活,让你感到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多选题)时,就总体上看,依据区县维度来划分,中学生选择“做好人好事或者自己取得进步时,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表扬”的比例分别是城区为55.8%、农村为81.1%、县镇为68%;选择“考试成绩优良,赢得同学羡慕和老师的赞扬”的比例分别是城区为52%、县镇为51.5%、农村为58.7%;选择“有要好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玩耍”的比例分别是城区为75.8%、县镇为76.7%、农村为70.3%。反映出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城市和县镇学生在同伴交往和放松身心上的需要较之县镇和农村学生更加强烈。中学生选择“有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的比例则分别是城区为41.9%、县镇为42.8%、农村为48.7%。说明中学生在追求自我表现上的需要在城区、县镇和农村同样强烈,也折射出城市学生总体而言在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环境上的优势,以及城市家庭重视孩子兴趣、特长培养,注重教育投入的实际。

(二)中学生最不开心的学校生活印象

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到最不开心的事情,按选择比例高低排序,前三位依次是:(1)“学校统一安排课程太多,自主支配(如自习、自由活动等)时间太少”(48.6%);(2)“音乐、美术、体育和活动类课程偏少,文化知识类课程过多”(41.9%);(3)“课程多、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压力大”(28.8%)。这种最不开心的感受、体验,便是中学生对当前学校最不满意的地方,也是目前中学教育中比较集中和突出的问题。

在回答“回想你的学校生活,让你感到最不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多选题)时,城区、县镇和农村中学生选择“课程多、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压力大”的比例分别是53.0%、56.9%和49.9%。其中县镇的比例最高。由此不难发现中学生对学业负担和学习竞争压力的感受更为普遍和强烈。城区、县镇和农村中学生选择“音乐、美术、体育和活动类课程偏少,文化知识类课程过多”的比例分别是38.3%、45.3%和43.6%。都是县镇的比例最高,说明县镇中学生在课程设置上的感受最强烈。中学生选择“学校统一安排课程太多,自主支配(如自习、自由活动等)时间太少”的选择比例由低到高排序,依次是城区、县镇和农村,比例分别是46.2%、49.6%和51.5%。由此可以推断,中学生因为“课程多、作业量大”而感到时间不敷使用。中学生选择“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的比例分别是城区为21.4%,县镇为24.8%,农村为26.5%。城区、县镇和农村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课程太少”的比例分别是城区为16.8%,县镇为16.1%,农村为12.5%。通过各学段之间的比较发现,随着年龄和年级的上升以及知识能力的提高,学生对老师、作业量、考试和课程等选择“不开心”的比例在增加,即对学业竞争激烈、学习压力过大的学校教育的负面感受在不断增强。无论是对“最开心的事情”还是对“最不开心的事情”的回答比例,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均高,表明前者的心理感受更为敏感。

五、影响中学生学习状态的相关因素

调查发现,影响中学生学习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因素,才能对学生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才能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一)人口统计学因素

1.家庭人数

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家庭结构的复杂多样化。为了解不同家庭形态尤其是单亲、离异家庭和三代及以上传统家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问卷增加了一项家庭人数变量,并将其严格界定为“长期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调查发现,以回答“能”和“多数时候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比例之和作为学生上学意愿高低的指标,进行排序,与之相对应的家庭人数依次是:(1)5人及以上,47.4%+40.2%=87.6%;(2)4人,47.8%+39.2%=87%;(3)3人,42.2%+41.5%=83.7%;(4)3人以下,39.1%+39.8%=78.9%。

2.学生性别

从性别上看,女生选择“能”和“多数时候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比例均高于男生。而选择“少数时候能”和“不能”的比例则均低于男生。表明女生的上学意愿总体上超过男生。女生选择“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但总是难以战胜惰性”和“不需要他人提醒也能自觉学习”的比例均高于男生,而选择“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比例则明显低于男生,这部分地解释了女生在学业表现上总体优于男生以及女生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3.是否独生子女

调查发现,是否独生子女在学生上学意愿及学习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上学意愿低于非独生子女,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的总体乐意上学率为83.2%,低于非独生子女的87.6%,而选择“少数时候”和“不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比例较之非独生子女又高。

4.父母文化程度

父母文化程度是影响学生上学意愿的重要因素。与父亲文化程度相对应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父亲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86.7%,父亲是初中学历的占88%,父亲是高中、中专学历的占86.3%,父亲是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79.8%。与母亲文化程度相对应的学生乐意上学率:母亲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84.7%,母亲是初中学历的占89%,母亲是高中、中专学历的占84.4%,母亲是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82.1%。总体上看,父母的学历越高,上学意愿越低,父母的文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衡量学生上学意愿的反向指标。这一现象耐人寻味。

(二)身体健康因素

1.运动时间

调查发现,运动时间在中学生上学意愿及学习状态上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回答自己每天运动时间“足够了”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89%;回答“基本上够了”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88%;而回答“不太够”和“不够”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分别为87.8%和73.8% 。表明运动时间充足,学生的上学意愿就强;反之,运动时间不足的学生,其上学意愿相对就低。

2.睡眠时间

中学生睡眠时间(主观感受)影响学生的上学意愿和学习状态。觉得自己“每天睡眠时间足够了”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94%;觉得自己每天睡眠时间“基本上够了”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91.5%。表明睡眠时间是否充足影响着中学生上学意愿的强弱。

3.精力状况

中学生的精力状况与其上学意愿之间关系密切。数据显示,感到精力充沛的学生,上学意愿就强;而感到精力不够充沛的学生,上学意愿相对就弱。感到每天“精力很充沛”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是94.5%;“多数时候感到充沛”的,乐意上学率为91.5%;感到“不太充沛,有时感到疲倦乏力”的,乐意上学率为76.2%;感到 “不充沛,经常感到疲倦乏力”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只有48%。

(三)家庭因素

1.父母教养类型

父母教养类型(家教方式)对学生的上学意愿影响明显。调查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家庭成长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89.2%,上学意愿最强;父母是专制型教养方式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83.4%;父母是放任型教养方式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81%;父母是溺爱型和否定型教养方式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分别只有75.2%和70.8%,上学的意愿相对偏低。

2.亲子沟通情况

调查发现,亲子沟通情况在中学生的上学意愿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与父母沟通良好、亲子关系融洽的学生,上学意愿相对就强;与父母沟通存在困难、甚至与父母基本无法沟通的学生,上学意愿就明显较低。中学生回答“与父母无话不谈,沟通融洽”的,乐意上学率最高,为89.5%;回答“与父母沟通困难”的,乐意上学率为71.5%;回答“基本无法沟通”的,乐意上学率仅为63.9%。

3.父母关注

调查发现,父母关注、期待在中学生的上学意愿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认为父母最关注自己交友情况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81.1%;认为父母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83.1%;认为父母最关注自己学习情况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84.2%;认为父母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87.2%;认为父母关注自己品德修养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91.3%。

4.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能否做到以身作则在孩子上学意愿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回答“做得很好,能”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90.2%;回答“基本能做到”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82.8%;回答“做得不好,不能”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仅为70.0%;回答“他们根本没有这种意识”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65.8%。表明父母日常生活中能够以身作则,就会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和感召力,孩子上学意愿相对就强。

(四)个人心理因素

1.学习动力

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定向影响着其上学意愿。按学生选择“能”和“多数时候能够”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比例高低,与之对应的学习动力类型排序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90.9%),“我对学习知识感兴趣”(90.1%),“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81.8%),“学习是这个年龄该做的事”(80.3%),“为了完成父母的要求”(58.8%)。父母要求型动力的中学生上学意愿最低的结论,提示那些一味关注学习并把自己的过高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父母,这不过是一厢情愿。

2.生活满意度

调查发现,学习意愿在中学生生活满意度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性,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的中学生,上学意愿相对较高。反之,对自己生活不满意的学生,上学意愿相对较低。中学生对自己目前生活感到“很满意”的,乐意上学率为91.3%;对自己目前生活“比较满意”的, 乐意上学率为83.5%;回答对自己目前生活感到“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乐意上学率分别是66.7%和55.5%。

3.榜样/偶像崇拜

上学意愿在中学生榜样/偶像崇拜上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上学意愿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与中学生榜样/偶像崇拜种类的对应关系依次是:榜样/偶像是父母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92%;榜样/偶像是老师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91.1%;榜样/偶像是杰出人物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90.1%;崇拜的榜样/偶像是科学家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89.6%;崇拜的榜样/偶像是影视歌星和体育明星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82%;崇拜的榜样/偶像是虚拟人物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仅为74.1%,上学意愿最低。从中学生选择的榜样/偶像与上学意愿之间的关系看,总体上似乎呈现以下特征:即崇拜的对象越切实具体,其上学意愿相对越高。

(五)休闲娱乐方式因素

1.课余喜好

调查发现,“课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在中学生的上学意愿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按照中学生乐意上学率的高低(即学生上学意愿的强弱),与之对应的课余休闲娱乐方式依次是:学习、看书(93.4%),户外运动(92.7%),听音乐、看电视、玩游戏(82.5%),刷手机(72.6%)。结果显示,课余喜欢学习、看书和户外运动的中学生,其乐意上学率远高于被调查中学生的乐意上学率均值,而课余喜欢听音乐、看电视、玩游戏的中学生,其乐意上学率明显低于被调查中学生的乐意上学率均值。

2.手机使用

按中学生乐意上学率的高低排序,与上学意愿相对应的手机用途前三名依次是:学习或查资料(93.5%),打电话(88.1%),看新闻(83.8%)。与学生低上学意愿相对应的排在后几位的手机用途分别是:听音乐、看视频(85.9%),发微信、上QQ(82.1%),看小说、玩游戏(80.5%),都明显低于被调查学生平均乐意上学率。而没有手机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90.5%,明显高于乐意上学率均值;只有用手机学习或查资料的学生在上学意愿上明显强于没有手机的。

3.网络视频类型偏好

调查发现,观看不同种类的网络视频会影响到中学生的上学意愿。根据中学生乐意上学率的高低,与之对应的视频类型依次是:体育类(88.1%),综艺类(88%),新闻类(85.7%),影视剧类(83.7%),动漫类(83.5%)。对照中学生乐意上学率的平均值,只有选择体育、综艺和新闻类节目的学生,其乐意上学率高于被调查学生的平均乐意上学率,而观看其他各类视频的则低于平均乐意上学率。

4.网络游戏兴趣

调查显示,中学生是否喜欢网络电子游戏对其学习意愿有较大影响。按照对网络游戏的介入程度,与之对应的学生乐意上学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对网络游戏一直不感兴趣(91%);有时会玩玩(86.9%);以前曾玩过,感觉就那么回事(83.6%);没玩过,但有机会倒想体验一下(83.5%);很熟悉,并且经常玩(81.5%)。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回答比例,均高于乐意上学率均值;而排在后两位的比例,都低于这个均值。

(六)学校教育环境因素

1.课业负担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设计了“你在学习方面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的提问。调查发现,中学生回答“书包重、作业多、考试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最多,超过了四成;有三成多的中学生回答“想看自己喜欢的书,没有时间,也害怕影响考试成绩”;回答“没有烦恼”的中学生不到一成。

调查发现,回答“想看自己喜欢的书,没有时间,也害怕影响考试成绩”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92.7%,上学意愿最强;“没有烦恼”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91.7%,上学意愿较强;回答“书包重、作业多、考试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79.6%,上学意愿较弱;“不知道为什么读书,想玩没有时间”,即没有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为71.7%,上学意愿最弱。

2.对教师批评和惩罚的看法

对教师批评和惩罚的看法对于学生上学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对老师批评惩罚的理解和接受度高的中学生,乐意上学率就高,即上学的意愿较高。

六、讨论与思考

中学生的上学意愿和学习态度取决于自身的学习需要(好奇心、求知欲)与学习压力(父母、教师期望要求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必要张力和平衡,过度的学习(教育)期望、激烈的学业考试竞争和过多过重的课程、作业,会带给很多未成年学生以巨大的挫败感和沮丧、消沉以至无助绝望的消极心理。如果不予以正视并尽早消除,这种状况就会不断恶化,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亟待引起各方面的充分重视。

(一)基于人口统计学因素的讨论与思考

调查发现,三人以下家庭的学生,在各类家庭学生中的上学意愿和学习自觉性都是最低的。这类学生回答“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比例最低,为39.1%,远低于平均值,而回答“少数时候能”和“不能”的比例又高出平均值不少。在回答“你觉得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什么状态”时,三人以下家庭的学生选择“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但总是难以战胜惰性” 、“需要身边的人不断鞭策、鼓励”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比例,是各类家庭学生中最高的,而选择“不需要他人提醒也能自觉学习”的比例最低。这也反映了这类学生学习上的困惑与焦虑心理,折射出他们内心学习意愿与学习动力与自控力之间的一种激烈冲突。[1]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社会和学校对于这些学生应当给予更多的关照。

男女生在上学意愿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女生的上学意愿和学习自觉性总体上高于男生,这部分地解释了女生在学业表现上总体优于男生以及女生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

是否独生子女在中学生的上学意愿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非独生子女的上学意愿总体强于独生子女,这和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上学意愿强于非独生子女的结论正好相反。其原因何在?在小学阶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就有条件给予子女学习和生活上更多更好的支持,学生的上学意愿较强。到了中学后,父母文化程度与学生的上学意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表现在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升,学生的上学意愿总体上却在逐渐降低。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这表明中、小学生的上学意愿和学习状态在父母关注(期望)上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父母对中学生的同一关注倾向,因其年龄、学段的不同,在上学意愿和学习状态上出现各不相同的效应。与小学生相比较,父母对中学生学习方面的关注未必减少,而该生的学习意愿却相对减弱;父母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重视孩子的品德修养,他们的上学意愿和学习热情较之只关心其学习,所产生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向学的效果更强。

从中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的自我评价中发现,父母是大学及以上的中学生,回答“不需要别人提醒也能自觉学习”的比例最高或者是次高;此外,父亲是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中学生,回答“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比例偏高,达7.7%,高于父亲学历是小学及以下7.2%的选择比例,而母亲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选择比例最低。由此我们认为,高学历家庭的中学生在上学意愿和学习态度上有所分化,其中原因可能是高学历父母对目前学校教育的不满影响到了学生的上学意愿和学习态度。还有一种解释是,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业成绩和自我期许与父母期望之间出现明显反差,面对外部环境和身心俱疲的巨大负担,因为力不从心而选择了消极退缩。也不排除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二)基于家庭因素的讨论与思考

按上学意愿的强弱排序,与之对应的父母教养类型依次是: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否定型。调查结论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不同的父母教养类型,会直接影响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情况,对孩子的人格心理、交往处事和学习态度等都有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父母必须树立与子女平等、民主、相互宽容、彼此尊重的新观念。

为进一步了解青少年学生对父母的期望、想法,我们设计了“你最希望父母做的事情是什么”这道选择题。调查发现,中学生最希望父母做的事情,根据回答的比例多少排序,依次是:成绩不好时不骂我,而是帮我分析(45%);拿出更多的时间和我一起活动,一起游玩(20.4%);不随便在别人面前说我不好(17.4%);不在我面前吵架(10.5%);选择其他的(6.7%)。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学生的心愿,也折射出目前父母对待孩子时存在的问题:偏重智育和学习成绩,缺少平等意识和民主作风,有时会把自己的意愿期望和负面情绪投射或宣泄于子女,缺少对孩子基本的尊重;一些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融洽互动的时间偏少。

关于“你认为父母最关注你的哪个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阶段,父母最关注的还是孩子的学业表现,这种对子女的教育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望,是孩子学习的一种鞭策和动力。但如果关注失当(过度关注和不当关注而不是合理、温馨的关注),就很可能变成学生的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进步和个人成长。

为了解青少年学生对父母的期望和想法,我们设计了“你最希望父母做的事情”这道问题。我们假设,学生对于父母所希望的,往往一定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相对缺少的,也一定是父母做得不能令子女满意的地方,如果这种孩子(学生)长期抱有对父母的不满和失望心情,这就说明其正当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会影响到他们的上学意愿和学习状态。

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假设。调查发现,在对父母的期望和学生的上学意愿之间存在某种关联:(1)最希望父母“拿出更多的时间和我一起活动,一起游玩”的学生上学意愿最强。这类学生家庭比较和睦、亲子关系融洽,孩子的学习压力因亲子间及时有效的沟通而不会很大。(2)最希望父母“成绩不好时不骂我,而是帮我分析原因”的学生上学意愿较高。说明这类学生有学习动机和愿望,只是成绩令父母颇为失望,而父母限于自身能力不能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上的帮助和支持。(3)最希望父母“不在我面前吵架”的学生上学意愿较低。这种孩子生活在一个夫妻关系紧张,至少是不和谐的家庭,缺少基本的心理安全感,心里经常被愤怒、怨恨、冷漠和麻木占据,哪里还有心思学习?(4)最希望父母“不随便在别人面前说我坏话”的上学意愿最低。这些孩子大都是学业表现平平甚至不好的学生,因为经常缺乏成就感而变得敏感、不自信,而父母若总是拿对他们的不足表现来说事,想以此刺激孩子,结果却打击了其自信心,伤害了他们的自尊,更摧残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学意愿。这印证了亲子关系和家庭和睦程度对孩子身心成长和学习意愿的影响。

(三)基于休闲娱乐偏好的讨论与思考

调查表明,中学生使用手机是可以接受的,关键在于家长的合理引导和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若能正确地发挥手机的用途,对于其学习生活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否则,就可能对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网络视频类型的不同偏好,反映了学生各自的个性、趣味,加之学业紧张,观看网络视频既能适当放松身心,还能学到相关知识,开阔视野。但是有些节目为博取收视率,内容或是价值取向未必适合于未成年学生;娱乐休闲类的影视类节目,总是一集连着一集,情节环环相扣,这种悬念感不免会吸引中学生不停看下去,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和心神,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有的学生甚至沉溺其中,乐此不疲,对学习却提不起兴趣。因此家长不能放任不管,对于孩子观看视频的内容和时间,有必要加以合理限制和正确引导。

调查表明,对网络游戏兴趣越高,或者越是经常玩游戏的中学生,其上学意愿越低。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地对待网络游戏,不能沉迷于此;对孩子网络游戏的好奇心和兴趣必须予以合理引导,对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孩子,要加以必要的限制和管束,不能听之任之。

家长要重视手机、电视、网络和新媒体对学生身心的负面影响。就学习而言,应合理地引导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用途和观看网络视频的内容和时间;教育、引导孩子树立对网络游戏的正确态度,规制、约束游戏“小玩家”沉迷游戏的行为。

(四)基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因素的讨论与思考

从中学生上学意愿的区县比较上看,农村学生回答“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比例最高,县镇的次之,城区学生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比例最低;而回答“少数时候能”和“不能”高高兴兴去上学的比例则是农村的最低,县镇的次之,城区的最高。中学生回答“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但总是难以战胜惰性”,县镇的比例最高;回答“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但总是难以战胜惰性”“不需要他人提醒也能自觉学习”,农村的比例最高;回答“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城区的比例最高。这些结论和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完全一致,应该是与城市里家庭和学校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期望要求更高和学业竞争更为激烈,以及学习压力大有关。由此,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在目前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所谓的优质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对知识的兴趣作为代价的?

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等突出问题。[3]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根本解决学生课业负担,就必须深化中考高考制度改革,改变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教育、教学评价,精简、整合学科课程,为学校和教师松绑,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行学生作业弹性制,禁止布置大量的机械性、重复性作业,探索实施科学、合理的学生作业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需要提供和加强家长的亲职教育指导,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指导和帮助。提倡和引导为人父母注重自身修养和学习,做到以身作则;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养方式,尊重孩子人格,包容和鼓励孩子;改变成才观,德智体兼重,注重能力培养;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应适当、合理,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克服教育上的短视、实用和急功近利思想。

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特殊家庭学生的支持帮扶力度,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子女教育,保证这些学生能够得到必要的教育补偿,以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未成年人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课题项目负责人曹瑞。课题组成员有麦清、李勇、郭志英、赵丽霞)

猜你喜欢

乐意意愿上学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举手之劳,我很乐意
好婚姻就是乐意回家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上学啦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