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2018-01-29靳鹤琳
靳鹤琳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也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进行研究,目的是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是现阶段经济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产生新需求,加之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制定了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发展战略,我国已然迈入经济建设新阶段。企业需通过调整改制迎合社会发展新常态,加大集约型企业建设力度,使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发展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同时基于现阶段社会劳动组织形式、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都在不断地调整,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发生转变,现代化职业岗位在不断增多,对人才新知识、新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之前比较传统的职业岗位将会面对逐渐被淘汰的结局。与此同时新兴的各种职业岗位也在朝着更加高技术、高智能以及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很多企业都存在着缺乏高级技工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职业院校在课程安排、教学设备、培训手段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缺乏一定的实用性以及针对性,因此也就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并不能符合企业实际工作提出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便是培养可以适应变革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高职院校想要获得稳定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承担着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艰巨任务,为国家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职院校需秉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转变自身教育定位,用先进人才培育理念武装自身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实践综合成效,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稳定发展。其中,创新作为社会建设及企业发展动力源泉,是新时期社会各界对人才的新需求,为此高职院校需将其纳入学生培育体系之中,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育体系,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有效性。另外,现阶段高职院校在不断地发展,开始注重内涵发展。然而内涵发展的重点便是不断地提升资源建设水平,提升对外开放的效能,并且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三者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是否可以获得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我国作为教育大国对教育事业发展尤为关注,并陆续出台各项政策助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院校毕业生持续走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状态,怎样在新时期人才上岗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为此高职院校应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转变固有的教育理念。其中,创新作为新时期人才所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供路径,使学生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就业竞争,可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使其得以吸纳更多生源,为高职院校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建议
(一)重视教学改革以及课程改革
其一,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全新课程体系模式。伴随新课改深入发展,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得以优化,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路径。教学改革成为助力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扭转以往教育颓势的有效手段。基于此,现阶段在高职课程中一定要保证课程的选择性以及开放性,必须进行和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建设,弥补以往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缺失,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除优化自身教育体系外,高职院校还需吸引各个地方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来,构建学校与企业教育连动的教学创新体系,为高职院校教育创新提供方向,使教学实践始终与社会及企业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保持一致,助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积极将企业的一些研究成果引入高职课堂教学中,通过增加具有研究性以及实验性的课程来提高高职课程质量。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可以推进工学交替以及弹性学制的教学方式,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以及自主发展的空间。
其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沿用填鸭式、满堂灌等口传心授教育方法,使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展开自主学习,沦为课堂教学从属地位。高职教学方法无法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路径,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目标沦为空谈,影响教学实践综合成效,阻滞高职院校教育事业良性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应明晰自身教育缺失,在新课改教育创新思潮下,结合自身教育需求,转变教育方法,在高职教学中尽量将集中授课时间缩减,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争取将个性化学习、创新学习以及探索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在轻负担的状态下提升创新素质,同时提高教学活动以及课程活动的效能。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需要对课堂中的实践环节进行科学设计,不断地对教学法进行改进,从而使高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需要教师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当地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在提升教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其三,树立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在以往高职院校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技能,以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应用技能为方向,展开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并不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能灵活应用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高职院校在培育创新型人才时,需调整自身滞后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成效,鼓励学生善用创新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给予学生创新实践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同时在关注学生学习动态过程中,展开针对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创新能力培育教学实践中,提高创新型人才培育质量。
(二)重视教师团队建设
其一,双师的培养。“双师型”教育团队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为优化课堂教学实践氛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高职院校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师转型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能力的双师队伍。高职院校要经常安排教师走出校园,深入到基层去开展各种产学研合作,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优秀的工作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还可与企业建立长久的教育创新人才培育合作关系,从企业吸纳先进岗位型人才,与本校教师共同展开教学实践,构建高效课堂。企业人才可依据理论展开实践教学,教师可弥补企业人才理论欠缺的不足之处,实现二者教育互补,满足学生创新能力与理论知识学习双重需求,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综合质量,凸显其创新型人才培育价值。
其二,对教师展开创新教育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主的培训。在以往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仅关注教育内容落实情况,未从教育客观需求分析自身教育不足,教育方法及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创新型人才培育理念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为此高职院校需从自身教育发展实际需求着手,构建教师教育能力评价体系,依据评价结果展开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为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奠定基础。要求教师扩展视野,增强责任感,更新观念,使高职教师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展开创新教学。同时高职教师要去各类企业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以便更加真实地了解一些商业运作以及技术发展情况。
其三,对师资管理以及建设制度进行创新。传统高职院校教师管理模式过于强硬,阻滞教师教育创新事业良性发展,无法点燃其教育创新实践热情,影响教师的成长。高职院校师资管理及建设制度滞后,已然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育成效的重要内因之一,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对激励制度进行完善,结合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其教育创新实践营建良好氛围,使教师愿意展开教学探究,为迎合新时期人才培育新需求重树教育目标。学校应建立充分体现创新为导向的奖惩制度以及工作评价,将教师的进修活动、教研活动和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当作教师晋升或者是加薪的重要依据,使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以及竞争意识都得到培养,促进高职教师的科学流动。同时还需要对院校中优秀的创新型教师进行表扬以及宣传,鼓励其他教师认真学习。[1]
(三)对高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其一,对实践训练以及实验教学进行强化。根据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情况,首先需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实验教学的大纲展开认真的修订,适当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比例,建立合理且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企业和社会进行有效的结合,积极引进各种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型、设计型、综合性等一些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项目的开发,适当地减少演示性以及验证性实验的比例。[2]其次需要对实践教学管理进行改进,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制度,每一个高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实验室学习、做毕业设计、实习设计等。另外还需要增加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训练力度,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去参加各种学术科技活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其二,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建设。高职院校要想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可以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一个突破点。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规划,展开对创新实训基地的探索。同时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位建设可以满足办学规模的需求,各项设备需要及时更新,争取构建“全真”或者是“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使高职院校可以和就业实现零距离的对接。[3]
其三,借助各项技能竞赛的组织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院校经常开展多种不同的技能竞赛,可以展现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技能竞赛是促进学生就业以及创业的一个重要的抓手,是高职院校展开实训以及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设计,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可以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节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在参赛过程中会涌现出很多高质量小制作、小发明,在竞赛中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4]
(四)重视产学研合作
其一 ,对职业能力的训练体系进行完善。高职院校需要详细了解当地企业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结合企业以及经济发展的真实需要完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将市场需求作为依据,寻找就业岗位群,将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标准以及职业能力作为依据,制定工学结合的有创意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需要和企业结合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编写工学结合课程,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实践。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在企业技术人员以及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学习,校内的实训基地形成一种“教室就是车间,学生就是徒弟,教师就是师傅,作业就是产品”的氛围,在校外的企业则形成“车间就是教室,徒弟就是学生,师傅就是教师,产品就是作业”的氛围,这样每一个高职生都可以成为能工巧匠。同时需要结合毕业生毕业之后的实际就业情况来对职业能力训练体系进行完善。[5]
其二,毕业设计需要和生产科研进行有效结合。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及有效措施。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该院校要求各专业需要在一个学期之前就将毕业设计的题目拟定好,并且要求毕业设计的题目最好来自于实际的生产生活。在对毕业生进行指导时,教师带领学生去生产现场实习调研,从设备运行情况、现场情况、生产工业等多个方面掌握全面的资料。接下来需要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同对方案进行修改和论证。大量的实践证明,真实的生产现场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及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6]